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短文网

2025-06-1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1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2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萧红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呼兰河城里人们那种让无法理解的愚昧至极的封建思想。

这本书主要在讲呼兰河城里的大街小巷,那里的大泥坑,扎彩铺;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秋天唱野台子戏;这些都是冲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准备的。“我”就出生在这里,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园里玩耍。“我”爱念诗,吃鸭子,去储藏室里找东西玩。“我”的家却是荒凉的,许多人在这里租房子。其中老胡家来了个团圆媳妇,结果被折磨死了。长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欢跟动物谈天。磨坊的冯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结婚,受尽了大家的非议。王姑娘被人“说”死了,冯歪嘴子仍然坚强地活着,照顾两个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节。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小团圆媳妇,那个头发黑亮,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她变得又黄又瘦,最后被弄成疯子,死去了。我为小团圆媳妇感到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就因为第一天来家里吃三碗饭,大方得体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说什么要给一个下马威。其他的左邻右舍没事找事,相相呼应,这下好了,小团圆媳妇也就有点疯了。小姑娘生病了,却被说是什么鬼魂附体,什么狐狸精的小狐妖。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夸张,搞得事情一团糟不说,还极其迷信地去请跳大神来。不知从哪来的“云游真人”来给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药剂。人们还评头论足地提出了各种不良偏方,如吃带毛的鸡鸭,黄连猪肉啊等等。这些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小团圆媳妇就像木偶一样被欺负,胡乱吃药,病就更加严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看客”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让人无话可说。这些人说是要去救她,给她开各种奇怪的偏方。还有一次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热水澡,烫一次,昏一次……这些“看客”们是在善良地治小团圆媳妇的病吗?这难道不是狼心狗肺?他们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价值的低廉和浪费。

《呼兰河传》在作者平淡的语言叙述里几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从观察的角度来描述这些人和事。可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我推荐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3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4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其它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5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6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7

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它是由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茅盾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说:“它是一部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此书带我领略了二十世纪初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老百姓平凡而落后的生活。

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了前三章,作者在祖父的菜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这些趣事令我向往。因为城市的空气不如乡村新鲜,所以我连作者笔下那红彤彤、金灿灿的、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也看不到,真羡慕作者的童年生活啊!我也会因为作者的天真、顽皮而跟随她欢笑愉悦。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那其他人呢?当我读到第四章时,心情就逐渐沉重起来,因为后文讲述了一些人的不幸生活。我认为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她和我年龄相仿,本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玩耍,却由于她太过大方而不合传统“规矩”,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道人不断折磨致死。我十分悲愤,多想为她打抱不平,又无能为力!

而令我感触颇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他幸运地和能干的王大姑娘成家了。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大姑娘因为难产而死,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出生嗷嗷待哺。我都觉得冯歪嘴子的日子没法过了,他既要照顾年幼无知的孩子,又要赚钱维持生活,根本就看不到光明。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乐观地带着孩子们坚强地生活,他尽全力把两个孩子照顾好,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冯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因为贫穷连棉被都没有,而我们是在温暖舒适的空调房里呼呼大睡;他们在冰冷的磨坊里看着父亲劳作,而我们在温暖的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我们可能不富有,却吃穿不愁,相比之下,我们真幸福啊!

我不禁想起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文中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动容,它们和冯歪嘴子一样,对生命负责,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磨难中的他们尚且如此珍爱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只要生命没有停息,我们就要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因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8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

放灯是呼兰河上的一场盛会。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瘸子瞎的,也会将街道跑得冒了烟,在火烧云刚刚落幕的白光里,蹲在呼兰河边等着放灯。不知从阳间到阴间的一条路,是否真的黑到看不见,只能通过河灯来给徘徊的野鬼们求得超度,但总之就是放灯了。伴着打鼓念经,笙管笛箫之声,一片金光灿灿入河,一只一只顺水飘去。远近皆陶醉在这河光灯色里,满目只有眼前飘摇的灯了,看着它向极远的下游流去。

我不知道在朗朗月辉下陶醉的人是种什么心情,是否除了超度魂灵,还附了一份自己的心愿上去,权当是种寄托。这是呼兰河一年等一回的盛事,也是城里人精神上的盛宴。尽管野台子戏热热闹闹的三天,尽管卖豆腐麻花的每天都从门前叮叮咚咚的走过。尽管呼兰河的人们已经认为生活就是这样过去,但还是需要精神上片刻的深思和升华。“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我总想从呼兰河传里概括出一种“悲哀”出来。它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它是为谁发出的不平之音吗?尽管我能感受到这种字里行间的情绪,却无法具体的捕捉和定义。若说批判的是旧社会,未免立场太过高尚和空泛,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行的评价。像归结红楼梦“反映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趋势”一样,倒真是一巴掌拍死,体味不到各中趣味。若说它想反映群众的愚昧,吃了瘟猪偏说是泥坑里淹死的猪,生病了只能请跳大神;但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又有自己的秩序,过着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他们被父母生下来,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可他们从来不抱怨,逆来的,顺受了。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日子再苦,也一样要过下去。读后感·总是要导致了什么问题,才能义正言辞的说出“这是××的悲哀”这种话——它却是个小城而已,是一个严冬可以冻裂大地,有着漫天的火烧云的小城。

大概只用“乡愁”这个词来的比较合适了。这种情绪源于作者对家乡的诚挚记录和怀念,没有愤恨,只是用温和的目光抚摸这片土地,用饱含温度的笔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写它的灰暗与肮脏,写它的平静与麻木,也写它的艰难与坚韧。这种温度留在文字中间,就像放下的河灯一样承载着什么东西,流了很久很久。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9

带着对于作者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萧红用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

小姑娘小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的小黄瓜,小倭瓜,年年春秋佳节,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他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的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他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分钟,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仍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啊,他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作童养媳。没有父母的疼爱,这已经够可怜了,可他拼命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他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他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状态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联系他,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10

认识萧红还是看了《黄金时代》后,虽然在此之前,听说过她的名字,看了电影后才对萧红的那短暂的一生深感惋惜,一个敢爱敢恨,才华横溢的女人,最后竟然死在了那干冷的水泥地上。看到她流离失所,有时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写作,我不仅对她肃然起敬!

喜欢她的文字,感觉很安静自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一些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读这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无忧无虑,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觉植物都那么的自由自在,随性的生长。

而萧红笔下的人物却让人感觉到有淡淡的忧伤,小团圆的媳妇才只有12岁,12岁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她的童年还没有过完呀,她却成了人家的媳妇,她天性爱说爱笑爱玩,吃的多,长的壮,但是这不行,这每个做媳妇的样子,于是婆婆就给她下马威,打她,说她是中了什么邪,直到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出来时不会说话了还不罢休,就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被这些呼兰河上愚昧的人折磨傻,折磨病,折磨死!

冯歪嘴子找了个能干的媳妇,村里的人说她长的和扛一样,不温柔典雅,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爱着疼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因为他满足这样有媳妇孩子陪着的日子,周围的人生怕他家不出事,没有笑话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他的媳妇还是在生孩子后死了,但是冯歪嘴很是坚强,一个人养两个孩子,还是满怀希望的过着,无论孩子在别人的眼里怎么样,那就是他的希望,大孩子会拉小驴饮水了,小儿子会伸手拿东西吃了,小牙长出来了,这一切都给冯歪嘴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让呼兰河的人也跟着坚强起来,无论生活怎样,无论别人怎么冷嘲热讽,他总是充满着期待活着,因为孩子的笑容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知道那个大泥坑淹死了多少鸡狗,马陷入多少次,那些人的思维还是那么僵化,没有谁愿意把它填起来,但是却愿意一起捞起那陷入泥潭里的马,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呼兰河的人是自由的,又是友善的,还有那淡淡的说不出来的愚昧!

呼兰河,给人带无限回忆的地方,但是又让人很庆幸能逃离出来的地方。或者这正是萧红一直不回家乡,愿意飘荡在外的原因。

现在,那些在外打工时间久了,不想回家乡的人们,你们又有怎么的感伤呢?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11

有一天妈妈在亚马逊买书,顺便帮我选了一本《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是我们赵老师推荐阅读的,今年语文书第十九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截选于这本小说。所以,快递员叔叔把书送到,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一翻开目录看到“祖父祖母”那一章,我眼前一亮,立刻翻到那一页。于是萧红用她的文字带着我走进了北方的那所院落。正是春天,鸟语花香。鸟儿啾鸣,花儿在清风中摇曳,一院子的香味儿。我和祖父在院子里休憩,一切都这样安静而美好。在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肆意的童年。蝴蝶,蜜蜂,蜻蜓,祖父种的蔬菜,不结果的果树甚至有狗尾巴草……这里的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我在这个院子里看到了很多趣事,让人忍俊不止:我家的房顶上竟然能长出味道鲜美的蘑菇,爬到房顶采蘑菇的人把屋顶踩个洞,鞋子直接掉进煮粉条的大锅里,鞋上的黄泥搅的一锅粉条都成了黄色的。我笑了再笑,为这院子给我制造的各种欢乐。 然后我翻到下一章,这回我看到了老胡家娶团圆媳妇。晚上我随便吃两口饭,就想去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长的是什么样子了。可是祖父的饭总是也吃不完,一会要一些辣椒油,一会儿要一些咸盐面的。我等在那儿急得头上直冒汗,眼睛直眨巴,恨不得跺着脚拽着祖父的衣服袖子就走,又恨不得不等祖父了,直接从墙头上跳过去看。好不容易看到了,团圆媳妇儿的样子却和我想像的一点也不一样,竟然就是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长长的辫子,黑黑的脸,一直笑。可是过了没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了,说是给媳妇立规矩,天天打,天天听到哭声。后来那团圆媳妇病了,又是找偏方,就找来跳大神的,最后愣是把团圆媳妇给折腾死了。这是一个悲伤的,让人愤懑压抑的故事。我从那个书中的那个小城逃离回来,还原成现在这个十二岁的少年时,仍然在替书里那个同龄的女孩伤心悲愤。 伴随着萧红的文字,我去了三十年代的时空,认识了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

体会那时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痛恨那时人思想的无知,感受他们活着的艰辛,见证他们生存的努力。回过头来再想想我所抱怨的生活,或许真如妈妈平时说的“忆苦才能思甜”。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学好文化知识,为建设更美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900字 篇12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