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一课》有感

短文网

2025-07-2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最后一课》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1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直到今天,在英语“殖民”世界的今天,法国仍就以举国之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尊严。法兰西语言学院是专门负责督察法国文学报刊中法语不规范行为的,而法国外交官被规定,在任何正式公共场合中,都必须用法语发言……

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了?

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升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令人叹服。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明早已在尼罗河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颜色;绚丽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化,如今人们只有在亚马孙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

可如今,在这个拥挤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冲击着我们的听觉,汉语似乎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系没有外语系火暴,汉语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这是一个工具主义肆虐的时代,汉语再也不见唐诗宋词的娇柔美丽,而成为一种便于生存随手把玩的工具;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少年作家们扮成贼来窃取汉语的尊严,又或睥睨地将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我们的母语现状令人担忧,人们为何放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本身艰涩难懂还是施教者、学习者的错误?

汉语作为唯一一种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的确具有难度,但决非艰涩难懂。钱中书写简单吃饭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机智隽永;鲁迅用生活之话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将中国人的心理剖析得干净明白。这些都不难懂,而恰恰是汉语的魅力。

那么发生母语错位的根源是我们的施教者和学习者的观念偏差,学校、社会、国家的指向偏差。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四级过不了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学子毕业后写文章漏洞百出。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仅是为了考试。国家提倡快速发展却忘了将本已年迈的传统文化拉上磁悬浮列车。

我很敬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颁奖仪式上坚持用汉语发言,尽管杨先生的汉语不甚标准,尽管杨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但凭他对汉语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就没理由不敬佩他。

我真不希望我们流传千百年的汉语,被司马迁、曹雪芹等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汉语,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卫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是每位爱国之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课文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无奈割地。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语法课的情形。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文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作者却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的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的写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语言是国家的标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3

今天,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最后一课》。回到家后,我捧起书来,津津有味地看着。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而且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爱国的法语老师韩麦尔给自己的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老师还刻意换上了只在重要场合穿的礼服讲课,就连最不喜欢上课、最爱逃课的顽皮小学生小弗郎士也认真的参加了这堂课,学生们各个都听得十分认真,十分专注,都显得十分好学。等到这堂课快结束的时候,韩麦尔老师在临走前深情地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在看完了这本书时,我不禁为这些爱国的师生所感动。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了。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上了这最后一节法语课,因为学生们知道,上了这节课之后,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国家的语言了,只能接触陌生的德语了。小弗郎士对这些在桌上的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他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韩麦尔老师还教自己的学生说一定要记得自己是个法国人,法国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的。

这深深的爱国情意使我感动了。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对祖国忠心耿耿的人,像刘胡兰、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人士,我最欣赏他们为祖国利益、维护民族尊严那种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出生于中华民族遭遇帝国主义欺凌的年代。他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去日本、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了外国优厚的待遇,坚决地回到了祖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地质科学人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四光对祖国浓厚的热爱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从世界各地赶回到自己祖国妈妈的怀抱,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科学家邓稼先、童第周、画家徐悲鸿等都会来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意。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选自《最后一课》的令我觉得十分感动的语句。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文章描述了普鲁士军队将要占领柏林时,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

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言。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会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

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一波波“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正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教育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

他们在不断强化的英语等外语的教育,做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拿不到……总而言之,当今社会,英语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却一再被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词的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

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吗?试问,日本是如此?韩国是如此?法国是如此?不!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名族绝不会!历史上,只是那些被破压,被奴役的名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英语的强势地位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殖民史起来的?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恶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抢占了台湾岛时,就是实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汁吗?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着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不是冒出几句英文的所谓的精英,反而令人浑身不自在。

我认为,我们的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样的神奇?

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其与母语等量齐观,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母语之上。珍惜吧!用同种角度,同样的思想去想想:小至韩麦尔先生,大到整个法国人将要失去母语的那份悲痛与无奈吧!难道我们要让“母语尴尬”再次在有着五千年明史的中国重演时,才会珍惜吗?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5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正是法国大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

正如都德所写“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可是,你明天也这样想呢?所以,时间就会偷偷地从你身边溜走,而你也将变得一事无成。或许,你会说,我是有计划的,每次只玩几分钟。但是,你可曾想过,你总会下意识的多玩一、二分钟。就这样,你每次都会浪费一、二分钟,每天都会浪费少则五、六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这样,你一个星期就按每天五分钟来算,就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你一个月呢,你一年呢,你一辈子呢?更何况能控制成这样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喜欢在网上看漫画,连载小说,通常想只看几分钟,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看了几个小时。记得有一句话,一分钟真的很少,但千万个一分钟聚集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其实,能上学是多么的幸福,很多贫困的儿童、不幸的儿童在以前还无法上学呢。他们总是对能上学的孩子十分羡慕,但我们呢,因为一些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古文而想放弃学习,视学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文中的小弗朗斯也是如此:“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可是当他得知,以后永远都不能再上自己令头疼、烦恼的法语课时却“心里万分难过”却发现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还拥有它的时候珍惜它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不骗自己呢?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其实好多你不喜欢的`东西才是对你最有益的东西呢?为什么?为什么……

让我们珍惜上学的机会、父母的爱、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苛刻、长辈的严厉、朋友的劝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