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7-2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茶馆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馆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这本书,《月亮茶馆的童年》读后感500字。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天米和麦穗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在与同学和邻居的相处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她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情。虽然,她们两人有点小矛盾,但是她们仍然是一对好朋友。

人生是漫长的,童年却是短暂的,可那是美好的`,欢乐地,天真的!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情亲情的含义,读后感《《月亮茶馆的童年》读后感500字》。该上五年级的我,再有一年就要和好朋友分别,心里便惆怅的很,恋恋不舍!想想我的同学,经常在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共同学习、共同读书、共同进步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虽然我们也时常闹闹矛盾,但是我们的同学情,我们的友谊却在一天天增加,暑去寒来中变的更加深厚了!在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同学们的帮助、安慰和鼓励,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经过这几年的相处,成为要好的朋友。想到我们一年之后小学的五年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我们会奔向不同的学校,有了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的友谊仍不会改变!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要长大了留下遗憾,那就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所有吧!好朋友应该是一生一世的,友谊是永远连在一起的。

茶馆读后感 篇2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平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语言学家。先生不可吧?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短装的朋友〕代指体力劳动者。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品茗(míng)〕品茶。。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宏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①〔薛涛〕唐代女诗人。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吧。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得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小酌(zhuó)〕简单地吃喝一顿。。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地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地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仑,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看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地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悉。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露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幺师”(茶房)就轻轻地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幺师”像幽灵一样地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①〔Bridge〕指桥牌。,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茶馆读后感 篇3

如果不是要急着赶回来开校务会,真想在这样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学校多停留一会,那样的校门,那样的教学楼,让看惯了集聚众多时尚元素校园的我倍感惊喜。在浦东,“观澜”两个字的分量着实叫人不可小觑,因为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对我而言,更具有一份亲切感,因为这里有着我几位大学同学。借著名师基地班的学习机会,第一次踏进观澜,第一次走进观澜的课堂,带来的还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自打走出大学校门,便很少有机会遇见那些曾经的学伴,印象中的蒋欢欢,朴实、朴素,鼻梁上的那副眼镜,却时刻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再见蒋欢欢,源于名师基地班,巧合的是,第一次的开班活动,我们同时作为新代表发言,多年不见,那份沉稳大气依然不变。今天走进欢欢的课堂,更是让我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风,没有花里胡哨的'摆设,没有细枝末节的繁琐,真实简单的课堂一如欢欢多年给我的感觉。

更加巧合的是,今年和欢欢同时执教四年级,这让我们久别之后又多了一个谈论的话题,两周一次的基地活动,也是我们交流教学心得的良机。今天,欢欢执教的是《扬州茶馆》,这节课我前几天刚刚教过,熟悉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听了欢欢的课,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从一个“馆”字的扩词起头,娓娓道来,听着她的课,我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咀嚼着甘旨的小吃。每一个细节都彰光鲜,可见欢欢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文本的熟谙于心。她让学生读课文第一末节,让学生找出直接写扬州茶馆的句子。其间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引读课文,如果不是对文本和预设的了然于心,底子做不到如许离开教案的引读。其后,她又以“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为切入点,让学生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学生答,她分门别类板书,让人一目了然三种茶点:零碎茶点;特色茶点;小笼点心。整个把书本读薄了。之中又有详略写法的渗入。

板书上的茶点历历在目,她又让学生按照本身的爱好选择本身想要品尝的茶点,其实是一个小组合作深切进修的过程。尽管是一个简单的分组,但确确实实地做到了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进修。经由小组进修,一道道小吃便在口中玩味,经由过程朗读、咀嚼,学生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腔繁多、烫干丝的建造邃密,以及小笼点心的甘旨可口,并感触感染语言巨匠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不难发现,欢欢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层次地复述清晰。她利用文本里呈现的两个分号,帮忙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当真研读、思虑后,从分号的提醒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她边指导边当令板书,学心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然后抓住关键动词,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动词,“切、切、放、浇、滗、拨、倒、搁”,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读课文,做做动作,了解烫干的过程。

欢欢的课,学生的表现也是一大亮点,听课之余,不禁和同伴议论起来,为什么学生那么智慧,老师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那么心领神会?小到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声鼓掌。那个上台表演烫干丝,不慎将盆子打翻,主动将桌子上的水迹擦去的小男孩更是博得了我们的阵阵赞叹。常常在想,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除了文化知识,这些文明习惯的培养不正是我们的课堂上所缺失的吗?

茶馆读后感 篇4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美术课堂中运用后“茶馆式”教学突出了一个重要的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课堂教学中强调“书中学”“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书中学”为主。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一些概念和方法,经历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在学生通过对课本的自发认识,经历了亲身制作和绘画以后,便会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仅仅告诉他们制作过程与最后的结果,那么他们学到的只是表皮,在制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发现不了解决不了,最后出现的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美术课堂中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孩子的个性成长不利,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不可弥补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在一节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美术课里,我准备的《变一变》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上课的时候竟被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我觉得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后来在课堂中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难题:孩子们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好一下子就解决的。比如,有的孩子没有大胆的.制作信心,总是小心翼翼的;大部分孩子只去制作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没有打开创作的思路;只有一个学生做出了令人满意的有自己想法的作品。短短的十几分钟制作时间,大部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没打开就下课了。听了几节课的结果也大都如此。我觉得,上课时间不是很充足是一个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下大胆的放开思维去创作这一点很重要。这一节课,教师们按照老模式预备的教学重点看来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

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点,大胆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围绕着教学中心,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才会有激情有目的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才会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效果才会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干的是良心活,抓好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对得起自己,也是对学生负责。孩子的思维是活的,随时都在变,只有抓住孩子的想法,才会让课堂教学的思路跑不了题,让孩子在学习中始终围绕着课堂的教学中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人利老师的关于后“茶馆式”教学的讲座,他的讲座没有过多的理论,全是与我们对实践过程与成果的分享。后“茶馆式”教学更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关注学生对知识习得的过程。但是听到入神时,网络发生了问题,不能对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完整地学习完,不免有些遗憾。回到家后,尝试着在网上查找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视频,真是太好了,网上果然有,我兴奋地听完了张校长的讲座,听完后,体会颇深。

张人利校长总结了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听着张校长给我们总结的教育教学中突出的四大问题,思考着自己的教学,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那么该怎么进行改观,怎样让学生真正会学并学会?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综合以上的一个核心与两个特征,给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大的选择性与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历程,回味着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思考着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走下讲台,真正了解学生哪些是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哪些是需要我们指引方向的。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以学定教,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今天的发展,将来的发展不懈努力。——————

暑假期间,在听了多天讲座后对上海市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讲座记忆尤为深刻,受益匪浅。

张校长在讲到学校管理时,其中的一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他说:“我极力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明天的生活质量。”他主张“两多”、“两少”管理,“ 两多”就是学生的睡眠多、体育活动多,“两少”就是作业量少、补课少。我以为在他的这种管理模式下成长的教师是幸福的,学生是快乐的。

他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负在他的身上不是空话。

在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师该如何教?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学?

他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教学中存在问题:1.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自己却没有认识到。学生听不懂,教师讲第二遍都是无效的。2.许多教师只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却没有关注学生的想法。

张校长举了身边的教学事例。有一年,他带高三物理,一次高考时,临考前,一个女生来问他物理题,他让女孩调整心态,保持平静,迎接考试,但女孩反问他:“老师,如果考试考到这道题了呢?”他哑口无言,就给那个女生讲了那道题,结果在考试中,真有那道物理题,他庆幸给那个学生讲了。考试结束,在校门口,他碰到了那个女孩,结果一问,那个女生说还是没做出来。这就是学生的潜意识,学生脑里有错误的认识,虽然教师把正确的给她了,但那是强加给她的,正确的在上面,错误的在下面,所以,上面的很容易遗忘,忘记了正确的,记住的还是错误的。

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就是: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学生不会的。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

后“茶馆式”教学的的一个核心是“议”。

在“读”“练”“做”“讲”中,去引导学生,把灌输式教育变为启发式教育,使教育走向对话,使教育走向合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我以为后“茶馆式”教学已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根植在每一个从教者的心中,更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茶馆读后感 篇5

朴素而又深情是朱自清散文的基本特点。

说起朱先生的散文,大家耳熟能详的总是《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现在选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扬州的茶馆》虽然知名度不如前几篇,但实在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写得很朴素,这就像朱先生的为人,是那么的实在。文章里没有什么花哨的词句,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修辞技巧,更没有虚张声势的夸饰,就像在与老朋友谈话,娓娓道来。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朱先生聊着聊着,就出神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怀旧状态。少年时代的扬州,就借着他对扬州茶馆的追忆复活了。

朱先生的文笔可真是细腻啊。他说扬州茶馆里吃的花样多,便不厌其烦地写了卖零食的如何用着各自特异的方法来兜揽食客,茶房烫干丝的高妙技巧和小笼点心的种种特异之处。粗粗一看,也许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些琐碎,但只要你稍稍多读几遍,你就会感觉到平淡之中有真醇,细微之中有真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平铺直叙,不是的,这是在回味,在享受,在品尝和捕捉那已经永远消逝,只存留于记忆中的那种美。

比如说,他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小贩兜揽生意的方法,如何地爆着白果,如何一片铲子声响,炒爆了白果,又如何用铲子送过喷香的白果来等等,这难道不是在回味那旧时的'生活吗?不是在重新体会那世俗的温情吗?还有写干菜包子的美味,“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细腻到把味觉的回忆都呈现出来,深蕴其中的怀恋追忆之情便也不难体会了。

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似乎侧重的是描写记叙,但实际上却是一篇怀旧之作,文中的抒情气息其实是很强的。只不过这种情感表达得很含蓄,也很节制。

一个人对故乡,总是怀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年长以后,又远离故乡,则这种感情会随着岁月的消逝变得越来越强烈。朱先生也是这样,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扬州渡过的。扬州对他来说,就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故乡,他对扬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对扬州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有好几篇是写扬州的,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我是扬州人》。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对故土的眷恋,常常会比一辈子生活在故土的人更强烈,朱先生就是这样。正是这一份对扬州深沉的爱恋,才推动着他最终写出了《扬州的茶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