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
在我的阅读感受里,龙应台是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主权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是被龙应台的文字感动着的。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温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问题。她谈自己的青春岁月,谈价值观差异,谈对民族、国家、文化、道德的看法。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许,是她把儿子当朋友来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沧桑、丰富阅历已略略磨平了她的棱角。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龙应台的粉丝那样,把自己写过的关于我女儿刘源源的几十篇文章,放进了电脑里的一个新文件夹,起名《亲爱的源源》。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2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3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4
《傅雷家书》是父子书信集,而本书则是一本母子书信集,母亲也是作家,是中国的母亲和其德国的儿子教育理念碰撞录。
母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儿子安德烈则是一个德国青年,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我本是抱着不情愿去看这本书,当看到1/4时,忽然间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彻悟,书中对孩子与父母的描写,那种无比新奇而又见解独到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的安德烈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这些我们中国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来看看我们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没完没了的课内与课外作业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成功时,亲朋好友都为他送去衷心祝贺;但我们取得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甚至与家长的.期望还相差许多,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距。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除了出生在台湾,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同中国扯上关系。在这样一个德国青年的眼里,台湾是这样的:“我不关心台湾的过去,不关心淡水河的鱼虾是如何灭绝的,不关心在一个不民主的地区人们如何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关心德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将以什么为以后生活的凭依,我只关心自己每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创意。”我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国,不用问一定会被父母一通斥责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这就是龙应台的儿子?台北文化局局长、国际知名教授的儿子?我原以为龙应台会像平常家长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却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谈。”这种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父母的口中说出。我觉得安德烈对MM(妈妈)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让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从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教育方式,另一种教育理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有同样年龄儿子的母亲,书中可借鉴之处太多了。我们对孩子的管教实在太多了,以我们所谓的经验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我们的教育其实就是一条流水线,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产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们的创意给我们教没有了,许多的问题只有对和错,是和不是这两种答案。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地读,去认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书》还有更现实的教育意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5
在我的阅读感受里,龙应台是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主权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是被龙应台的文字感动着的。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温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问题。她谈自己的青春岁月,谈价值观差异,谈对民族、国家、文化、道德的看法。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许,是她把儿子当朋友来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沧桑、丰富阅历已略略磨平了她的棱角。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6
“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我惊讶,“成长”这东西多么纤细、多么复杂啊。
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经受过的痛苦肯定会带给你一些东西,让你变的更强大,所谓你所受过的伤都是你的勋章
给儿子的问题
问题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问题二: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
问题三: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
问题四:你将来想做什么?
问题五:你最同情什么?
问题六: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
儿子反问的问题
反问一: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反问二: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反问三: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从头来起?
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反问五: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
反问六: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反问七: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反问八:你恐惧什么?
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其实深深呵护着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7
一本好书,一张睡椅,几束午后西斜的阳光,安静地度过下午。我喜欢读书,喜欢它像一位博学的老者为我排忧解难,让我沐浴在阳光下,让我看清大千世界。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令我感触很深。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再次相遇,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龙应台有着学者的深刻和谨慎,安德烈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说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是啊,拥有了本事才能拥有选择的权利,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当拥有了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尊严时,人生也就变得欢快和充满意义。
书中又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
人的一生很短,开始有父母的陪伴,后来有朋友的陪伴,再后来是妻子、孩子的陪伴。渐渐地责任变重了,孤独也随之而来,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难以诉说自己。
对每一个人来说,父母见证过我们所有最初的岁月,而我们见证着父母最美好的岁月。我们终究是象棋中的一颗小卒,漫漫人生路终究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回头。就像书中:“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往前冲的路上,父母永远都是最温暖的'港湾,成功与落魄,他们永远都支持着我们。是啊,普天下,也只有这样的爱,虽然注定以分离为终结,却不以欣赏为前提,不以结果而决定。
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父母不管孩子年少时多么敏感和封闭,都尝试着以各种方式,纸条、书籍、信件来与孩子沟通,现在想来,爱只是前提,表示我们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们在彼此了解过程中所有摸索的成功与不成功,不能代替我们在表达和接受相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自我反省和调节,不能代替我们去表达、去沟通、去感受和了解。每位父母都在尝试用最真挚的心灵与孩子沟通,也是就是那实际效果甚微却清晰的态度渐渐打动了平静的外表下极度不安的心灵。
读完此书,也让自己从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场只知道方向却没有精细地图的远行,很难判断百米之外,是沟堑,还是坦途,是深山密林,还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给出的爱,你拥有的爱,却可以超越境遇,不离不弃,始终如一。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8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9
这一周又读了一本龙应台的书,《亲爱的安德烈》。
刚刚拿这本书就看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句话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后来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拥与一个成人应有的自由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有着巨大的差异,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不满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些东西?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不断使人堕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是每天都听不到父母的唠叨,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觉得应该不多,毕竟自控能力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又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责任心的人都会说不。
我自己父母给予我的自由还挺多的。父母该给我们自由的时候会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渐渐增长父母也会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来安德烈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乐趣。
这本书或许能为一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矛盾的家庭有些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0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1
告别了多情的雨季,告别了留恋的往昔,拨动七彩的琴弦,我们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却离开了父母这个温暖的港湾,与他们越走越远。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才明白,与母亲即使分隔两地,也能够互相认识彼此。书中的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不仅仅是两代人,还是两国人。母子不能时常团聚,并且分隔千里,但他们却能够用书信的方式来互相了解对方,龙应台女士在书上写道:“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而我呢,自从升上初中起,就作为一名住校生住在学校里,与妈妈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但我们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代沟,每个星期天回家到家后,我总有千言万语要对她说,和她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我的学习情景,我的学校生活,甚至于我未来的志向,她经常给我鼓励,让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边,永不分离。
今年夏天,我怀着憧憬与不舍离开了初中,也离开了她,成为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继续着我的住校学习生涯,由以前的一周回一次家变成了一个月回一次家,我对妈妈的思念日日增加。读到龙应台女士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前热切的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么远,有多么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我便想起了妈妈送我坐上回学校的公交车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视着公交车,那是一个母亲爱与不舍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静静的看着,因为她明白,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只能选择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与龙应台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后,我开始和妈妈频繁的交流,但我们用的不是书信,而是微信。妈妈总在微信上给我发一些她认为重要的,对我有帮忙的学习方法,资料等。我每次都找借口和她聊一会天。
为了不让她担心,我会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景,告诉她我的欢乐。开学第一周的.周测中,我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这对一向关心我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她没有责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原因,鼓励我,让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回到家后,她发微信给我说,要坚强,我永远是她的骄傲。就像安德烈的妈妈对安德烈说:“我也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就是被妈妈这样用鼓励来培养成长起来的。
书中写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能够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团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样面临过与伙伴的分离,我的妈妈也用同样的道理开导我,教育我,鼓励我,让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实妈妈就像我的朋友一样陪我一齐度过了欢乐的童年,紧张的初中,对于未来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将和我一齐度过。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那种深深的爱,也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个小镇,在我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