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满江红》读后感(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满江红》读后感 篇1
对于岳飞,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像岳飞这样文武全才的确不多,而像他那样精忠报国的将领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岳飞在南宋百姓心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阕《满江红》让人血脉喷涨,斗志昂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这首词不论是从词的意境还是从词的语言上都是上品,作为一位武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确不容易。因此,后人就对他的'这篇词提出了质疑,认为词的作者不是岳飞本人,而是后人以他的名义作的词。
我认为,不论是不是他本人写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词句中的这种感想对当时的岳飞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家国破败,敌寇南侵,奸臣当道,北方民众苦不堪言。另外,以岳飞的《小重山》的艺术性来看,两篇文章极为一致,若说是后人模仿,那么那种韵味因该是很难模仿的,因为,词的韵味就如一个人的气质,这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有一些评论说岳飞其实是一个阻碍历史发展的人,认为他的行为有碍当时民族统一大潮。我并不这样认为,看古代的《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当时的宋朝经济相当发达,泉洲等地是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因此我认为,岳飞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当时南方发达的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沃土,至于之后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恐怕只能归咎于后来王朝的统治者了。所以,对岳飞我的观点是,他应该一如既往的得到后人的肯定和景仰。
《满江红》读后感 篇2
我读过很多的读词,如《浣溪沙》《采桑子》《水调歌头》等等。可其中最让我受教育的是《满江红》这首词了。
记得上幼儿园时,我曾经为《满江红》编排的节目伴过舞,印象犹为深刻。那时,我虽然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听见歌唱演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就觉得它很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读完了《满江红》,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头戴钢盔、身披铠甲的威武将军。他面对强敌入侵,内心充满了爱国激情。词中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对“还我河山”有信心和决心。“架长车,踏破贺兰山身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愤怒的心情,更表达了英雄壮士之气,让人读完都热血沸腾。
在这首词中,我最喜欢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意思是让我们小时候不要浪费美好时光,要发奋读书,不然等到长出白发时都后悔了。
因此,我们要学习岳飞的壮志豪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发奋读书,不要虚度年华,长大之后报效祖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满江红》读后感 篇3
让我感动的《满江红》自学校老师教我们宋词《满江红》后,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反复朗读、品味这首激情澎湃的`词。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岳飞,宋朝著名的一位民族英雄,他自幼接受母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付诸于行动——岳母刺字。后立志收复失地,为国效力,就在快要成功之际,惨遭奸臣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毒害,为保国家和自己的清白死在了冤屈中。岳飞的《满江红》,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
报国之情压抑不住,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叹,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概括了自己半生壮志,功名好比尘土一样,只是渴望祖国的统一,这是何等胸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不能再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悲伤都来不及了。
同时也教育我们,珍惜时光,倍加奋勉。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掷地有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他让我明白人生中的美与丑,让我倍受震撼,更让我感动。
《满江红》读后感 篇4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填写的《满江红》。这首词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思想。
宋徽宗崇宁二年,就是公元1103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在相州一家普通岳姓的农户中,岳飞诞生了。后来成为了宋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少年岳飞体力过人。未成年就拉得开300斤的弓箭,能引发1000斤左右的腰弩。未满20岁就有了一身高超武艺。20岁加入了北宋军队。32岁升到了节度使,和当时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齐名。后来因战功卓著,成为了一代名将。但当代皇帝无能,听信秦桧禅言毒死了岳飞,宋朝也因此加速了灭亡。
我最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他要收回大宋江山,但皇帝的昏庸,没能让他完成理想。
我很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他精忠报国。我要学习岳飞,将来我也要成一代名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满江红》读后感 篇5
提起感动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感动大家的事情有许多,如,有众人所知的事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这都是感动大家的。他们像海底的珍珠,藏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我现在就从这当中来挑去最亮的一颗展现在我们大家的眼前。这一颗当之无愧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最令我感动的是一首词,这首词读起来比较豪情,这是一位豪壮的男儿写出来的,这位作者就是著名的南宋军事家——岳飞所写的壮志激情的《满江红》这首词,至今脍炙人口。我现在就来说说这首诗的背景和令我感动的一系列语句。
这首是是岳飞在入狱不久所写的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满江红》读后感 篇6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每当念起这首壮志凌云的宋词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英雄人物—岳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无数的大好江山落入敌军手中。就在这时,岳飞他挺身而出,为了完成他母亲的心愿,带领着他的军队打了一场有一场的胜仗。敌军眼看岳飞就要将失地收复了,他们见情况不妙于是想出与奸臣便—秦勾结,诬陷岳飞是乱党。当时朝廷腐败,皇帝有十分听信他言英雄难敌四手,最终,岳飞被皇帝赐死。
岳飞一生都是精忠报国,而他的母亲也在他的.背上刻下了这四个字,而他也写了一首诗。它就是《满江红》,这首诗表达了对岳飞的卫国之情,他恨不得把敌军个个都歼灭,吃他们的肉、和他们的血,和对祖国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在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违背时,我们应该像岳飞一样,舍身救国,将中华民族之大意发扬光大。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做事应当从大角度来思考,努力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满江红》读后感 篇7
这几天,我阅读朗诵了宋朝抗金爱国名将——岳飞的宋词——《满江红》。作者用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多次赞美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体现了一位爱国主义将领对事物的变迁有所预见,真是让我对诗词中的每一句话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如诗词中写到:“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意思是岳飞虚度半生,无业绩可夸耀,行军千里征程都有如月掩云中,或是八千里征程都在艰难、黑暗之中进行。这种字面诠释看似通顺,但不求得其内涵和旨意的联贯,意境也很平庸。试想“三十功名”看似自谦实则自负,一般写实性的“八千里路”怎可与之!而且岳飞十年征战,轮蹄如电,“八千里”不过零头小数罢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这段词表现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壮怀豪情,气吞云汉,千载后读之,还禀然有生气。
如诗词中又写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这首《满江红》的词句,身受启发,它以气为胜,境界开阔,景象博大,气势恢弘的壮词鼓舞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岳飞他那悲壮激昂的声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穿过时间的长廊,依然激励这无数中华儿女。
《满江红》读后感 篇8
我们班要举行经典颂读比赛,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因为我很喜欢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我最喜欢《满江红》了,我就叫妈妈指导我朗读,妈妈说:“要想读好这首词,就要了解他的意思,以便更好的把握颂读的感情。”于是,我和妈妈一起查阅了资料,了解了这篇词的大概意思。
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篇词的意思,但是,我感受到了岳飞当时满腔热血,一心想报答国家的`信心和决心,我想象着民族英雄岳飞写词时的心情,用心的颂读了这首词,妈妈说我读的比较熟练,但在气势上还欠缺,尤其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一句,要读出心中的愤怒,于是我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感受,渐渐地找到了灵感,每次颂读时都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比赛中,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我很高兴。
通过这次颂读比赛,我更加喜爱经典古诗词了,尤其是诗词当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后我会继续颂读古诗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热爱祖国、知识渊博的好孩子!
《满江红》读后感 篇9
战马扬起了飞舞的黄沙,飞驰着,叫嚣着,怒喊着冲锋的号子。硝烟笼罩着战场,似乎已吞噬了白天与黑夜,战士们披着铠甲,手握长矛与盾牌,在这土色中不知疲倦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就这样,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千秋百代。而今,我又一次念起了岳飞的《满江红》,却不知为何除了澎湃,又多了一丝惆怅。其在壮志未酬的境遇下,却依然望一日能够重新收复旧日山河。
岳飞青云壮志的.背后,他却是付出了多少匆匆逝去的岁月,到头来,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居然被秦桧指为是“莫须有”的罪名,在他即将迎来不惑之年时,含冤而死。那句令人浩气回肠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是这一句,露骨的表现了岳飞坚不可摧的态度,也令我们为他的雄心壮志深深感慨。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也成为绝唱,岳飞在诗中以此来激励后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岳飞为了祖国奋斗,对功名的不屑和与敌人周旋不顾万里征程,也要披星戴月取得成功的写照。我记得满江红本是一种红色的浮萍,它们扎根在水田或池塘中,生长速度极快,总是在水面上连成一片,遮盖住水面。
不知,这是否也寓意着华夏儿女们将手拉手,心连心,不怕困难与疾苦,共同携手保卫我们的祖国,并使我们的祖国迅速发展,变得更加富强呢?
《满江红》读后感 篇10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每当念起这首壮志凌云的宋词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英雄人物—岳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无数的大好江山落入敌军手中。就在这时,岳飞他挺身而出,为了完成他母亲的心愿,带领着他的军队打了一场有一场的胜仗。敌军眼看岳飞就要将失地收复了,他们见情况不妙于是想出与奸臣便—秦勾结,诬陷岳飞是乱党。当时朝廷腐败,皇帝有十分听信他言英雄难敌四手,最终,岳飞被皇帝赐死。
岳飞一生都是精忠报国,而他的母亲也在他的.背上刻下了这四个字,而他也写了一首诗。它就是《满江红》,这首诗表达了对岳飞的卫国之情,他恨不得把敌军个个都歼灭,吃他们的肉、和他们的血,和对祖国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在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违背时,我们应该像岳飞一样,舍身救国,将中华民族之大意发扬光大。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做事应当从大角度来思考,努力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满江红》读后感 篇11
题记:轻轻地捧起一本好书,贪婪地闻着它芬芳的墨香,你会真切地觉得读书真是一件赏心悦事。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岳母刺字的故事,那时的岳飞在我心中是一个忠孝双全的英雄;暑假里和爸爸一起吟诵《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岳飞。今天一口气读完《岳飞传》,合上书卷,掩面沉思。岳飞这位千古流传的英雄豪杰仿佛跃然纸上,尽展着他的'拳脚武略。脑海中好似播放着纪录片一般,一幕又一幕:从“呱呱坠地——英雄初长成——精忠报国——奸人所迫害”,岳飞那坎坷崎岖而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小时候的岳飞,孝敬母亲,小小年纪却有报国之志。“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刻在他的背上,更刻在他的心上他不忘师恩,对师傅父亲般尊重。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一心报国,为国出力,誓死抗金,立下了赫赫战功。忠孝气节在岳飞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戎马一生的岳飞,战斗在抗金最前线。他以光复中原为己任,以收复失地为目标。他统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为官的岳飞廉洁正直,不谋私利,他曾说:“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保家爱国的精神在岳飞的行动中发扬光大。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耳熟能详的对联饱含了无数后人对岳飞的赞叹钦佩之情。直至现在,西湖边那座岳飞墓中,岳飞仍是头顶红缨帽,身披钢铁战袍,手持佩剑,神情肃穆地坐在大堂之中,眼神直视前方,仿佛在从容不迫地做着即将来临的战事指挥,又仿佛在凝神思索着国家大事。他那经久的装扮,就仿佛是他对国家不息的热忱,对人民无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不屈的信念。他那铮铮铁骨、深明大义都带给了后人感动与赞叹。
我羡慕岳飞的用兵如神,佩服岳飞的英勇顽强,更被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新时代的我要续写《满江红》的激情,传承岳飞的壮志。“父母恩,尚未报;祖国业,犹待兴!凭勤奋学遍百科全书。天文地理礼仪义,数学科技古今史,待从头创造新家园,向世界!”
小作者以题记凸显作者内心的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情感铺垫的作用。开篇以小时候妈妈讲的故事,暑假里和爸爸吟诵《满江红》开头,有着浓浓的生活味。接着描述岳飞戎马一生、为奸人所害的经过,有着深刻反思和积极传承之意,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满江红》读后感 篇12
这首词主要讲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显示了岳飞的报国豪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但这样爱国的忠臣却遭小人秦桧的暗害,我对这样的小人真是恨之入骨。
不由让我想起练习中的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看着这群小人跪在岳飞的遗像前,真让人好不解恨。
让英雄名垂青史,让小人永留骂名,给世人以警醒。
《满江红》读后感 篇13
上个星期六,妈妈带我一起去光谷书城买了一本经典诵读的书,我看了好几天,一直到今天下午才看完。其中有几首诗我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是《满江红》。诗是这样写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诗写得多好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大将军,和岳将军一起在战场上杀敌。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又让我想起了,人应该趁着青春年少的时候好好学习,不让年华虚度,不要到了年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真佩服岳将军,他是一个又能文又能武的人,我长大了也要做这样的人。如果下次有机会,我就把《满江红》读给班里的同学听,让他们感受岳将军的豪情壮志。
《满江红》读后感 篇14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填写的《满江红》。这首词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思想。
宋徽宗崇宁二年,就是公元1103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在相州一家普通岳姓的农户中,岳飞诞生了。后来成为了宋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少年岳飞体力过人。未成年就拉得开300斤的弓箭,能引发1000斤左右的腰弩。未满20岁就有了一身高超武艺。20岁加入了北宋军队。32岁升到了节度使,和当时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齐名。后来因战功卓着,成为了一代名将。但当代皇帝无能,听信秦桧禅言毒死了岳飞,宋朝也因此加速了灭亡。
我最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他要收回大宋江山,但皇帝的昏庸,没能让他完成理想。
我很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他精忠报国。我要学习岳飞,将来我也要成一代名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云鹏同学平时非常喜欢阅读历史故事书。这篇文章就是该同学阅读了岳飞的故事后写成的。文章语言精炼,文字通顺,对历史人物特点的描写详略得当。
《满江红》读后感 篇15
我读过很多的读词,如《浣溪沙》《采桑子》《水调歌头》等等。可其中最让我受教育的是《满江红》这首词了。
记得上幼儿园时,我曾经为《满江红》编排的节目伴过舞,印象犹为深刻。那时,我虽然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听见歌唱演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就觉得它很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读完了《满江红》,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头戴钢盔、身披铠甲的威武将军。他面对强敌入侵,内心充满了爱国激情。词中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对“还我河山”有信心和决心。“架长车,踏破贺兰山身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愤怒的心情,更表达了英雄壮士之气,让人读完都热血沸腾。
在这首词中,我最喜欢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意思是让我们小时候不要浪费美好时光,要发奋读书,不然等到长出白发时都后悔了。
因此,我们要学习岳飞的壮志豪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发奋读书,不要虚度年华,长大之后报效祖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满江红》读后感 篇1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百年来,有多少烈士英雄以岳飞为榜样,去为国捐躯,去赴汤蹈火,留给后人一片缅怀之情。
在《满江红》这首词中,更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恨之入骨与自己的胸怀大志。其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出了岳飞甘愿为国效劳,不要功名,功名就像尘土一样。只有那些奸诈小人才会去想得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儿更表达出岳飞对皇上连发十二道金牌的强烈不满,希望皇上不要再这么昏庸无能了,变得忧国忧民,好让岳飞去一雪靖康之耻。
其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更加地体现出了岳飞对时光流逝的.不舍与留恋,更表达出岳飞是个好男儿,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细读着《满江红》,烈士那种为国报效,一雪之耻,忠心护国之情充满了整个胸膛,烈士那种豪情壮志,生死不屈的精神溢于言表。只看见窗外流云过,单看见林外仔鸟飞,时光似箭,正在缓缓流淌,回顾历史,《满江红》的气概,岳飞的坚贞不屈将永存!
《满江红》读后感 篇17
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
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作的?论争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
《满江红》读后感 篇18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词作者岳飞是我最喜欢的大英雄。
《满江红》激昂慷慨,英风飒飒,是一首英雄诗。时光穿越过近千年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的烽火岁月,这首词曲又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
如果我能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并且决定回到历史的.时刻,我首先要选择岳飞的母亲准备给他刺字的那个时刻。我要对岳母说:“报国不必精忠。”因为:如果一个皇帝不爱他的人民,人民就不必爱他,也不必对他精忠。
我选择的第二个穿越回去的时刻,是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的时刻。我要对岳飞说:“岳飞,报国不必精忠,你的军队保护的是宋朝的人民,不是哪一个要投降敌人的皇帝,你的军队要为祖国的人民而战斗!靖康耻,可以雪!臣子恨,此时灭!”
《满江红》读后感 篇19
让我感动的《满江红》自学校老师教我们宋词《满江红》后,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反复朗读、品味这首激情澎湃的词。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岳飞,宋朝著名的.一位民族英雄,他自幼接受母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付诸于行动——岳母刺字。后立志收复失地,为国效力,就在快要成功之际,惨遭奸臣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毒害,为保国家和自己的清白死在了冤屈中。岳飞的《满江红》,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
报国之情压抑不住,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叹,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概括了自己半生壮志,功名好比尘土一样,只是渴望祖国的统一,这是何等胸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不能再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悲伤都来不及了。
同时也教育我们,珍惜时光,倍加奋勉。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掷地有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他让我明白人生中的美与丑,让我倍受震撼,更让我感动。
《满江红》读后感 篇20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壮怀剧烈,为了国家出生入死,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鼓励了数代学子。而其中我最崇敬的人就宋朝爱国将领岳飞,尤其是他那首?满江红?,百读不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剧烈……〞让人深刻感受到到岳飞当年的深情豪迈和慷慨激昂,他为国杀敌的志向、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憾我的灵魂。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岳飞乐观主义精神和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待从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和收复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上战场时,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也是我崇敬他的根本所在。当皇上与大臣们议论投降时,岳飞坚持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联想到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面对一些不良行为,比方看见小偷偷东西不敢阻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上出车祸的不去救人,成心绕道而行,等等。在社会文明高度兴旺的今天,与古人的舍身为国的豪情壮志相比,我不禁为这些人的冷漠与自私叹息!
最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精忠报国〞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每次我读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满江红?时,都心潮澎湃。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剧烈的战争需要我们上前线为国杀敌,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热爱祖国,克服学习上的缺乏,像岳飞那样坚持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决不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奉献!
《满江红》读后感 篇21
我天,老师教我们一首宋词,是著名爱国大将军岳飞写的《满江红》。岳飞的这首词,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国报志之情。读了这首词,我体会到,只有胸怀大志、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岳飞为收拾旧山河,统一祖国奋勇杀敌,可是最后被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秦桧所害。
老师还介绍了处于杭州的岳飞庙。在岳飞坟前,人们对岳飞都十分敬仰,但对秦桧却是恨之入骨。老师又教了我们一幅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对联表达了后人爱憎分明的立场。
我最欣赏的句子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话的意思是:“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它表现了一个爱国英雄的豪迈情怀,气吞云汉,豪情迸发,如齐天巨浪,扑面而来。千载后读之,还凛然有生气。这首爱国主义的壮词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也要像岳飞一样,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人。
《满江红》读后感 篇22
战马扬起了飞舞的黄沙,飞驰着,叫嚣着,怒喊着冲锋的号子。硝烟笼罩着战场,似乎已吞噬了白天与黑夜,战士们披着铠甲,手握长矛与盾牌,在这土色中不知疲倦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就这样,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千秋百代。而今,我又一次念起了岳飞的.《满江红》,却不知为何除了澎湃,又多了一丝惆怅。其在壮志未酬的境遇下,却依然望一日能够重新收复旧日山河。
岳飞青云壮志的背后,他却是付出了多少匆匆逝去的岁月,到头来,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居然被秦桧指为是“莫须有”的罪名,在他即将迎来不惑之年时,含冤而死。那句令人浩气回肠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是这一句,露骨的表现了岳飞坚不可摧的态度,也令我们为他的雄心壮志深深感慨。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也成为绝唱,岳飞在诗中以此来激励后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岳飞为了祖国奋斗,对功名的不屑和与敌人周旋不顾万里征程,也要披星戴月取得成功的写照。我记得满江红本是一种红色的浮萍,它们扎根在水田或池塘中,生长速度极快,总是在水面上连成一片,遮盖住水面。
不知,这是否也寓意着华夏儿女们将手拉手,心连心,不怕困难与疾苦,共同携手保卫我们的祖国,并使我们的祖国迅速发展,变得更加富强呢?
《满江红》读后感 篇23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词作者岳飞是我最喜欢的大英雄。
《满江红》激昂慷慨,英风飒飒,是一首英雄诗。时光穿越过近千年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的烽火岁月,这首词曲又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
如果我能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并且决定回到历史的时刻,我首先要选择岳飞的母亲准备给他刺字的那个时刻。我要对岳母说:“报国不必精忠。”因为:如果一个皇帝不爱他的人民,人民就不必爱他,也不必对他精忠。
我选择的第二个穿越回去的时刻,是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的时刻。我要对岳飞说:“岳飞,报国不必精忠,你的军队保护的是宋朝的人民,不是哪一个要投降敌人的皇帝,你的军队要为祖国的人民而战斗!靖康耻,可以雪!臣子恨,此时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