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6-27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精选1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

话说,三国时著名人物——诸葛亮,他虽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识人心,可有时他也太冒险了吧!

在战争中,武器是不能缺少的,一天周瑜又召来诸葛亮,说:“先生知道,帐中缺箭人人都说先生神机妙算,我望先生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请先生不要推托!”“我一定造出箭。”诸葛亮信心十足地说。

诸葛亮又向周瑜得力手下——鲁肃要五百名战士,二十只船,一些青布和稻草。诸葛亮又准备用老办法,实行上一次计划。

第二天,雾气弥漫,诸葛亮命士兵靠近曹操水寨,擂鼓呐喊。

“报——,丞相,诸葛亮领兵来攻打水寨。”一个身穿战袍,腰挎战刀的士兵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曹操顾不了穿上鞋子,风一般似的向外面奔去。

曹操站在观望台上,只见连在一起的船,心想:诸葛亮定有埋伏,先让弓箭手射箭为好。于是,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曹寨几万多名弓箭手,一起射箭,万箭齐发,箭如飞蝗,向诸葛亮的草船射去。

曹操仔细听,发现没有士兵的嘶叫声,很疑惑。这是站在曹操身边的程昱说道:“丞相,您看看用火攻如何?”“为何?”曹操疑惑不解。“丞相,用火攻一可看见敌方虚实,二有可能烧了敌方船,因为船用木做,遇火及燃。”曹操想了想,于是下令放火箭。

曹军的每一只火箭射在诸葛亮的船上,那一处就燃起火来。诸葛亮连忙叫人救火,船往回开。可船已经被大火烧得难以控制。诸葛亮见状梁莽,连忙走到船边,抬头看天道:“天亡我也,既生操,何生亮,主公,亮先走一步了!”说完正要跳入滔滔江水中,只听见后面一声“丞相快快上船。”原来是鲁肃派来的小船,诸葛亮慌忙跳入小船中。

这此诸葛亮太冒险了吧!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次诸葛亮九死一生,知道了人一生谨慎些为好!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2

五百多年前,元末明初之际,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今天我们学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此不择手段来陷害诸葛亮。他要求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暗地里却阻断了诸葛亮的造箭方法。谁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周瑜这下可心服口服了。

我觉得周瑜很小气,容不下别人。既然共同对付曹操,那就应该是一条心。别人才学比你高,那你就应该努力学习知识,而不是想要和别人争斗。争斗只会两败俱伤,曹军正好可以乘虚而入,那他们的麻烦就大了。

我认为周瑜在这儿应该可以以大局为重,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公报私仇。

周瑜也很毒辣和不择手段。他为了除掉诸葛亮,什么手段都用了,但都被诸葛亮化险为夷。

但是周瑜愈是小气,愈是毒辣反倒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他十分令人敬佩。经过这次事件后,周瑜肯定心服口服了吧,不然最后他们怎么打得赢赤壁之战呢?

我想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我们应该宽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我们还应该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才智过人,高风亮节。

《草船借箭》给了我很多启示。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3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也是我们熟知的,我们都学过《草船借箭》里面都显示出他是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精通天文地理,有胆量和计谋。这些都在草船借箭里一一都表现出来。

东汉末年,周瑜阵下的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又比自己能干,所以一有机会就想置他于死地。在一次与曹军水上交战时,就让诸葛亮在三天时间里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早已看出了他别有用心,所以在此之前已经想好了他的计划,诸葛亮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在第三天会有大雾,会刮什么样的风,就这样在第三天取回了十万支箭。这些都是都足以证明了诸葛亮的聪明和才智。

我们要学习诸葛亮遇事要冷静,要深思熟虑。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他的虚心和心胸宽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将来也好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使祖国更加的强大。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4

今天,孔老师用了两节课来教我们《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对其中的诸葛亮感受颇深。

课文一开头,就说明了诸葛亮看破周瑜的反间计,并且告诉了前来“探望”自己的鲁肃。诸葛亮还告诫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要不然周瑜将会设计害他。可以说,诸葛亮已经算准了周瑜嫉妒心特别强,所以才郑重告诫鲁肃,可惜鲁肃不听,告诉周瑜。导致出现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情,哪知诸葛亮竟只需三天,还立下军令状。于是,在准备好了船、草垛等物品后,草船借箭这场好戏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最终,诸葛亮借着大雾拿到了曹营十万支箭,凯旋归来。

看完文章,我不禁佩服起诸葛亮的聪明,也可以说是神机妙算。你看,他一眼就能够看破号称“东吴顶梁柱”周瑜的计谋,这多么厉害啊。而且,他料定三日后有大雾,才敢去曹营“借”箭。长索相连,以防小船冲走;擂鼓呐喊,迷惑对手,一条条妙计,真让人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且,诸葛亮还有知人这一大本事,能够看透人的性格。

但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的是“神机妙算”么?不,这肯定不是。这是长期读书长期实践积累得来的结果。诸葛亮常年读书,虽在人乡下,但也每天分析天下局势。我想到了诸葛亮,再想我,真是还需要学习诸葛亮。我每天也都会认真地读书,可和诸葛亮比起来真是差的太多了。诸葛亮能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我呢,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也在读书,但看书的种类还需要增多,文学、科普、历史我读的多,但感觉自己对地理方面的书太需要加强了,哪些地方地矿如何,盛产什么,位置在哪里,我对这些都是很不了解。所以神机妙算最基础的知识我都没有掌握,神机妙算更是不可能的。

前一段时间,我做完了作业,弹完了钢琴,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这时,平时不怎么回来的姐姐回来了,我赶紧到奶奶家和姐姐玩,没想到姐姐正在看地理方面的书,我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兴趣,于是,拉着姐姐出去疯玩,害的姐姐也没有看成书,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后悔,这样的书不正是我缺少的知识吗?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么好。有电脑、电视等先进的媒体,有报纸杂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新的消息。而且,我们有很多书本、电子书,里面的知识更是无穷无尽。但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可是什么高科技都没有的。诸葛亮就凭着每天的勤奋读书和长期积累,成为我们人人敬仰的神机妙算,这是何等的激励我们呢?

读着这篇课文,想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发奋读书,了解各行各业全面的知识;多和博友们交流;每天更加认真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和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为社会效力。

以后我要多加强自己看书的类别,特别是自己知识不足的地理书,一定要多买多看,听说《博物》杂志很不错,决定订了。

一篇《草船借箭》,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带给了我深刻的感受:我要进行全营养阅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书!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本书叫《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想要置他与死地。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你必须在十天之内给我十万支箭,否则死罪。”

可诸葛亮却出乎意料地说:不用十天我就用三天。并且还立下军令状。原来他利用雾天开了二十多艘插满稻草人的船,去接近曹操的水寨,由于雾太大,看不清,曹军不敢出兵,只能放箭。就这样,诸葛亮很顺利取到十万支箭凯旋而归。周瑜不得不心服口服,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也比上他。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天生的,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天文地理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读书,积累更多知识,长大才能应对更多挑战。另外我们不要学习周瑜嫉妒别人的才能,更不能陷害别人,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提高各项才能,去赢得胜利。

谢谢!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6

读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章节,使我深受启发。

《草船借箭》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了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十分嫉妒,甚至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左思右想终于生出一计,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在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命令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军法处置。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弥漫,只用三天时间就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主要由于四个原因,其一,他明知道周瑜想陷害他,却仍然顾全大局,为他借箭;其二,他熟读兵书,有计划有谋略,知已知彼。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所以让鲁肃帮他准备船只;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决不敢大举进攻。其三,他识天文、懂地理,他算准了那天有大雾,敌人探不清虚实,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借了箭的草船送回去。其四,他认真仔细地安排好完成任务的每一个步骤。他在借箭时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受箭时调转方向,使船两面受箭。

《草船借箭》饱含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我们羡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是个粗心的人,数学很少考满分,老师说我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很可惜地被扣1至5分。我有时还会小鸡肚肠,听到批评自己的话,往往不是考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追究别人给我提意见的动机是什么。我要向诸葛亮学习,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才;做人就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做事就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7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选自这本书的第46回合,故事里的跌宕起伏的情景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感悟深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忌妒,羡慕他的才能与机智,周瑜想攻打曹军,便找来诸葛亮,问他什么兵器最好用,诸葛亮答弓箭最好。周瑜说,让诸葛亮造10万支箭,不要推辞。诸葛亮便没有推辞,诸葛亮便找同伴一起。行动前两天没有什么风吹草动,直到第三天,他吩咐鲁肃,告诉他让新兵们行动,最后他成功借到10万支箭。

我佩服诸葛亮的一点是:他神机妙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我最欣赏他遇事不慌,他当时一点儿也不慌,他斗智,天气恶劣,他很有把握。前两天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周瑜心中暗暗作喜。直到第三天他才吩咐叫人行动可以看出他做事的周密。他成功借到十万余箭,让周瑜大吃一惊。

文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完这批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说明了诸葛亮早有打算。周瑜却让人不备齐材料,看诸葛亮怎么打算,到时候可要定他的罪。写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让我爱不释手,读了又读。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不应该向周瑜一样,心胸窄狭,妒忌别人!

老师评语:这篇作文显然没有达到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应有的写作水平,希望张慧玲同学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写作量,方能有所进步。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8

读了草船借箭,我佩服诸葛亮的智慧,真是天下一奇人。

周瑜嫉贤妒能,一心想把诸葛亮杀了,所以在聚会上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做好十万枝箭,不然有重罚。诸葛亮明白周瑜要杀自已,他想了个一箭双雕之计。一方面可以杀掉曹操,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周瑜的要求。于是诸葛亮略一思考说只要三天就可以造好。聚会之后,周瑜还让那些做箭的人要把速度放到最慢。故意刁难诸葛亮。

诸葛亮找鲁肃借了二十条船,用草扎了许多草人放到船上,每条船大约有三十个士兵划船。诸葛亮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动静,直到笫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带着鲁肃上了船。这时天己经开始起小雾。他们向曹寨进发。五更时,诸葛亮他们己经到了曹寨,雾也大了起来,诸葛亮命令打擂鼓并呐喊。诸葛亮了解曹操,知道他有多疑的心态,不会出兵,只会射箭。曹军果然用了射箭。不一会儿,密密麻麻的箭插满了稻草人。雾快散了,诸葛亮派人在船尾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便顺流而下。回去后,诸葛亮拿出十万枝箭交给周瑜。

看完后我佩服又惊叹,诸葛亮真是太厉害了。他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他说:“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明白曹操的.心理活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同时他也能推算天气,如果那天没有大雾恐怕曹操也不会中计。所以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打胜仗。当然,这样的胜利也应该箅鲁肃一份,如果他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这一计肯定不行,而且这船也是鲁肃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9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有些人简单,有些人固执,固执的人非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做,却不听从别人简单精巧的好方法,以前的我就是这种人,直到我看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十万支箭,可没想到诸葛亮是去向曹军借箭,他凭借自己对天文、地理、气象学的精通,通观全局,注重细节,很巧妙的得到了曹军送来的箭,看完之后,我自愧不如,我这个一根筋的性格也被触动了。

上周我和妈妈因为学习的流程方法吵了一架,我认为我听完课马上就可以去写作业了,但妈妈建议我先记笔记,将知识巩固一下,再去写作业,效果会更好。很不情愿的我在书上胡乱画了几笔,还故意将桌子敲得叮当响,妈妈才勉强让我写作业,结果,我不但打篮球的时间都没有了,作业因为我的心浮气躁也被老师打回重写。那时的我记恨在心,把问题都归结到记笔记的身上。发誓以后再也不做笔记,太浪费时间。但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觉得很惭愧,我对我固执己见的思维方式感到脸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妈妈的话,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我尝试了这个方法,学习完视频后认真做笔记,再完成课后练习,果然效果更好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妈妈的用心,也懂得了要从不同的思维去做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0

假期里,我读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让我受益匪浅。

《草船借箭》主要讲的是心中狭窄的周瑜一心想除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便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立了军令状。在第三天晚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只用了二十只草船和一千只草把,不费半分力气,就收了曹操向他们射来的十万多支羽箭。周瑜十分佩服他,也更加妒忌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钦佩诸葛亮博大的胸襟。他明知道心胸狭窄的周瑜想害他,却还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周瑜,让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他之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预测天气。是因为他小时候勤快好学,博览群书,也更得益于他在隆中隐居耕种的十年苦读。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好好学习。想到我自己,我有些惭愧。妈妈十分关心我的学习,每天不停地唠叨,我却不能体会妈妈的苦心。记得那次,我在课堂上书写特别潦草。一向报喜不报忧的许老师,竟然把我潦草的书写拍照发给妈妈。晚上回到家,妈妈大发雷霆,把我的小作文撕得粉碎。面对妈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有些愤怒地看着妈妈,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想到这些我好惭愧。

我们的历代至圣先师也告诉我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决定从现在多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勤奋塑造一个豁达的自己。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1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陷害他。

于是有一天,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虽知这是周瑜的诡计,但还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任务,不然甘受惩罚。

周瑜叫鲁肃去探听探听诸葛亮怎么做,诸葛亮让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诸葛亮还叫鲁肃保密。

鲁肃答应了。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借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也看不清。所借的船只已靠近曹军水寨。船尾朝东,一字摆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曹操果真中计,以为敌人突然袭击,不敢轻易出动,慌乱之中只叫士兵放箭,不让他们近前,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仍旧擂鼓呐喊,直到两边插满箭为止。于是,船顺风顺水,诸葛亮借箭——满载而归。

当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著作之一。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终三国归晋,再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诸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

周瑜平日见诸葛亮料事如神,十分嫉妒。一天,周瑜请诸葛亮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又叫人故意延迟时间。又叫鲁肃去探营,诸葛亮请他调二十条船,每船二十名军士,二百个草靶子,船上布上幔子。鲁肃没把这事跟周瑜说,周瑜心中起疑。

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邀鲁肃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只笑而不答。船驶往曹营。这时江上大雾漫天。诸葛亮令人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曹操看见敌军突然来袭,江上又大雾弥漫,看不清虚实,便令一万人乱箭射之。船上插满了箭,船上军士喊:“谢丞相箭。”曹操令人追之,可船顺风行了二十多里了。

诸葛亮对借箭早已胸有成竹,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诸葛亮识天相、晓地理、知己知彼、知敌知友。如果今日无雾,肯定惨败;如果鲁肃不忠厚守信,他的计根本使不成;假如曹军大胆出击,就连诸葛亮他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说借箭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瑜为人妒贤嫉能的狭窄心胸,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做一个做事哟安排的'人,其次也要心胸宽广,能容得下比你厉害的人。如果有人比你厉害,应当想办法超越他,而不是设计陷害他。

《三国演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生动的地再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悲壮历史。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3

自从我看完《草船借箭》之后,我不禁为曹操感到惋惜。我犹豫不决,决定帮曹操一回。

说着我来到曹操的营地,曹操给我讲了他如何中了诸葛亮的计,让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骗走了十五六万支箭,使他又惊又恨,紧接着在赤壁大战中他的十万大军大部分被烧死在赤壁上,自己带领残兵狼狈逃往北方,幸遇关羽念曹操当年恩义,将他放了,曹操才捡回了半条命跑了回来。我告诉曹操,我这里有新研制的2s武器可以击败周瑜,曹操说:“可我的士兵只会用长矛,不会用什么新式武器啊。”我说没有关系,一按按钮激光武器就可以发射了!出去炸周瑜的阵地,不需十万大军。第二天,发了战书两军对阵,我一按按钮一下几道红光向对面射去,敌营硝烟四起。曹操大喜,对我说“你就当我的军事改革专家吧!”“不啦”我还要来到未来创造呢!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 篇14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一篇文章--《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周瑜要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借此机会想除掉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只要三天。他借了鲁肃20条船和30名军士还有青布幔子,在第3天带上鲁肃前往曹军水寨,来到水寨前命令军士们擂鼓呐喊,最终,成功向曹操借了100000支箭。使周瑜的计谋没有得逞。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神机妙算,算到了天气,知道了第3天有大雾,还算准了周瑜、曹操和鲁肃的性格,周瑜比较小气,而曹操生性多疑,鲁肃却是忠厚老实。我觉得诸葛亮就像一个神仙,什么都能预先知道。他知道有大雾,曹操看不清敌人的虚实就不敢动兵。还知道鲁肃非常老实,不会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所以他博览群书、知识广博。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冥思苦想,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又看书,又上网查找,最终,我想到了办法解决了这道题,成功求出了答案。

从这件事,我知道了,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