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7-11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谈对待生活的态度

岐山县京当九年制学校八年级 张佳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读后感作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典小说之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我喜欢读《红楼梦》,以前读《红楼梦》时,读到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总觉得太过悲惨了。或许是我读惯了童话故事那完美的结局,或许是我涉世未深并不了解世间诸多的无奈。但也正是这样悲惨的结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人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应该快乐而健康的生活着!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中林黛玉表现的是那样的病态美!这种残缺的美感,楚楚动人,令人怜惜!以前读《红楼梦》总觉得黛玉的一生是那样的凄凉!那样的悲惨!每当读到黛玉郁郁而终时又是那样的难过。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竟也觉得,黛玉的结局对她而言或许也是一种最好的解脱,但更是让我敬佩的是那对待生活的态度。黛玉面对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的封建大家庭势力。对此,她从未放弃、从未妥协,她热爱生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封建礼教相斗争,最终香消玉殒。读到这里,我看到的是:黛玉那种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她毫不气馁,勇敢面对,勇于挑战。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生活态度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对薛宝钗踌躇满志的生动写照。宝钗尽管后来青云直上,坐上了贾府二奶奶的宝座,但她并不幸福,以前总觉得像宝钗这样圆滑世故的`人很是令人反感。但是仔细想想,宝钗和黛玉一样,她们都将一生葬送在这座冷酷的贾府之中,宝钗的结局,甚至比起黛玉更加令人叹息。宝钗性格沉静宽厚,循规蹈矩,在其他人看来几乎是完美的。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人们总是称赞她会为人处事,这正是她自小受封建教育的结果,她甚至因此变喜怒不形于色,人前人后各一副嘴脸。纵观全书,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与黛玉截然不同,面对生活的压力,她只是一味的顺从,面对强大的封建礼教,她只是一味的妥协,委曲求全。黛玉至少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过、追求过、斗争过,而宝钗仅仅是一个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的傀儡,她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束缚。所以,我们不应该学习宝钗那种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不能被吓倒,更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全力以赴。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宝玉看起来更像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而他自己尚且需要保护。当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时,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他没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因此,他的家垮掉之后,他的爱情死去之后。他的一切也就完了,生活啊、爱情啊,统统没了,他也只能出家做了和尚以此来逃避了。说到这里,其实你也可能觉得:黛玉真的是幸福的,她至少是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来斗争,来争取的,她也是带着美好回忆里开这世间的。如果一切都成为实际,时间是无情的,不管多么美好的爱情,经过岁月的蹉跎,终将会化为虚无。但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将存之永久。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座多么美丽的大观园呀。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但终究是物是人非,留给我们诸多的启迪。

指导老师:xxx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花了半年,终于把《红楼梦》这个大部头啃完了,直接看原著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于是看了蒋勋的解读,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像蒋勋说的那样,它像是一本佛经,无时不刻的在点化我们。

凡事不要太纠结,太偏执——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赏析!

十二金钗中,有个叫妙玉的姑娘,富家小姐出身,长的也好看,后来家道没落出了家,被贾家供养在拢翠庵里修行。她有重度洁癖,高傲的不得了,看谁都觉得low,只有自己品味最高。贾母邀请刘姥姥去庵里喝茶,她非常的嫌弃农村来的脏兮兮的刘姥姥,吩咐姑子把她喝过的茶杯直接丢了,即使那是非常名贵的成化窑烧制而成的'。

蒋勋对这一段的解读非常精彩,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应该修行的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金刚经》里那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妙玉可能每天都要无数次的诵读这一句,但是刘姥姥喝过的一个杯子,她都觉得恶心,甚至要丢掉。可见真正的修行不在口头,不在表面,不在形式,而在于当你最在乎、最珍惜的东西被蹂躏、被践踏的时候,你要怎么面对。

把所有给你带来痛苦的事情,都看作是人生必经的修行。那些让你纠结的、放不下的,都是来度化你的。对世间万物,要做到无分别心。

感觉这一条和心理学上的“吸引力法则”有点相通的地方,就是说你关注的事情,往往会一直萦绕在周围。你戴了一串“潘多拉”,然后发现大街上的姑娘们几乎人手一串“潘多拉”;你觉得自己最近运气特别好,然后好事就会接二连三发生;你觉得自己特别好欺负,然后发现这个谁挤兑你了,那个谁又背后捅了你一刀。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还是把注意力放在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事情上,对于求而不得的东西,淡然一点,想开一点。人心本来就是叵测的,你我都一样,没有谁比谁更高级,无谓的坚持其实是一种偏执,偏执演变成偏见,再带来歧视、不满、愤懑、怨恨。。。这一切都让我们变得不美丽。

故事的后来,妙玉掉到一个巨大的悲剧中:在贾府被洗劫的时候,抢匪觊觎她的美色,将她掳走,生死未卜。这么一个有洁癖的姑娘,最后偏偏被玷污,也许作者是要警示我们,那些我们最想抓住的东西,终究都会失去。

另外一个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泼辣能干的王熙凤,贾府上上下下三百多号人,都对她服服贴贴。对外,她有高超的管理技能,虽然目不识丁,读后感。但府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事无巨细一清二楚。用现在的话说,她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危机公关、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对内,她还有着超强的控制欲和嫉妒心,在家说一不二,牢牢的把握着话语权和财权,贾琏在他面前是绝对的“妻管严”。

书中给她的判词是“机关用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最在乎的人——贾琏,先是不停的出轨,出轨的对象还都是佣人的老婆。。。随后更是偷娶了尤二姐、尤三姐,非常的不堪。充分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她最在乎的事情——权利和财富,也随着贾府的没落付之一炬。

所以活着,还是佛系一点的好。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徜徉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漫步在没有尾声的历史长廊里,我吮吸着历史的精华,慢慢地充盈着自已。我曾在《论语》里悟出人生的真谛,我曾在《西游记》里学到了浩然正气,惩恶扬善。我曾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而拍手称赞。我曾在戴望舒的《雨巷》里流连,如烟如雾的江南小雨,略显沧桑的青石板街,青天白日下撑着油伞欲笑还颦,美目盼兮的江南可人儿。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微微泛黄的书页,曾经的烛影摇红,那么清晰,捎一份对古人的崇敬,捎一份自然流淌的书卷之美,我到那红楼中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那多愁善感,宛若天仙的林黛玉,那知书达理,宽宏大量的宝钗,那如桃花般灿若春况的史湘云,那风流倜傥、英俊不凡的贾宝玉,那机关算尽反倒误了性命的王熙凤,那善解人意,乖巧可爱的袭人……,演绎了这么多故事,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部历史著作的无穷魅力。那错综复杂的命运,那总也诉不尽的恩怨情仇,幻成了漩涡,让人痴迷。那“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流芳百世,永垂青史,成为不朽的话题。然而最让我欣赏也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便是黛玉了。

我敬她的才华横溢,满腹诗书。却伤她的清高自傲。在海棠诗会上,纵然她满腹才情,才华阜比仙,可是却不愿与人同乐。众姐妹在一起吟诗作对,好不乐哉?可是黛玉却退一旁,独守寂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黛玉那样,终究会是落得一个孤芳自赏,独自垂怜的下场。

我敬她的美丽端庄,却伤她的小肚鸡肠。纵然她气质美如兰,宛若落入凡尘的仙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得仪态大方。有荷“出淤泥而不染,出涟清而不妖”的高洁,眼若晨星,眉目如画。可她却唯独缺了宽宏大量。看看宝钗,虽也是寄人篱下,可却无半句怨言,和众姐妹相处得很好,深得人们的宠爱。可是,每当深夜里,谁又知道宝钗独倚西窗,心中思绪万千呢?黛玉经常明里暗里地讥讽宝钗,含蓄却有力,可宝钗装作毫不在意,用微笑和宽容来化解他俩之间的矛盾。有一次,人家送来玉簪给黛玉,可黛玉却不领情地说:“若不是人家捡剩下的,又怎么轮得到我?”唉,黛玉啊,如果你不那么自傲,不那么小肚鸡肠,最后怎么会落得一个临终前无人在你身旁陪你,香消玉殒的下场呢?如果说黛玉是高山之巅怒放的雪莲,高贵美好却难以接近,那么,宝钗就是国色天香的牡丹,端庄典雅,散发着阵阵迷人的芳香。如果黛玉能改变自已,那么历史是否就要重新改写了呢?听,在簌簌黄叶中,是谁在低吟浅唱,百转轮回;是谁在泪语纷纷,千般忧伤……

合上书,我的心还流连于红楼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衰乐。红楼就像一个忧伤的情结,诉说着美好的情愫。红楼就像丝绸,光洁而不耀眼,端的是月光下如歌的行板。读《红楼梦》是凄凉,是落寞,是温柔的倾诉,是甜蜜,是迷茫。我不禁想,如果人人都像宝钗一样,世界是否就会更加美好呢?我垂下眼帘,在那个梦里辗转,流连。恍惚间,黛玉,我把烟雨里的树影读成写你的诗,光阴带走了我的寄托。我仿佛看到了朦胧中,黛玉微笑着朝我姗姗走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非常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姐姐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红楼梦》,我好奇地凑过去一起看。当时看的是元妃省亲片断,我似乎看到了贾家为迎接元妃省亲建了豪华大观。我立马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此后我去图书馆借了《红楼梦》来看。本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到各种人情世故和交际能力。

《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后人探讨,例如各种服饰穿着,药材品种的多样等等。因为有着对红楼特殊的感情,特写了这片文章来述说。

该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体现封建时代的包办时代的封建婚姻。《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在大观园里生活的贾宝玉与贾家女儿们。宝玉与黛玉两人一见如故,又因宝钗等人的介入,两人一直在争吵中度过,却又在争吵的同时感情不断升温。但最后为了冲喜,宝玉与长辈安排的宝钗成亲,而黛玉也含恨而终。宝玉去做了和尚,而贾家也从兴盛走向了衰落。

宝钗和黛玉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女子。一个崇尚民主自由一个遵循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很多红楼迷的就会分成两派,拥护黛玉的则认为黛玉率真,感性,宝钗则是虚伪,攻于心计;拥护宝钗的则认为宝钗稳重,温柔。黛玉清高,多疑。其实我认为黛玉和宝钗两人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从钗黛对立方面讲,黛玉偏向爱吃醋又喜欢讽刺别人。书中这样写道:“宝玉来看宝钗,正巧黛玉也来了,看见宝玉便笑道“唉呦,我来的不是时候。’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要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一起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我来,错开了岂不是天天有人来?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

书中描述的那段,生动又形象地写出了黛玉极具有讽刺性,把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清高,说话伤人而宝钗的蘅抚院布置简朴,没有特别的加以修饰,生活上淡泊,待人和蔼,处事圆滑深得人心,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淑女。在这点上宝钗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连处处与人为敌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很大方。’而黛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丫头们则因为她的直话直说而认为她是尖酸刻薄之人。从这方面讲宝钗和黛玉是对立。

然而黛玉也有宝钗善解人意,蘅抚院派人送来燕窝和雪花洋糖,黛玉也体贴的让婆子在外头喝茶,送了几百钱给她;还有香菱学诗时,黛玉则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她并对她指点一二,可谓是孜孜不倦。

而宝钗也是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这不是凭空捏造。某次宝玉随口问宝钗不看戏么,而宝钗说怕热,宝玉就开玩笑拿她跟杨贵妃比,还说她体胖怕热。当时宝钗是应该选皇宫才人落选了,宝钗则认为宝玉这是在变相讽刺自己,变得不高兴。宝钗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宝钗身上有黛玉的影子,在黛玉的.结局一样是悲剧。他们都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而宝钗则因为宝玉出家做了和尚独守空房。

宝钗和黛玉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元春省亲,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而绿蜡典故连宝玉都不知道,可见宝钗的才华非同一般;而黛玉则是在海棠社,菊花社中多次夺魁。两位佳人均是满腹经纶之人。

所以钗黛两人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的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共同点的。

总之我认为宝钗与黛玉各种各的好。黛玉是比较追求民主自由的,较有叛逆性格而宝钗则是遵守封建礼教的“淑女’风范。《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