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1
一个特别的机缘,让青铜和葵花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这让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哑巴哥哥是全村,也可以说是全世界对葵花最好的哥哥。家里太穷了,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哥哥毅然地选择让妹妹上学。大冬天哥哥穿着一双芦花鞋,去镇上卖芦花鞋,为了给妹妹凑齐学费,竟然把脚上穿着的唯一一样保暖的东西也卖了出去,在冰天雪地的光着脚回家。在大年初一,妹妹要上台表演,但缺一条银项链,哥哥做了一条美丽的冰项链给妹妹,妹妹是舞台上最夺目的一个。妹妹一个人上学怕,哥哥就陪着她到学校,下午准时在学校门口接妹妹;妹妹晚上要做作业,家里没有灯,只能找借口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可突然有一天,同学把她赶出了家门,哥哥知道后,就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南瓜花里,许多漂亮、明亮地南瓜花就在家里亮堂堂地照着;妹妹想……这是一个多好的哥哥呀!每当我看完一章就非常想哭,但又怎么也哭不出来,泪水已经在眼里,但却流不下来,心酸、感动全在心里了。多么美满的一家子啊!有爱妹妹的哥哥,有疼孙女的奶奶,还有爸妈,对女儿也毫不疏忽。可老天就偏偏不长眼,奶奶去世,相继一个谁都不肯相信,但却又不得不相信的事发生了……
在葵花十二岁那年,忽然从城里传来消息,要葵花回城,此时村子里的人全体反抗:不许带葵花回城。但人们不能不相信事实的真相。葵花走了,哥哥是最不愿意的一个,他每天遥望着芦苇的尽头——葵花所在的那个地方。一天,哑巴哥哥终于向妹妹所在地方的方向,用尽平生的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
这就是情,兄妹之情,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一百倍,一仟倍。有这样的哥哥,我真为葵花而感到骄傲!
看完了整本书,我真的哭了,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两行泪水不停往下流,这是被感动地泪水,这是为葵花有这样一位哥哥而高兴的泪水。
这本书写了苦难——大苦难,把苦难写到深刻之处;它写美——大美,将美写到了极致;它也写爱——至爱,用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2
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泪眼朦胧,这是曹文轩先生所写小说的一大特点,《青铜葵花》也不例外。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乡村男孩青铜与城市葵花之间的友情故事。
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美妙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青铜一家人遭遇过许多苦难:房子被风暴摧毁;一田茨菰遭遇群鸭浩劫,一笔重要的收入瞬间化为灰烬;三月蝗灾,粮食颗粒无收,大家饱受饥饿……
然而在这些苦难中,他们没有放弃任何希望,即使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他们也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传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奇迹!令人震撼,令人反思。
譬如三月蝗灾过后,青铜奶奶的身体急剧衰弱,但因家里贫苦,无钱医治。葵花为了挣钱给奶奶治病,偷偷地来到江南捡银杏来卖,以此挣钱——及时挣得的钱连一剂中药都买不了。
当我看到这一个情节时,手不由得打颤,热泪顿时涌进眼眶。小小年纪的葵花,为了医治奶奶,也在奔波挣钱,怎能不令人感动?
曹先生在后记中提到“苦难几乎是永恒的”,的确,不同时代的人都遭遇过各样的苦难,譬如唐山大地震的摧残,使得数十万同胞不幸逝去、重伤;东南亚大海啸的袭击,吞噬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伊斯兰国的威胁,造成受害者与其家庭的悲痛,社会的恐惧……
苦难是人们所畏惧的,又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人反思,使人进步,面对苦难只能与之斗争到底,不进则退,犹如逆水行舟。
其实苦难中也有美,这就体现在苦难中人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同舟共济,没有争吵,没有埋怨,没有气馁,即使到最后都未能实现目标,也没有沮丧,因为已经拼搏过,尽力了,没有留下遗憾。
对于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中的不如意呢?难道一次考试的失意就能把我们给打垮吗?不!这反而能是我们进步,“不经历磨炼,怎能见彩虹”?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这是曹先生所说的。
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习作水平,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最近,我读了曹文轩的书--《青铜葵花》,受益匪浅。《青铜葵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城里来的女孩葵花,在七岁那年失去了最疼爱她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孤儿。后来在青铜一家生活的故事。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青铜。他是一个聪明、懂事、懂得谦让的哑巴男孩。由于家里穷,只能让一个孩子去读书,青铜和妹妹葵花互相谦让,都说给对方去读书,争论到最后,青铜想了一个主意,将一个绿银杏和一个红银杏放到一个罐子里,谁摸到红银杏就去上学。最后他掌心里是一颗绿色的银杏。他笑了。奶奶、爸爸、妈妈都望着他。他还在笑,但已含了眼泪。他永远也不会说出这里头的秘密:先将一枚红银杏藏在衣袖里,并将一枚红银杏与一枚绿银杏放进瓦罐,将罐子中的绿银杏与衣袖里的红银杏调换。这样葵花不管摸哪个都是红银杏。而他只要拿出衣袖里的绿银杏就可以了。聪明的青铜想方设法让葵花去上学。可见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我呢,对弟弟一点也不谦让。一次,我和弟弟同时喜欢上了同一瓶饮料,我俩你争我抢,最后,我灵机一动说:“说不定这瓶饮料有毒,让姐姐先尝尝”。弟弟信以为真,我趁他不注意,头一抬,把饮料喝个精光。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后,我要向青铜学习,生活中要懂得谦让。
葵花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她的学习成绩很好。青铜家有一段时间没灯无法写作业,她只好去同学秋妮和翠环家写作业。有一次,葵花受到秋妮和翠环的欺负,她们商量好后,一起将葵花赶出各自的家门。葵花很伤心,便跑到以前自己被领养时的大槐树下,借着一丝微弱的月光吃力地写作业。读到这儿,我两腮通红。我在家里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每次都要左摸摸右看看,磨磨蹭蹭,缺少葵花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
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后,我要向葵花学习,做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
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4
一直很喜欢看曹文轩叔叔的书,这不,怀着美好的憧憬,我翻开了这本《青铜葵花》。
该书主要写了一个叫葵花的城市小女孩来到了青铜家,作为哥哥的青铜为了让葵花上学,把自己上学的机会给了葵花;为了葵花不被别人欺负,每天让葵花坐在牛背上,自己亲自接送葵花;为了让葵花回家时不怕路黑,他在河边等了好几夜……
葵花因为知道了青铜家的贫穷,没有参加学校里的拍照;为了让家里人感自豪,每次都稳拿全班第一名;为了省家里的灯油,葵花受着别人的嘲笑到同学家去写作业……
当奶奶为了给他们做棉衣棉裤,从东海边回来时,已经病了好几天了。为了筹治病的费用,弱小的葵花居然敢独自乘船到江南采集银杏去卖,虽然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弥留之际的奶奶……
青铜和葵花都是很不幸的人,青铜是哑巴,葵花是孤儿。两个不幸的人加在一起,在我们的眼里,似乎是个更大的不幸。然而,虽然生活的环境很恶劣,生活的条件很差,通过他们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灵健康、充满顽强毅力的青铜和一个无比聪慧、懂事的葵花。
青铜与葵花的家虽然很贫穷,十分苦难,但是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把日子过得很温暖、幸福。故事中的情节很感人,每个人都时刻以我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为生活的动力。作者将贫苦、美和爱写得绰绰有余,让我们时时看到在青铜与葵花身上演绎出最原始的真情!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从来不会想到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父母辛苦工作换来的,因此更不会有为家里做点什么的想法了。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为家人努力的精神,遇到生活中或学习上的困难也要不曲不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找寻生活的乐趣!
看完这本书,我的泪水已经不能停了,《青铜葵花》可真感人啊!
苦难中美丽绽放的爱与生命——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5
“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大美,将美写到极致;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这是我浏览这本书的第一眼注意到的,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所感受到的。
《青铜葵花》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它通过描写了葵花以及她身边的家人的苦难来诠释这个广意的词语。
没有苦难便无法构成生活;没有痛苦就无法体现青铜一家对葵花的那份爱;没有困苦就没有了催人的.眼泪。
干校与大麦地之间原本是没有过多联系的,但由于葵花,大麦地的人们似乎与干校之间拉近了,仅仅因为这个人人都喜欢的女孩。葵花也十分羡慕大家地孩子们的生活,但却因为父亲的死来到了这个贫穷的村子。
大麦地的人们第一眼就喜欢葵花,但因为不想让她受穷,没有人认领她,最后是大麦地最穷的青铜家认领了她。虽然在青铜家的生活最贫穷的,但他们却过得幸福。即使如此,贫苦却没有离开过他们。因为一场大暴风雨,他们的房子没了,必须重建,但当他们沉浸在住新房的喜悦中时,一场蝗灾把他们的粮食给吃完了,他们失去生存的食物。当读到这时,我为他们的处境感到着急,我不希望他们中任何一个有事,死亡总是令我讨厌。但事与愿违,虽然,一家从躲过了这场大灾难,可奶奶却病了,并且十分严重。葵花为了能省钱,甚至有放弃读书的念头,但却被爸爸妈妈劝回。当她听说去江南捡银杏叶可以赚许多钱,她十分坚决地走上了船去了江南,没有多余的犹豫,只有不舍,但对奶奶的爱让她坚定了自己的心。一路上,她跟着捡银杏叶的叔叔阿姨们,虽然动作慢,一人在外,但这些阿姨们都很照顾她,当她抢到足够多的银杏叶时,她回家了。爸爸妈妈终于盼到她回家,奶奶也为了能见她而一直支撑,而在这一天,当葵花见过奶奶之后,仅仅过了一天,奶奶就走了。
我走到这里时,眼泪早已流了脸,为了这个不幸的事实,同时希望他们的苦难就此结束吧,可是没有城里的人要来接走葵花,即使爸爸妈妈有千万的不舍,但为了葵花的将来,他们同意了。葵花也离开了,一切都停止了,停止在青铜等待葵花的那个草垛上。
读完这一切,很痛惜,为了葵花的遭遇,但也许就因为这番苦痛,葵花的一生也便只有幸福了吧,我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