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根随笔》有感

短文网

2025-07-22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

黯淡的天际几点疏星仿若洞析着人间,流星划过“眉梢”,纵使遥远渺茫,却重重地在我灵魂的最深处烙下了印记。

人生不过转眼的时光,过客匆匆,归人踏过,也仅仅遗留下几段足痕。倘若当真等到花败人老,才始明白光阴何其弥足珍贵,怕只怕空余满腹叹惜。其实,如此人生又有何意义?而培根却与常人的感观大相径庭,他将毕生的信念大化,向着心中的目标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许这才是面对大千世界理应有的态度。他始终坚持着“知识就是力量”,并且为之付诸了行动。当冷眼看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时,炯炯的目光中溢出丝缕的淡然正彰显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灭的才华。即使灵魂离开了人世,但起码他在人文悠悠的长河中签上了曾存在的痕迹,至少他燃烧了几个世纪!

历经了十几年风雨的我,如今却也能浅尝到他语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经钟爱于歇于林间细细品味《谈习惯和教育》中那句“国家和政府日鼓励已经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种子”,如今观当前局势,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看来,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来,美德的源泉无非是固边的行熏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无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径往往直接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学府不过是度量未来薪金的标准,莘莘学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无法洗净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终引起的是习惯的恶性循环。这便是无数罪恶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牵涉的负面影响的确是数之不尽的。

凡事皆有因果,习惯同样并不例外。只有优良的教育以及独立的人格才能压制邪恶的习惯,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而这过恰恰是我们应为之奋斗的指标。面对种种过错,“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计才能造就辉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陨落,但《培根随笔》的光芒依旧在照亮着后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天性犹如野生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命运,在我们一生中是相当重要。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形貌与美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动作神态,是后天,是内在美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肃然起敬。因此,把美形貌与美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种种上升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提升被看作是正当。

嫉妒在人生涯中是毕竟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道理呢。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3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随笔》,篇幅虽不长,但短小精炼的文字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谈死亡

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实一位言者说得对:“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无血色、亲朋哭泣等却让死亡变的恐怖。

但像凯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们对死亡却看得很淡,死亡临近还能面不改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死在追求伟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们死而无憾。所以我们也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热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死而无憾。

谈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灭的,只能用习惯来将其改变和抑制。培根在这篇随笔中交给了我们一些改变天性、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我们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有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时也可以立即而彻底地改变坏习惯,或者走到与坏的天性相反的极端。同时养成习惯不能一鼓作气,要有所间断。可想要彻底铲除一个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在不经意间人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为了彻底铲除恶习,我们可以消除恶习的引诱,或经常和它亲近,从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抑制和改变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4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在这个假期,我带着求知的欲望拜读了培根的随笔,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但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以书为镜,努力提高自我的水准!!!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5

人们应该总有一瞬间思绪豁然开朗,在黑暗的审讯室打开一盏灯,思绪像光线上的尘埃飘飘浮浮又清晰明朗。后来为自己那一瞬间脑海中闪过的话语而自喜,好像自己的话可以成为千古名言。

培根是怎么想出这么多诸如此类又站在理性顶端的话呢。这么幼稚的想着。

爱情或许就像钱,没有思想而造就别人的思想,总是做出许多称之为不幸、误解的东西,却无法阻挡人们追逐的脚步。“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海神波塞冬掌管江河湖海,也握不住安菲特里忒的眼泪;“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写完这句话后离开张兆和,为了高青子;“从前有个小兔子,掉到了爱里面。恋爱让我,有种吃饱的感觉”,恋爱就像吃烤肉,吃的饱饱的瘫坐在垫子上摸着肚子,即使新买的大衣已沾上无法除去的烤肉味。有些人说只有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才是爱,有些人说就算同时爱着十个人,都是真真正正,那也是爱。可是谁知道呢。这世上的千千万万,也许只有幸运才能毫无误差的感受到“啊。对了。原来就是这个。”

就是这个爱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其实神灵和野兽也不赞同这话吧,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遇到深夜独自坐在路边喝啤酒这种让路人看来孤寂又可怜的事,同样的,野兽与神灵也拒绝孤独。“对一个人来说。与其把一种想法紧锁在心头,倒不如哪怕把它倾吐给一座雕像,也是多少有点益处的”,有人对床边的布熊说话,有人对树洞说话,有人在山坡挖一个洞向下大喊,难道不能说他们与这些缔结一种“友谊”吗?“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怀念也好,歌颂也罢,就像在下着大雪的冬天喝下烈酒让胃里不断燃烧翻滚般火热又漫长,这样温暖、无尽的存在。

这样温暖、无尽的友谊。

《论爱情》、《论友谊》 ……,似乎乍一看都是与原文相差无几。若是深究,人们总会按照自己的头脑来解释。

培根从不同角度去俯仰它们而印在一只只羽毛笔下。

在每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永不腐朽。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6

培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随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则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讲求实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收获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易产生嫉妒这种不良心理。读了《谈嫉妒》一篇,让我深深地了解嫉妒这种心态往往发生在一无所长的、八卦的、虚荣的人身上。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关注他人的优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变强,自然不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

其次,要学习文章的做法,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更谦卑,还能平衡大众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从英国游学回来,曾因经历了异域文化风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倾诉,旁人总不忘问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与中国比哪个好,这让我纠结了许久,不知如何评判。

直到看了《谈旅游》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开朗。培根指出出门旅游应记日记,在陆地上,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观察的难道不比闯入眼帘的更值得一记吗?

惭愧啊!文中说旅游回国后要让旅游成果表现在言谈中而非衣着举止上,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带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灵上的提升,见识的扩展,在与别人交流自己外出经历时要小心回答问题而不是贸然宣传经历,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想用外邦习俗改变本国习俗,而是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习俗中去。现在,问题就有了答案。

“人们的思想大多取决于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言论取决于自己的学识和接受的见解,然而他们的行为依照的则是他们的习惯。”所以无论生性多么坚强,言论多么动听,若没有习惯予以强化,都是靠不住的。可见习惯的养成对人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既然它是人生的主宰,那我就应千方百计地养成良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短短不过几千字构成的一篇随笔,却能摆时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

像这样至理名言放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作用。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随笔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句式通常精短隽永、组织严密,又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用合适的比喻把思想表现得格外鲜明,有时还给他的思想披上一层想象的光彩以显魅力,十分值得我学习。

培根每篇随笔后均附一则解析,这解析其实可以说是文章脉络结构,分点说明,内容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正如提纲一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可以学习作者,在写作前先列个提纲,找准思路再下笔,尤为重要。

黑格尔评价培根“他有高度的阅历,有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看来,这就是培根的特色。

培根说:“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我很庆幸,读了这样一本好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