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短文网

2025-07-01心得

短文网整理的读《文化苦旅》有感(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

暑假里,我寻访了秋雨故里——慈溪桥头,踏着上林湖的瓦砾,抽一枝杨梅条,倚着斑驳的照壁,捧一本《文化苦旅》。我走进余秋雨,走进了《文化苦旅》。

我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文化苦旅》像一条彩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汹涌地向我奔泻而来。

旅行结束,我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年幼的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以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读完后却留下一丝对历史、文化的苦涩回味。

一个愚钝的王道士,让外国冒险家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无知是罪过,他当然不会知道自己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他不会想到那些,他也想不明白。历史原来只有留下遗憾,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受到磨难的时候才会更加宝贵。幸好还有像范钦这样为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铮铮铁骨,读到《风雨天一阁》让我泪流不止,刻骨铭心,原来“书”还有这么多危险的经历。

是啊!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我们只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还来不及细细揣摩,落日的余晖已顽皮地照在余爷爷的古藤老屋,余爷爷的`《文化苦旅》就如上林湖边的导航船,她将带领我们从“上林越窑”出发,越走越远。

点评:首先,“写出真实的东西”,本文作为慈溪的的小学生写出了“慈溪人”对《文化苦旅》真实的经历和独特感受,小作者紧扣“苦”字,我想余雨秋的“苦”最早是应该是从上林湖出发的。其次,“小眼看世界”的风骨,小作者联系生活,试着用超越小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深入历史,试图认识“余秋雨”,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写作。当然,我更希望保持童真,吹着上林越窑古风,时时仰望星空,越走越远。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2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我们是时代的一员,但是从前的文化也值得我们的传承,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古诗,美曰其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那时的我们又懂得多少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含义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书的封面便写着余秋雨老先生送给我们的题记,他追随着文化的历程,大漠荒野,江南水乡,藏书阁天一阁,龙华,他用步伐旅行过大地,用精神旅行过历史,用文字旅行过文化。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

道士塔,无论度过多少次都会让我觉得悲哀,没有愤怒,只有悲哀。余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过时,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许会看到几十年前,那个道士,攥着小小的钱袋,点头哈腰地送这几个外国佬拿着无数的中国文物离开这里。悲哀!但是也许这是当时最好的情况了。如果无数的经文,被四处的地主老财私吞,被各路官员抢劫,那的确还不如让它躺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毕竟,那才能显出它是文物的加之。这是一场悲剧,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的。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3

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奇事你相信吗?当然无法相信,当时,一个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我无法相信,但是它真的'出现了。它就是都江堰。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就像北京的万里长城一样。

在以前我认为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真的很值得去看。书中写道,作者在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她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也不会有什么有关价值,只要去青城山玩儿,要路过灌乡县城,就在他的近旁,于是作者就进去看了一眼,而这一看,不得了了。七转八弯从简朴的城市走进一个草木所在,脸面觉得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是本能地想更滋润,更清朗处走去。

水势浩浩荡荡,大地震颤,水,本是一望无前的向前勇者,可是遇到那障碍,却只能乖乖的转身改向,在另一到坚坝上撞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了风头,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冰。

李冰到四川,只是一名郡守,可初到这里,就要修筑都江堰,来浚理,滋润,这里的生态,当然他没有从哪里学过水利,但是李世民为学校竭力钻研集赞,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就这样一步步做下去都江堰终于成了。后来在里面造了三个石人。有一个就是李冰的雕像。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业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育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博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这两句简朴的对子告诉我拜水和问道是一回事:道即是水,水即是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类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4

苦,文化之苦旅。

思,历史之长河。

——题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当他泛舟于千年文明的长河之中,对自然风光情由独忠,才会有独树一帜的思想见解。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国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他买掉了一车又一车的文化古物。这不仅是自取其辱,对于中国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国的罪人,也是历史的罪人。余秋雨恨他,那些专家们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睁睁地看者外国人运走中国的东西,却无能为力,也恨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罪人,恨历史无法改变。但值得庆幸得是,无论敦煌运到伦敦,巴黎,运到彼得堡,东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他们可以带走文化,却带不走文化。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来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问到中国历史上令人最激动的工程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会毫不忧郁地回答道是长城。而余教却说是都江堰。他总有独特观点。着要说服人们得要花点工夫。因为他必须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在描述长城时,他大力赞扬,从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觉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长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伟就更难了。可他娓娓到来。从修建的时间看,他比长城早数十年,早已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从对社会功用看,长城早已颓废,而他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请流;从历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着一代英雄人物;他让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从建造的历史人物看,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横生,甚至打动了我。想想也如此,想当年秦始皇筑长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统一,他常常成为了排场。

我非常佩服余教的独特的审美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5

选一截闲静的时光,打开《文化苦旅》,随余秋雨山水一程,风雨一程。茫茫然旅秋雨之所旅,茫茫然畅秋雨千年之谈。

清茶一盏,助我入境。它是文化散文,读来却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穿梭其间,我无法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穿越千年,时空飞跃,人间百态,跃然纸上。或清明,或惨淡;或萧条,或栗冽;或温和,或肃穆;或人情备暖,或砭人肌骨;或擘目愤然,或笔底柔情。

他曾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品味自然,鉴赏风物,感受社会,领略人情。自然而然,有感而发,情自流淌,笔自相随,这样的文章也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走马观花,或驻足欣赏。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构筑着他所描述的.文化场景,沉湎于涓涓流淌的深刻文字,或忧,或喜。诗人何其芳曾说:"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与我而言,不是每本书都能成为梯子,让人爬升。很多时候,它们是一个个迷津,我在里面艰难摸索,苦闷思虑;时而也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在余秋雨的笔底,更多时候,我行进艰难:读懂故事,记忆历史,品味语言,领略情怀,沉淀思想,升华性灵。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他的笔下沉淀为驳杂的沧桑。雍容大气,洁净而不矫情;激情浩宕,智慧而不失灵动;俯仰天地,无愧古今,行云流水,收缩舒展间灵性撒溅,饱蘸着智者横亘时空的千年忧患,洋溢着圣哲涤荡今古的敏睿哲思。他摆脱了沉湎自我的小家碧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怀,宏立于天地之间,慷慨豪迈。奔涌的是历史沧桑,心中块垒;亦是民族自豪,毅然决然。居高时不傲物,坎坷时不失志。依稀间仿佛又寻回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精神图腾……

写文章是件苦差事,我们往往只看到他天南地北、海角天涯、中东欧美、大洋大洲间旅察,美景入眼,风光无限,却无法感受他旅程中无人问其粥可温,无人与其立黄昏的舟车劳顿、艰险重重;或许,更难以领会他置身大美之地情感浓烈,思绪奔涌,却难以为文、断然搁笔的的寂寥,窗外黑黑,笔下白白……

而作为读者,欣赏这样艰难而成的文章,也未尝不是一件苦事。足不出户,跟随他旅足万里,思接千载,感受风幽怨,水清寒;更感受离伤黯,转零乱。在历史的时空里,与作者一起,与民族一起,即使苦苦挣扎如尘埃,也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灾难面前,难过地哭泣,倔强地微笑,却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苦着,也快乐着,与民族同荣同辱、同进同退、同喜同悲……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载着华夏,负重前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希望,是一个民族发展源泉。深刻感悟,深情以待,认清局势,保持清醒。期待中华文化不败,期待中华民族长兴。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我们畅游于海天之际……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6

“报纸上说我写书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是一种我自己都过不去的辛苦。当我写钢笔的时候,我感觉我在变老。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或者是巨大的喜悦和愤怒,我都要闭上眼睛,平复心情,回归历史。莫莫,理智而严厉。”这是余教授在《文化苦旅》的序言。

难怪读这本书要慢,要详细,里面的思路很有思想,很让人看得懂。我还记得他的《风雨天一阁》,一个人,没有!一个家庭背负着坚守藏书楼的命运。范钦在国内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一直保存到现在。还有其他的藏书家和藏书家,但是几代之内,历史的尘埃就把他们埋没了。但范的天一阁却留了下来,靠的是坚持和坚定,或者如余所说的“超越意志力、爱好、才华甚至时间”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里?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贵皇族郭勋,并因此被判入狱。他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怜悯之心,诚实坦率的他不擅长仕途。最后他也没办法,被权奸颜。"一个成功的藏书家至少是个性坚强的'人."余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个,反思一下。如果我们文人生于那个时代,是藏书家,会不会像范钦一样?我不这么认为。范沁的毅力,乍一看是不近人情的。开始吧。很难!我们是老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面对挫折,谁站了起来?活着,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吗?

低头一看,发现了另一件“怪事”:80岁的范沁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分家业的时候,把家业分成了两部分,要么是图书馆,要么是一万两银子。他留给后人选择。我想,如果让我选择,让大家选择,我会选择哪一个?要么拿两千银子开开心心过一辈子,要么几代人坚持一个图书馆。老实说,范师傅的举动是个好办法,我佩服的是和我相差几百年的古人。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留了下来。但这是个难题,我在想:如果今天搁置这件事,谁来承担风险,谁来选择天一阁,包括我。然而奇迹般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意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片段。在希腊的神话,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里斯说:“如果你去打仗,你会死在战场上,但它会永生;不出去就一辈子安全,死了就从人们的记忆里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因为他,希腊盟军取得了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余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意志力。也给了我“开卷有益”的深刻体会。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7

之前做过的,文笔不成熟,请大家多多指教。 闲暇之余,我会静下心来,享受阅读散文集的乐趣。 我真正喜欢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 对我来说,最发人深省的文章是《都江堰文化之旅》。 这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都江堰的独到见解和判断,将对都江堰的渊博知识和理解巧妙地运用在散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轮廓。 虽不如长城雄伟雄伟,但注定是造福千年的稳固之地。 都江堰虽然地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却依然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 即使长城被人类所仰慕,它仍然没有人类利用的价值。 都江堰这座屹立千年的雄伟建筑,一直在奔跑。

文中的人物是“李冰”,一个建造都江堰的伟人。 令我深深感动的是“李冰父子”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都江堰有闻名中外的水利建筑,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

余秋雨先生文史渊博,文采精湛,文采俱佳。

书中的文字需要稍作阅读。 引领我们走向全新的意境。

我对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既痴迷又向往。 也有一种敬佩的感觉。 赞美历史伟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总想一睹都江堰的风情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8

一次漫长艰苦的文化旅程,我随余秋雨先生漂泊异乡。祖国的锦绣山河让我陶醉,这一幅幅山水画或细秀娟丽,或豪迈壮观。但更令我感慨的是,这一幅幅画的背后,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地法都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感动,使我叹服。

纵观祖国大地,无处不散落着文化的步履。然而这一步步的脚印来的不容易啊!经历了多年的演化,经过了多元的碰撞,遇到了大大小小不尽的劫数,趟遍了文人墨客、武侠外客有意无意留下的水坑,流传至今,自然险境路远,却也底蕴十足。只是至今,人们对于人文山水的评析和维护不足以让人满意。一代一代的农民,一世一传的百姓,来往于天地间的'人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埋没在庄稼地里,隐没在变迁万化的城乡里。把自己对家乡的厚爱,对土地的忠诚,全都化做默默无语的汗水和泪水。没有人注意到风沙腐化了裸露的土地的同时,也裹走了世代传下的文化。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美酒的艳丽掩盖了山水的清秀,满屋金币的闪亮遮蔽了文化星火的光芒,谁来把景赏,谁来把诗吟?

在从学文化的课堂里,我们都在不断的出现对文化的争驳,为了新的一代更好的传承,为了那星星之火可以辽原,文化的脚步不能停止,没有文化的民族,只会衰败;没有文化熏陶的人,只是傀儡。为了这艰难的旅程不再艰难,我们只有先走过这艰难的路。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背后,清醒的审视文化的变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接过传承的重任,大步向前,我们义无反顾。不管此时的你是手执毛笔挥洒的老翁,还是拿起钢笔簌簌而落的笔者,亦或是抓着铅笔一笔一划写字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个尚不识字的人,都和我们一起长途旅行吧!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9

提到“废墟”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残垣断壁,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凄惨?空荡

而在《文化苦旅·废墟》中,作者余秋雨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珍视废墟。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述,这个观点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因为中国人不太想回忆国家的惨痛历史了。

坐落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如今只是一片废墟。破损的大理石柱在述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惨痛,当年与他做伴的宝物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墟中,又有多少中国人在回忆过去的往事,惨痛的'战争,不忘国耻?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欧洲时被天主教排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残忍屠杀,流亡到西亚又受到阿拉伯人的打击,可是他们仍然在地平线上高高站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们知道回忆历史,不忘国耻。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的废墟中,有一座用石头垒起的石墙。传说罗马人统治耶路撒冷时,每逢星期五,犹太人就会在墙下哭泣,追忆故国。因此,这座石墙成了犹太民族最重要的崇拜物。犹太人崇拜,怀念废墟,因此他们强大不可战胜。相反,我们中国人恰恰缺乏了这一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的思想不应只有金碧辉煌的名胜古迹,也要有废墟。废墟见证的不仅仅是昔日的悲剧,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起来时,它所照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前夜。废墟不会使人失去自信,它只会使人痛定思痛,使人发愤图强,使国家不再重蹈覆辙,不受外辱,自立于地球之上。

让我们挟着废墟走向明天,未来。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0

听说余秋雨,是因为他的《文化苦旅》,却一直没有拜读。

看见余秋雨,是在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他作为点评嘉宾。此时的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了。温文尔雅,侃侃而谈,知识渊博却稍显啰嗦。他总是像个穿越历史的老人对那些后学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对比那些靠雷人语言和尖锐批评来哗众取宠的名人嘉宾,对历史与文化的探寻,使他显得厚重些,也厚道些。

拜读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是女儿上高三后带回一本《文化苦旅》来,因为惊异女儿已经开始读这样的书了,拿来看了看,上面全是女儿的圈圈点点,还有旁批。更是惊异!于是埋头看起来。

这一埋头,再难抬头。不知不觉中,被它强烈的文化气息所吞噬,被它厚重的历史气息所淹没!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这样就可以学富五车。其实未必,关键还是如何读,如何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告诉了我们:读要用心,行要用情。

他是一个古人,青衣长裳,峨冠博带;他是一个学者,严谨勤勉,博学多思;他是一个诗人,浪漫多情,字字珠玑;他是一个旅者,踏遍千山,寻遍万里;他更是一个忧患者,一个寻根者,一个思想者!他轻松地穿梭于古代和现代之间,将厚重的历史叠加在历经沧桑的古迹上,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他以今人的眼光探寻古人,胜负难料;又以古人的眼光审视今人,得失自知。

常常在想,学习语文,必研历史。“读史使人明智”,似乎还不在此,它能够使人的思想变得深邃,情感变得凝重,眼界变得大气。余秋雨之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为《文化苦旅》,与他是个历史学家是分不开的。历史学家的底蕴,文人的情怀,诗人的气质成就了余秋雨,也成就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之“苦”,不在“旅”,而在“寻”,他以一个现代文人的身份,穿行于长长的'历史隧道中,追寻着古人的足迹,追寻着中华文明的根,难免会带着一种沧桑感;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碰撞,难免会有一种忧患意识。

真的惊异他丰富的想象力。他与百年前的王道士面对面,发出痛苦的呐喊,进行着无力的控诉;他与千年前的柳宗元夜半晤面,暗自神伤,又暗自庆幸;他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走进白莲洞,一同走进,又一同走出。总是被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儒佛道,信手拈来;古今事,娓娓道出;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哲学的,如数家珍。

大概这样的文人也有其势难负(非“其实难副”)的时候。读《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柳侯祠》时,总是觉得他在面对眼前所见时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感在里面,因而情感深沉,笔墨流畅。可读到《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等却忽然有了种“强说愁”的味道。以为是这些篇目出自同一人之手,自己读时产生了审美疲劳,再读,再比较,仍然是这种感觉。于是胡乱猜想起来:名气大了,约稿的多了?到个地方一定要写点什么,自己给自己施压了?因而有时也勉强为之?可青城山不是也没写么?也许,是我多虑了,也许,是我的欣赏水平层次不高。都可能吧!

瓦匠,瞄匠,我就是个无事干!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1

文化者,谓何?当今世界,文化一词已经铺天盖地,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政策,此词一出,整篇文章瞬间“如获新生”,十分大气。那么,这拥有如此神力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它的用途,又何在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文化”,时而如云雾缭绕之峨峨山巅,时而如四极八荒之滔滔巨浪,时而又如扎根乡土之苍翠松竹。他它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

傍晚残灯,我静静地翻开《文化苦旅》,试图于卷籍中寻觅……寻觅什么呢?剪不断,理还乱,我只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祝祈,希望能在其中,寻找那个多年未解的答案。

可翻开此书,却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游过白石清凉的牌坊,访过肃然宁和的古刹,又跟随肩挑信义,脚踏客乡的信客,走出解冻的乡村……

翱翔九天,俯视山河天地之线,山河无言,却包容一切,一如千年前,陶潜一句“托体同山阿”;回视万里,西风残照,都江堰水物合一,天人合一;莫高窟清冷月夜,年代交织,岁月绵延;阳关烟雪,沙坟荒原,凄迷风雪中放达步履,竟更加畅意向前;黄州赤壁,东坡一赋,冲破千载年帷,至今仍随大江东去;宁古塔下,悲号余音中的不屈风骨,仍血脉相传于那片厚实的土壤中;以至于那早被浩浩史书所湮没的历史风云,渤海国那废弛千年的废井冷眼,波光仍然执着地闪着……

何谓文化?此谓文化。览卷至此,我豁然开朗,却又久久沉思。

我一直以为文化就是诗词歌赋,民语俚俗。而当我的目光深入到百年前,千年前,文化突然从一阙词、一行诗、一本书、一群文人上升到了土地的层次,上升到了天空的距离,上升到了人类思想的宽度——是啊,它又岂能是一人之言,一家之说?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也早已镌入我们的灵魂。

文化,是土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男耕女织,桑麻稻麦,其实是一种文化——不,应当是文化的最初载体,因为文化,来自山河大地,真正的文化,绝不是连篇累牍的高屋建瓴,它带着泥土的芳香,携着江河的水气,悟着天空的无垠。

文化,是人们内心的柔软和坚硬。都江堰,一个水利工程,一个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背影,挑起担子的却是一个叫李冰的'普通官员。他如水般温柔,抚过丰饶的大地,却又如铁一般的坚硬,在泥沙中傲然挺立,千年不悔。

莫高窟多少朝代的文化汇聚,它们风格不同,十六国时期的苦难,魏晋豪迈,笔触剑戟,隋唐风姿,《高山》流泻;元代藏传,神秘之精……文化之长,随着文物的散失而环绕世界,可文化或丰美或坚挺的塑像,却屹立于后世之心,存生于中华之脊。阳关的烟雪,一去不归的羌笛,将士们的内心何尝没有柔情?面向朔北,披坚执锐,而荒原上年代已不可考的古战场上的沙丘,却十分坦诚——死亡而已,何必遮遮掩掩,夜风呜咽?

文化,是苦难中的高贵。东坡一人之遭遇,无形中照应了遥遥史册之后的宁古塔的悲剧,而文人之遥遥悲歌,似是又成了如渤海国之国破家亡后人们仅存的精神脊梁……因果复杂,但我想起因源于自信,而结局归于笃定。

文化是自信的,它傲视千年,直看到宿敌凌乱,宿命改写,沧海桑田。文化也是笃定的,它坚守千年,直守到蝉鸣初雪,山地棱绝,初心不变。文化是苦难中的高贵。自信和笃定支持着他走过千山万水,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喧嚣城市似与它无缘,它本来,不是人间富贵花。文化的高贵使它能屹立于莽莽荒原,这种高贵又在苦难中更加显现。也许不是苦难给文化带来了高贵,但是苦难中,文化必定不会丢失高贵。就像,即使自己心中仅有一点烛光,也要化去别人心头的万千霜雪。

文化与人,心意相通。掩卷不语,我笑而沉思。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2

日本的敦煌学研究家用沉重的语调在敦煌石窟门前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而在场的听到了这句话的中国学者们并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退了出去,在王道士的圆寂塔前,相对无言。——题记

余秋雨对文化总是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足迹来向世人阐释着那不朽的,穿越了千年的文化情结。他用近几年的心血浇铸着《文化苦旅》,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华夏民族文化历经的的沧桑。经历了多少的苦难,那民族的瑰宝传至今天,完好无损的又有几个?那西子湖畔的一代名妓苏小小,那拥有通天本领却想成人的白娘娘,那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雷峰塔,那宁波月湖西岸拥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天一阁······他们无一不为世人传颂。

似乎是被这寓意深刻的书名所恸,所以便时时翻阅,哪怕年幼的我对里面的涵义十分懵懂,但并不影响我从那简单的字词中读出那由内心喷射出的怒火,那对文化深沉的爱恋。记忆中感触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道士塔》一文。或许是因为心生哀戚,对那来自远方,夹杂着血与泪的哭泣感同身受。余秋雨化身为愤怒的河涛,控诉着那败坏了莫高窟文化传承的无知道士王圆箓,控诉着他仅仅为了几枚银元,便将无价的文明卖给了外国人的无知行径。

王道士原本是一个知识匮乏的农民,当上道士后便掌管了敦煌石窟。他因为嫌弃壁洞太过昏暗,竟用石灰将那自远古流传下的笔画逐一掩盖,将大能的著作永远埋在了惨白的石灰里,再不得重见天日。他讲那一个个形态逼真的少女飞天雕塑凿毁,想要改成佛像,最后变得不伦不类。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好恨!”这是余秋雨有心而生的呐喊。他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在那时阻止王圆箓愚蠢的.行为,恨那时的官吏有眼无珠,错把珍珠当鱼目,再把文献押运归京时,随意糟蹋,以至于最后只留下稀稀落落几本孤本。

犹记得初看到余秋雨老师的愤慨时,我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几本书么,丢了就丢了,反倒是那些飞天雕塑,实在是让人遗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文化传承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明积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基本。《文化苦旅》中所记载的,只是世界在变迁中所经历的岁月中几个遗憾的缩影。谁又能保证能正确的面对古物?甲骨文出土前,那些刻有信息的甲鱼壳不也照样被村民当作药材卖给了药铺?为了卖一个好价钱,他们便将那些个刻文一点一点的剔除,最后终是再也不见踪迹。

其实,在当代社会,像王圆箻一样的人有很多,那个在埃及已有3500年历史的金字塔上刻下的“丁锦昊到此一游”无疑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在这个人类自以为进步的时代,毁坏文物,断送文化的行为终究是令人心寒。那个刻字的孩子,留下的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7个字,他也葬送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文明之都,礼仪之邦的形象,而丁锦昊的事例也引起了国人对我国现状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事,并非个例!

重温《文化苦旅》我彷徨了,那从古至今都未消逝的文化缺陷,是在向华夏的脸上抹黑。我想,作为新中国的一份子,华夏未来的骄傲,我们应该尊重文物,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自先秦时期的焚书坑儒,我国就流失了大量的典籍,将千年的文化积淀付之一炬,如今的我们,更该对那走过了艰辛大道的文化致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