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7-01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朋友推荐的,建议我买来看看,看了书本简介了解到,其实就是一本心灵鸡汤,我一向对于这类书不是很感冒,但是朋友一再推荐,我也就买了,刚收到书的时候,只觉得封面挺好看的,仅此而已,后来的日子也是偶尔无聊才会翻来看上几页,但是后来的情况就是,一次比一次看得多,时至今日算是完结,感受颇深,顺便将感情寄于字句,写了这篇读后感。

全书以爱,和平,喜悦为主题,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并表达了生命成长的蓝图,缩短了茫茫摸索的阶段。

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和欲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现代人心态的不合适。作者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现代社会人中大部分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我们需要的是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就像书中若菱一样,她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给别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人。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关。即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弱小,无力,没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啊。诚实,善良,在一所一般学校读书,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人们都很关心和疼爱我,和许多人比起来我也已经是很好的了。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从来不喜欢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因为感觉读起来太累,没有什么实践做基础,过于虚幻。但是试着看完这本书后,其实也不然,试着去接受某些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也许会有不错的收获,以后的我,也要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2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多有人都想要的东西?书中写道: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原因是失落了真实的自己。那么什么是真是的自己,我觉得应该是你内心里最深处的东西,按着文章来说你的潜意识可能更清楚你。

通常我们在相互沟通之间总会想东想西,不会直白的说明一件事,似乎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三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逐渐丰富,我们会变得世故起来,使得我们距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很多时候,真的很羡慕,小孩子,饿了,哭,然后喝奶吃东西,高兴了,乐呵呵的玩玩具。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很给力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人们要用爱来填充自己天生的恐惧感。喜悦与和平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有时候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没有那么多为什么?Following Your Heart不好吗?当然每个人对于“following your heart”的理解都不会完全相同,什么样的理解造就什么样的反应,其实也不用回过头来仔细想,一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关掉手机,合上电脑,想想自己最近做了什么。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回头去想的时候,没有后悔就好,不论说是“因为没做而后悔,或是因为做了而后悔”,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ok!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3

“我是谁”“我不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每天都会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不是随意去想,而是惧怕,怕自己有一天会放弃,会堕落,会变成当初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希望自己不受精神的困扰。

书中写到:“你认同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必要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而应该思考这个世界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这些不快乐而常常失落了最真实的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他只需要爱、喜悦和和平就能被每个人获得,由内而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消失,这是快乐;为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无所畏惧,这,是快乐;满足而又不辜负一切事物,也是快乐。快乐是自己给的。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如果一个人老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我们的话语和意念可能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左右我们的生活。当一个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困难面前也能保持镇定,求得最好的解决办法,生活一定会许以成功,但若一个人总是抱怨,总想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取得自身的成就,那这个成就一定不会太久,最终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大概就是“吸引力法则”了吧。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诸多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显示出人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感受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牵引。

走出观念的牢笼,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固有观念给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真正面对自己内在最不想看见的那些部分,理解他们、接纳他们,才能真正的平衡。就像极力维护一个特定的形象,可这一形象本身没有存在的价值,当发现纯粹是观念在作祟时,大胆地走出固有观念,不让这些观念捆住自己的手脚,选择自己觉得对的想法去思考、去做事,冲破观念的牢笼,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一切都会随之改变。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遇见什么事情,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迎风飞扬,遇到困难时,调整心境,保持情绪的稳定,让自己有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需,找回最初的自我,不在任何一件事中失落了最真实的自己,不会因为固有的观念束缚了对世界的认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层面的东西,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在讲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很是惬意。故事中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是张德芬要告诉我们的。

俗话说,每个人的阅历都是一本书,我想,张德芬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她人生的阅历,层层剥茧,我们会看到现实中我们遇到许多不如意。而当我们通过书中老人教导,掌握了心灵成长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能脱茧而出,重获新生,找到更美好的未来。

印象很深的概念是“臣服”,也就是接受已经出现的不好的事实,然后告诉自己不需要它,这是很艰难的,因为不少的人对发生的事情第一反应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态度:条件不好、别人不好、这件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结果那些不愉快思绪就像鬼魂一样依附在你的意识中,让你不得安宁,其实这样的折磨更甚于一顿痛打和责骂,有的人甚至让这些想法跟上自己一辈子,结果本来是一时的不痛快却变成了一辈子的抑郁。书上有些方法教导,让我们感到并不困难,一旦逃离这种负面的情绪,我们就会有机会获得新生,人生灿烂的一面正在等着你。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办到许多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

另一个概念“胜肽”我也挺感兴趣,这种由情绪引起在体内自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左右着我们未来的情绪,而“豢养”什么的“胜肽”其实是由我们每个人决定的,如果平时我们乐观一些,那么就有乐观的“胜肽”,久而久之,细胞感受器对乐观“胜肽”有特定的胃口,你的细胞会让你的生理有快乐的需求,这让我想起了于丹教授讲过的两兄弟的故事:一个负面情绪很重,一个很乐观,父母把悲观的孩子关到一个堆满孩子喜欢的玩具的房子,把乐观的孩子关到一个堆满牛粪的屋子,若干时辰之后,父母开门,悲观的孩子对着满屋的玩具发愁,不知该玩哪一样?而乐观的孩子对着那堆牛粪正在挥汗如雨地挖掘,因为他坚信有什么宝贝藏在里面。其实,“胜肽”也好,正面负面情绪也好,讲的不就是同一样的东西吗?快点发现自己那些快乐、正面的一刻,豢养它们,你会更快乐、更成功的!

读了张德芬的书,让我感到人生的根本是在快乐中成功,而这些快乐和成功实际上是你给自己的,除了你,没有别人!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5

合手掩上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自然的出现了这八个字。已记不得这是曾经哪个化妆品的广告词了,但这么多年过去,能留在记忆中,说明了这八个字是多么的贴近内心。

现代社会,我们在社会中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我们每天都在攀比,追求有房有车的生活,无穷无尽的物质追求让我们接近疯狂。朱光潜说过“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无生趣的囚牢。多可惋惜啊!”。

我们不清楚我们长大为了什么,我们也总是刻意掩饰自我的情绪,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去取悦他人,可是却很少能听从自己内心召唤,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要,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更可悲的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重视和改正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导致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无法寻求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六祖慧能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总是感叹,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因为童年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羁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因为童年的我们最真。我曾经看着我新生的女儿眼睛感叹,孩子的眼睛是那么的纯洁,真的犹如一汪清澈的池水。相反看着镜子中的我,双眼已经略显灰蒙,这也许就是书中说的,当我们长大了,被外界影响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当我们不能从“真我”中寻找能量时,就只能像在杀戮战场,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试着夺取别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权力驾凌他人、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我们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已经让尘世逐渐迷住了双眼,那只能不分好坏的从别处去摄取,从而越发的阻碍了与真实自我的沟通。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和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们无力抗争,只有臣服。别人的事,我们又管不着。所以,做好自己的事便好,这样的话,生活会不会变得简单许多呢!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率性而为,取悦自我”。

取悦自我,面对层层同心圆的包裹,我们需要撕去面具,突破思想与肉体的禁锢,认清自我,发现真正的自己,达到“真我”的“爱,喜悦与和平”。

我们的真我永远知道该怎么做,而我们只需要没有丝毫的纠结去做,去努力地忠于真实的自我,率性而为,听从真我的召唤,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不让心灵成为肉体安乐的奴隶。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6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7

我已经在前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了,我觉得特别适合那些都市人群拜读, 这本是我为数不多完整看完的书。

当然,这是一篇我早就写好的读后感了,现在我再继续把她与大家一起分享。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本灵修指南,对于陷入情绪和习性反应的人来说,能读完这本书,会得到很好的提醒,转念的机会.当我读这本书时刚开始并没有看介绍,所以总觉得里面写的为什么就像是瑜伽,后来书中才一度提到瑜伽精神的灵修.直到最后才看简介瑜伽其实也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场景一:某天早晨,一位快递人员打来电话,向我问地址,我说既然是快递,怎么上面没有写详细的地址吗?那人气冲冲说“你说不说呢,你到底说不说呢?”一大清早的,我还睡醒惺忪,莫名其妙的。

我在想,那个人真的好可怜,一大清早的对待一个没有任何冲突无缘由的人气势冲冲,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快乐,心里有多么的不快乐他真的很可怜!感想:所以,当某些人在向别人做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个立场和权力,他经常和别人闹不合,争吵,一副势不可挡的样子,他的生活和内心一定不愉快,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难道他不知道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通俗点讲,那就是你对别人造成的反应和感觉,你的内心喜悦,快乐,平和的能量磁场别人是能感受到同时带给别人积极的。反之,不悦只会让别人远离,一切变得消极和僵硬。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8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9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朋友推荐的,建议我买来看看,看了书本简介了解到,其实就是一本心灵鸡汤,我一向对于这类书不是很感冒,但是朋友一再推荐,我也就买了,刚收到书的时候,只觉得封面挺好看的,仅此而已,后来的日子也是偶尔无聊才会翻来看上几页,但是后来的情况就是,一次比一次看得多,时至今日算是完结,感受颇深,顺便将感情寄于字句,写了这篇读后感。

全书以爱,和平,喜悦为主题,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并表达了生命成长的蓝图,缩短了茫茫摸索的阶段。

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和欲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现代人心态的不合适。作者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现代社会人中大部分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我们需要的是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就像书中若菱一样,她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给别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人。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关。即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弱小,无力,没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啊。诚实,善良,在一所一般学校读书,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人们都很关心和疼爱我,和许多人比起来我也已经是很好的了。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从来不喜欢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因为感觉读起来太累,没有什么实践做基础,过于虚幻。但是试着看完这本书后,其实也不然,试着去接受某些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也许会有不错的收获,以后的我,也要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0

《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 “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1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灵修的书,总觉得所谓灵修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大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快乐地生活。

本书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评判着,同时也评判是对方。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老人教导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许多烦恼,比如讨厌某人、怀才不遇、不公平等等,这些看似外界对我们的困扰,实际是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认可。种种的痛苦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是我们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这些事情找到能够安抚自己的解释。这些问题和困扰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要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们无法改变的结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满就会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受害者的思想让我们总是寻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陷入痛苦。

其实,外面没有人,只有自己。我们到底有没有真心关注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一直在拼命地往前冲,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内心的声音。改变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换一个方式对待别人也是换个方式对待自己,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严苛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尝试放松一些,换个方式想想,在理解别人的同时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释怀了,有些沉静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渴求了……。

给自己一个微笑,期待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2

这几天一下班就在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看后很是感慨,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与欲望明显不成比例,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才能有好的心态。书中有一句话堪称经典: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琢磨。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人生减速慢行的彷徨时期,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感恩的心态,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书中说,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能量的争夺!这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章,接受电池波。然后分别冰冻两小时观察状态,结果发现水的结冰程度会因为听到,看到,接受到发生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个实验就是分别把三碗同样的米饭放在一起,第一碗米饭每天对它说我爱你,你很漂亮,第二碗你不理它,第三碗对它说它很难看,结果一个星期过后第一晚米饭只是有点泛黄,第二碗发霉发臭,第三晚还算好点,这些实验证实了一个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能量的。

我们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的信息,但我们只能意识到两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会有选择的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就是受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束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环顾四周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其它的大脑会自动排除,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也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如果你不断重复的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我们神经细胞就会建立长期固定的关系,比方说每天你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悲惨,那么你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网络神经连接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还有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身体层面和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分泌一种叫做“胜肽”的物质。随着细胞跑到我们全身各处,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就会对某种胜肽产生依赖感,如果你长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有生理需求逼着你去发脾气。这个是很恐怖的,就像吸毒上瘾一样!

总结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折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境由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要记得向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又被触痛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有阴影还没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事物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那些外在可改变的事物。

每个发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份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比较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和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个灾难也可以是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的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它内在的蕴藏的丰盛美好,因为这是上天精心为你打造的礼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