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古典幽梦》读后感(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1
第二本同系列的“好书”看完,又不出我意料的收获到了更多东西。因为这本书的篇幅以及内容都比上一本《长歌当啸》来的多,而且《古典幽梦》这本书我自己手上就有,所以没有看老师发的那本,直接在自家书上做了圈点勾画。之后一有时间,我定会拿出这本书来再次品味,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读到上一次所没能注意到的地方。我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书旁。
受到时间的影响,这么厚的一本书不大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精读”,更不可能说是看到一句话不懂就去查个究竟,这样时间肯定是不允许的,因此我采用的是比“泛读”稍慢的速度,同时发现了好句就直接在自己的书上划下来,重点内容圈一圈,读完一遍还是挺幸福的。
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古”字展开的:有写古物的,有写古人的,还有写古典书法的,美妙的内容层出不穷,然而我一向是对“古人”这方面最感兴趣。
本书所讨论到的一些古人大多数都知道,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觉自己对那些古代的名人的了解实在是知之甚少了。同时我也为我能读到这本书且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品读各时代的经典而清醒。
本书所描述到的'古人有:孔子、屈原、李白、朱耷、王羲之和弘一法师。不论这些人物在世人还是在作者的眼里是好是坏,都只是别人因为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或者角度所评价的,而我们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学识去评判他们,因为任何事任何人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其中我对王羲之的生平最感兴趣,后面一章的“书法”内容中提到了这位大师,这是必然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但是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也仅仅知道与他有关的《入木三分》的故事以及他写的鼎鼎有名的《兰亭序》,却对其他涉及的内容丝毫不知,现在我又了解了王羲之的官职、政治思想以及朋友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令我兴奋不已的是关于李白的一篇。深刻在我脑海的是旁注中的一句:诗是他的才气,政治却是他的抱负和梦想。由此可见,李白这个人们口中的“诗仙”其实也是对政治非常关心的。甚至超越了他对诗的创作的时间,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呢!
读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越发的感觉到“真”一字的不易达到,做一个诚实、真诚的人其实并不简单,在我身边就有许多经常为了一时的快乐或者让别人投来赞许的眼光就用虚假的行为来欺骗他人的人,我希望这种人能好好读读这本书,从精华的语句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去看那些名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被虚假蒙住双眼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说着假话”——我要将这本书的这句话送给他们。
的确,“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这也便是我爱读这本书的原因。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2
最近我正在读《古典幽梦》这本书,这是一本散文集,我被文中的美景所淘醉,被文中的人物所感动。
本书中《赤足而行》让我记忆深刻,文中描写初夏月下的原野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月在云中穿行,色泽因月隐月现而深浅不一,抬头瞩望满天星斗,脚下却是如此苍老和深厚的土地,星空更有神秘感和诱人的魅力,它开启了人类的美妙想象。作者虽然描写月夜的美景,但作者更加热爱人们日曰行走的工地。不管是黄上地也罢,黑土地也罢,都是那么的朴实无华,这样的土地引得作者只想赤足而行,让脚去感受土地那熟悉而惬意的味道。
作者发现现在的青年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远离生养他们的土地,热衷于独步异乡,但这些青年忘了农民的朴素,忘了满仓的硕果都是土地赏赐。他们哪怕现在在异乡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
不管怎样不能再回到农民的作者却发现自己对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恩情绪。作者只能时常登高去亲近土地为了延续他对土地的思念。正如作者觉得:一个人如同一粒微尘,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闹,末了还是要落实在土地上。作者在山中感受着土地末修整过的天然随意,登顶后看幽鸟相逐清风与归,那时的作者怀古、怀远、远眺。作者此时既快活又伤感,因为“巨大的城市把乡村吸干了。”
所以,让我们有这种感悟,趁现在让我们赤足而行,要不然当土地被水泥制品覆盖,我们将永远无法体会土地的亲抚了。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3
一本《古典幽梦》,让读者沉浸在散文的世界中了,阅读完这本朱以撒先生写着的散文集,让我感觉到了散文的澎拜的力量。这一篇篇散文像疾风骤雨一般剥拉着我脑中陈腐得如同落叶般的文学。于是,我感受到了最美的文学形式——散文。
读完这一本散文,不觉让人有些舍不得放下,书中那些精美的语句,将作者的内心表达的淋漓尽致。读完散文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发现了散文的阅读方法,我们要深入了解作者内心的想法,就必须去钻研那些精美的句子,从这些精美的句子中,你就会发现,原来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这样的美丽动人,这些华丽的句子,正是作者对于某些事情的经验体现。
阅读这本《古典幽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能够让我陶醉在文学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在读过一篇篇散文后,我的感触越发强烈,我想要走进田野,感受那淳朴的乡土风情,我想要赤足而行,尽情解放自己的天性,我想要洗耳倾听,使自己的心沉寂下来,我更想要仰望苍天,使自己在无尽的月夜中感受孤独的悲凉……
那些古物,已随云烟消散,那些古人,也已转瞬即逝。不过,我仍是不忘对他们的一种敬佩,那是一种跨越千百年的深深的敬意。我想,如果能像流水一样回溯,那些亦梦亦幻的场景,必会像浮出水面的古船一般在梦醒时分,再一次获得新的泉思。
这就是”古典幽梦”吧!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4
《古典幽梦》是开学以来全班共读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一样,它是一样的深刻,一样的意义隽永,一样的令我受益匪浅。
翻开书,古朴凝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推开了一扇爬满藤蔓布满尘埃的青铜大门,伴着“吱呀……”的声音,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的面前徐徐展现!
作者朱以撒先生是一个善于感悟世界,感受自然,感怀历史痕迹的人。他看世界的眼光和视角是与众不同的,他总能发现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过往的生活气息,心底涌起情感的浪涛,并用细腻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把它呈现于纸上,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同样地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留恋中无法自拔。
在书中作者引领我们走近大自然,去感受山峰崖壁,感受古树垂藤,感受荒原田野,感受河海大洋,感受它们的真实,它们脉脉涌动的生命气息。它们身上有多少岁月匆匆走过的痕迹,抚摸着它们,仿佛跨越了千万年的时光,与那个时代掌心相贴,情感相连。
作者本人就是专门从事书法研究艺术的大家,在书中,他也提到了“书道”的精髓,令我印象深刻。当今社会,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使人们生活十分便利,可同时也带来负面的东西,作者笔锋毕露,一针见血地点出现在社会的空洞浅薄,人与人的交流很多的时候由电脑打出的方块字实现,文字虽然清晰,但冰冷没有丝毫的情感,从那些字中,我们找不到生命气息,人与人的交流,就被这方块字阻隔,手写的字则大不相同,从那些或飞扬、或小巧的字体中,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内心,他的快乐、忧愁、焦急……,都能明白而坦荡地显露在纸上。在字里行间,这种心的交流是多么美妙。
之所以称它为书道,是因为“道为本,技法为末”。道,是精神,是一门艺术学问,而技法只是细枝末节。道才是古树的根基。沉浸在挥毫笔墨中,看着指间笔走龙蛇,或大气或清逸的字如行云流水般跃然于纸面,那份潇洒与酣畅淋漓是旁人所无法感受的。
《古典幽梦》毋庸置疑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沧桑古物背后的岁月流年,提醒我们那些过往中的迁变,那些曾经的辉煌,当它一朝成为过去,有多少人还会为他牵动哪怕一丝心弦?通过这些古物,我看到了这虚假的世界仅存的真实!正如书中四字所言:“书痕屐履”,这本书在我的心中印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木屐的足印,难以抹去!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5
读了《古典幽梦》,我有很多感触,我发现以前的自己太过于浮躁,浅显。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返璞归真,确实,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人与自然泵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人们忽略了自然,断绝了与自然的联系,现代化的都市很先进,便利。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整日忙碌着,重复着,单调又无聊。为何不四处走走?现在,田野,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很少接触自然,整日走在水泥路上,连行走都被一些代步工具替换,原始的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都市的喧闹,繁华,是我们最真实的东西退化了,消失了。我再仔细回想,我生活在都市里,有几次仰望苍天,我记起有一次,天空中连一点星星也看不到,月亮竟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而农村的夜晚,没有都市的灯火阑珊,可满天繁星却是都市里没有的,虽然朴实,却无法复制。我生活在都市里,习惯里每天的生活,田野梦一点点被侵蚀,我不在向往农村的生活,而且开始厌恶它,觉得它土的掉渣。但事实上,田野并不花里胡哨,而是朴实的,寄托着农民的希望。我似乎恒久没有洗耳倾听,去体会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去听虎啸猿啼莺啭鹤唳,去听大海的`涛声,去听风声雨声,然而,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市声。我很久没有赤足而行,去体会大地。我们应该去回归自然,在朴实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古物沧桑,时光是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净铅华粉饰,能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如今,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挡住了古建筑,可却挡不住古建筑一身的典雅。雨水滴落的痕迹,狂风刮过的痕迹,雷电打过的痕迹,都让人历历在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古宅,旧时的古宅庄重沉实,豪华富丽,却又不乏精巧,可岁月流逝,古宅大都荒废,残缺,人们在不断地抢修,可却都失败了,仿古旧作里缺少了古典风格,应是让它毕露无遗。其次是古桥,现在透过古桥,看到的是空洞沧桑。“无眼而阅尽沧桑,无足而走过春秋,无言而导引前程。”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6
煮一壶清茶,见薄烟袅袅。执笔挥毫,散下几缕浮华。沉浸于书中那谈谈的墨香中,体会着那古典之韵。
细细品味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梦》,徜徉于历史的轮回之间。合上双眼,竟是初次浮现出那残破的砖瓦与古老的文物。方知何谓“千百年弹指一挥间,许多倾国倾城的记忆都已飘散无存……”在这忙碌紧张的日子里,莫非真使人缺乏了拨开线装书的黄页细细找寻的耐心?
触摸着古典的丝丝凉意,担心有一天,这些由一段段历史积淀而成的东西终将还是会被隐没在人们仓皇行进的尘烟里。便如那古城洛阳,随着时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愈浓愈烈的脂粉之气渐渐地将那份古雅隐藏……
临安初雨,路人却无心赏花;古寺佛塔,已不见旧时盛况;千年瓦当,亦掩于尘土之中。还有谁呤诗作画,叹春暖秋凉?还有谁月下独酌,赏一江秋水?还有谁苦苦追寻,那古典之梦?
在此喧哗的闹市间,在如品一本好书,体会其中深意;听一阙古典,穿行历史之中,游一处佳境,赏那江山如画。耳畔再次响起丝竹之声,仿佛又遇江水悠悠,踏过青石板上,古木檀香小筑映入眼帘,见一把油纸伞……
置笔,轻嗅着淡淡的油墨之香,循着那一帘幽梦,继往我那漫长的古典之旅……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7
《古典幽梦》是开学以来全班共读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一样,它是一样的深刻,一样的意义隽永,一样的令我受益匪浅。
翻开书,古朴凝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推开了一扇爬满藤蔓布满尘埃的青铜大门,伴着“吱呀……”的声音,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的面前徐徐展现!
作者朱以撒先生是一个善于感悟世界,感受自然,感怀历史痕迹的人。他看世界的眼光和视角是与众不同的,他总能发现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过往的生活气息,心底涌起情感的浪涛,并用细腻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把它呈现于纸上,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同样地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留恋中无法自拔。
在书中作者引领我们走近大自然,去感受山峰崖壁,感受古树垂藤,感受荒原田野,感受河海大洋,感受它们的真实,它们脉脉涌动的生命气息。它们身上有多少岁月匆匆走过的痕迹,抚摸着它们,仿佛跨越了千万年的时光,与那个时代掌心相贴,情感相连。
作者本人就是专门从事书法研究艺术的大家,在书中,他也提到了“书道”的精髓,令我印象深刻。当今社会,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使人们生活十分便利,可同时也带来负面的东西,作者笔锋毕露,一针见血地点出现在社会的空洞浅薄,人与人的交流很多的时候由电脑打出的方块字实现,文字虽然清晰,但冰冷没有丝毫的情感,从那些字中,我们找不到生命气息,人与人的交流,就被这方块字阻隔,手写的字则大不相同,从那些或飞扬、或小巧的字体中,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内心,他的快乐、忧愁、焦急……,都能明白而坦荡地显露在纸上。在字里行间,这种心的交流是多么美妙。
之所以称它为书道,是因为“道为本,技法为末”。道,是精神,是一门艺术学问,而技法只是细枝末节。道才是古树的根基。沉浸在挥毫笔墨中,看着指间笔走龙蛇,或大气或清逸的字如行云流水般跃然于纸面,那份潇洒与酣畅淋漓是旁人所无法感受的。
《古典幽梦》毋庸置疑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沧桑古物背后的岁月流年,提醒我们那些过往中的迁变,那些曾经的辉煌,当它一朝成为过去,有多少人还会为他牵动哪怕一丝心弦?通过这些古物,我看到了这虚假的世界仅存的真实!正如书中四字所言:“书痕屐履”,这本书在我的心中印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木屐的足印,难以抹去!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8
古典的幽梦,是朱以撒先生审美情趣的象征。它存在于赤足而行的田野上,存在于仰望壶口的月色里;百年烛泪,千年瓦当,岑寂的碎片成为了额时光堆积的地方;重读古人,感受昨夜星辰昨夜风;古典的牵挂,在书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归来兮,唐风!”
初读这本绿皮书,翻开一页纸,映入眼帘的,是苍凉幽远的埙声,像流水一样的.回溯。时间的距离,让我妈无法用心与这些冰凉的古物接触。然而,细细品读完第一章,我才初步领略了作者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那朴实的笔调。作者对古物的专注,略可称得上是一位收藏家了。在这本书我也可以略知一二。然而,他并不把这些这些古董作为珍藏或是品鉴的对象。他从中看到的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在其中,他找到比外在价值更为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千年一瞬,多少灿烂辉煌的文明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又有谁有如此长的时间亲眼见证这一切的发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在文字中触摸古典的丝丝清凉。
古树、古桥、古船,曾经是多少人经过却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经历了千年风雨,也许,从它的一道凹痕中,当我们通过作者的笔,同曾经的人的指纹相印,我感受到古典的真实性。重读古人,树影下,曾经生了枝繁叶茂的家族。而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孔府,我们都会觉得讽刺。孔子生无定居,漂泊辗转,也许,能有人认识这位人物的才能而给他一个安定的生活,而他确实在奔波中悟透了人生哲理。他的后人们怎样呢,靠这位祖上过着美好生活,一点儿也没有传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一无所知时,作为华夏子孙,不是贻笑大方?
读《古典幽梦》,激起了我以上的一点共鸣。从中,我感受到了古典的美。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9
沉浸文字中真是一件趣事!阅读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梦》,在掩卷沉思间,思绪不禁几度倘徉!横亘历史的年轮,来感怀这千百年的峥嵘岁月!
《古典幽梦》中有太多能触动我的心灵之处。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再现历史的原貌,作者体会到了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迷惘,精湛独到间却又不知不觉露出了难以言表的淡淡忧伤,这与我们之前度过的《长歌当啸》有所不同,在这本书中你可以领悟到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对于人生存在意义的困惑……
“如此朴素的田野可以幻化万千植物的动人色泽,滋养苍生经久无绝衰,这就是永恒吧”;“生命短若蜉蝣,数小时就终结一个生命周期,却也不会被田野抛弃”;“生命不可能如万花筒似的每天都有眼花缭乱的巨变,那样的生命虽花哨艳丽都是极不可靠”。这是我对书中好言好句的摘抄,它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触动,而是心灵的升华!
历史的脚步从未放缓,在本子上写作的时光已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那样的默无声息,但我却能真切的感觉到时光赋予了我什么,那就是心灵的浴火重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在不知不觉间都陷入深深的枷锁里,大多的事物禁锢着我们的心。最后我们只会越陷越深,甚至找不回失去的自我。
所以我们要改变,读一下《古典幽梦》吧,它会给你带来的惊喜!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10
沉浸文字中真是一件乐事!悉心听循智者的话语,贫瘠的心田也似若汲取了一盈活水,为我洗尽心灵的尘垢。不管多么明澈的眼眸,也总有蒙尘的时候,而智者的只言片语就好似手帕,为我们拭去了那微尘。阅读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梦》,在掩卷沉思间,思绪不禁几度徜徉!横亘历史的年轮,来感怀这千百年来的峥嵘岁月!
在这样一个阴雨的天气里,不觉间感伤也已逐渐侵袭了。忧伤的曲调在耳畔回萦,飞雪玉花,那曼妙的舞姿似若在雪中翩翩飞跹了。随情入境,当初的誓言,铺就了这样唯美的结局。《秦时明月》着实能打动人心,心绪徜徉间,连身心也一并融入了。这或许就是乐曲的玄妙所在。每次当一曲奏起,我的心也就随乐曲而动了。或许歌曲中透露的那份感伤更能打动人心吧!
古典幽梦中有太多能触动我的性灵。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摹再现历史的原貌,作者体会到了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迷惘,精湛独到间却又不知不觉透露出了难以言表的淡淡哀伤,我想这是作为一个文人所特有的悲悯情怀吧!是文人性格使然,所以作者才会对今时人对于历史的淡漠而感到忧伤了。在这样的一个雨日里,推车步行于街道,看着车来车往,看着人们行色匆匆的穿行于这不甚繁华的街道,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一怔,不知感怀到了什么。是对时光的流逝的伤感吗?亦或是对于人生存在意义的困惑吗?
当作者在元宵节去孔府赏玩时,作者看着这冷清的院落,虽则荫蔽的树木依旧繁盛,然而作者却感到这高墙院落丧失了些什么,怕是孔子独立的品性吧,孔子的后人在这方土地里规矩的生息繁衍着,然而却在逐渐地丧失着其作为孔子后代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孔子大半生都是流浪诸国,秉持着一颗仁爱之心,不畏风餐露宿,毅然穿行在春秋战国那块烽烟四起的土地上,孔子着实是那个时代卓尔不群的理想者。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政治色彩日益浓重的孔院,把孔子的秉性全部都消失殆尽了。衍圣公的存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其初衷不复时,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复了。行走在流逝中,我们谁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认识历史的角度,用心去体味历史的更替起伏。
古典一重奏,幽梦缓缓来。红尘逝过客,初衷安在否?作者以其实实在在的经历来感怀曾经平淡如水的生活,用笔墨还历史以原貌。今人又何必过于热衷于对古寺佛塔的粉饰呢?让其呈现历史原貌不是更好吗?虽则看起来可能显得简陋,但那却是漫长历史长河赐予的外衣所在,记录着这百年,千年世事的更替,她的简陋却恰恰是历史真正呈现最有力的证明。原初的物品给人的感觉是沧桑的`濡染与感怀,那是今时的人们不管如何刻意模仿也无法造就的真实感与历史感。作者在偶然中得到一块瓦当,虽然残缺,但作者却视若珍宝,从那破碎的角度望去,却望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历
史的几度变迁,都生动淋漓地蕴藏在了这块不起眼的瓦当间。历史本身就以这种无言的形式呈现了。
历史的脚步从未放缓,在键盘的敲击间时光已从指缝中悄悄溜走,那样的默无声息,但我却能真切的感觉到时光赋予了我什么,可能就是心的重生。在这名利渐重的时代里,我们在不知不觉间都已经陷入深深的枷锁里,太多的外物禁锢着我们的心,结果可能是泥足越陷越深,陷入这个社会的无名泥沼里。
何不寻一隅天地,护己心安!
《古典幽梦》读后感 篇11
夜深人静,我的目光聚集于书架,指尖从本本书的书脊上滑过,最终定格于《古典幽梦》。取下,翻开,嗅着那淡淡的墨香,阅着那清新的文字,我渐渐沉醉。
作者因朋友的疏忽而独自于空寂陌生的海边,入了迷途。不得不坐于基石等待天明。盈耳的涛声清洗了作者心中都市的噪声杂响。作者琢磨出了涛声单调乏味,但那是不经雕琢的自然声音。感慨之余又多了一份无奈与忧愁。今日的文明不断破坏着大海,也许涛声会消失,自然界的每一种声音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作者就那样坐着,听着天外之音。
依稀记得,两年前的我也坐在海边,聆听大海的呼吸。那低缓而沉重的涛声安抚着我躁动的心,为它沁入了丝丝凉意。仅仅那一次而已。
同时,我多了一份沉思。我虽无法完全理解作者心中的愁苦,但也略懂一二。在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自然界种种生动、朴实的声音正一点一点地消逝,自然气息也一点一点地淡化,而纠扰的噪声此起彼伏。多数人对此浑然不觉,被浮华蒙蔽了双眼。
有得必有失。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与享受,却少了一份来自于自然的真实。山珍海味吃多了,谁的味觉不会麻木?五光十色看多了,谁的视觉不会疲劳?唯有回归自然,才能使我们身心得以放松。但是,现在的我们,会想到这点么?多数人只愿窝在家里,面对电视、电脑,着迷于花艳俏丽的电视剧或是紧张刺激的游戏,为一位位明星或是一本本小说而疯狂。我也相差无几。
也许我该悲哀,因为我失去了真实;也许我该庆幸,至少自己还保持着一份清醒。我渐渐有些迷茫,生在这个时代,是受眷顾还是遇不幸?无从知晓。无论如何,我已难以回归自然,享受那份真实了。
合上书,我无奈叹息,淡淡的墨香依旧缭绕于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