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2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3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
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文章笔调流畅,描写逼真,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桃源仅只晓秦朝,魏晋当然领汉标。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抨击黑暗题材妙,向往光明理想高。否定君权砭世弊,陶潜绝唱续“离骚”。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4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5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每当读起这句话,我心中就不由的一阵激动,禁不住瞑目想象着着,在这美丽的桃林深处究竟会有着怎样的仙境所在?
渔人进入山洞的过程,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仅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如此的隐秘?而当我真正进入桃花源后,里面的景物使我耳目一新,吃惊不已。在那充满战争、压迫、剥削的时代里竟然有如此的仙境之处。莫不说那平坦宽阔的土地,也不谈那整整齐齐的屋舍,单单只看那一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是会那些厌倦世俗红尘之人产生极大的.吸引。
然而,桃花源的美还不止如此,里面居住的人才是这美妙仙境的关键所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惬意的画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多么善良,多么热情好客的一群人。想一想,莫不要说过去拿充满战乱、纷争的年代里,且就是现在处于和谐社会安居乐业人的们也不一定会去邀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自己家,况且这人又是自己所逃避的那个世界上的人。他们与世隔绝,本来是不想再受到外界的扰乱,然而在见到渔人之后,此中人还是盛情款待,热烈欢迎。可见其民风之淳朴,社会之和谐。那份淳朴,那份善良,让人感动不已。想永远保存着这里的一切,在渔人走时不加阻止,只是道了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的社会谁人不神往,渔人离开后的一切举动,后人的寻找,都道出了桃花源的神秘,神秘的只能是幻想而已。读到这我不禁感叹,惋惜。
哎,桃花源,多么美好而又缥缈的梦境啊!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进入梦境桃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6
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个主要叙述对象之一,它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土地,没有世俗纷争,尘俗凡事,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在里面的人都过着平淡清静,自食其力,和谐安宁的生活。
其实在当今社会上追求的也是这种生活,但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质上的生活,在环境意识,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思想等方面都较为淡薄,这种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是一种愿望。现在的人们几乎都在追求电玩,享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人生。我根据这样的社会现实,不得不让我杞人忧天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我还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要改变他人的思想是一件最困难的事。”
读完《桃花源记》,我感概万分!但最后我还是要希望现在的年青人在人生的路上,充满着蓬朝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携着成熟,怀着理性上路吧,去追求比桃花源中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世外桃源真正永远属于我们!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7
从古至今,在人们的印象中,桃花源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一向正直品洁,因看不惯世俗污秽,辞官隐居。又因东晋的腐败,作者对社会感到不满与厌恶,于是借此文抒发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情感。
桃花源中的环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旷,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边翠绿的桑竹。在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中人们和谐相处。这里没有腐败政权的压迫,没有繁重的赋税,没有饥饿,更没有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这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且男女往来种作,黄发垂髫也怡然自乐。这里不仅环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来的一位客人——渔人,不是冷漠,而是热情地邀请回家做客,设酒杀鸡作食。待客的方式有点儿像大丰收时那种状况,这里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们勤劳和谐,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当桃花源中的人们都听说了有位客人来时,都来问讯,并友好的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做客。
学完《桃花源记》后,我对作者虚构的桃源,倍感亲切。正如“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8
但后来也就理解了他,任何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已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角色,被种种情感责任束缚捆绑,不能做到全然放下忘我。果然,后来作者写道“既出,得其船”。美景再留恋,可总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远方一家老小一直在翘首等待着回家,他出了桃花源,看到了搁浅多日的小船,落满了俗世的浮尘。他想起家人,于是奋力拨动摇撸,船儿箭般地飞快地载着他走远,他又恢复了本来的职业——武陵渔人,也恢复他本来的角色。只是,他也是留恋的,想鱼与熊掌兼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甚至回来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么美丽的景色谁不想去一饱眼福,亲自去看一下呢!果然,太守兴奋得心花怒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路上“寻向所志”,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就这样,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对相爱四年最后却终因各种琐事而分手的恋人。他们大学同学,郎才女貌,毕业后,女方义无反顾地跟着男生来到他老家,在他家乡同一企业先上着班,两人计划着考公务员。两人同时复习,互相鼓励,男孩父母对女生也非常地关心照顾。可是,一年一度地考试,结果是男生考上了县城质监局上班,而女生以二分之差没有进入面试,女生暗下决心再努力学习。只是没想到的是,男生上班后,很快地爱上了同单位的一个女孩子,家庭尚好,而男生父母非常支持儿子找个工作稳定的当地女孩子谈恋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女生也慢慢发现了,灰心绝望,一怒之下搬出男孩家,继续刻苦备考,幸运的'是,女孩竟考到了省机关单位。男孩得知消息后,痛悔,想着那温馨的往事,可是,女孩去意已决,覆水难收。寻觅所得,不是一路坦途,坚持着,总有豁然的光亮。也许,这个男生少的就是这个,他走进了自己的桃花源,却以为是一篇乱草地,实在让人叹惋。
最后作者以“遂无问津者”结束全文,让人怅然,也许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美好的景色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一定要珍惜。别等到一切都难以寻觅,再费心探索,桃花源已消失在滚滚红尘中。
《桃花源记》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世外桃源的痴想,还有吟诵千遍而不厌不倦的精神享受。我喜欢《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0
东晋太元年间,一渔人无意迷路,却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过洞口就来到了一座村庄前。村民看见了渔人,于是请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几日,渔人便回去了。而后,渔人再寻桃花源,却再也找寻不到……
陶渊明的这篇游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朴人情。桃花源中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净土。在这人间净土,村民见到了渔人,没有戒备心,而是将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这人间净土,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纷争,有的是信任与热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东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百姓赋税繁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却过着安逸、幸福、快乐的`生活。无论外面的战事多么频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败,桃花源中的百姓总保持着与生带来的一份淳朴与淡然。
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处处算计,人性的黑暗与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人们并不想失去淳朴与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现出来,为了社会和谐无私奉献,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我们的_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让各项举措更贴近百姓,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心灵会返璞归真,人间处处是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1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取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选取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那个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但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但是是一个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会,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解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完美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们,则就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3
一片自己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到了真切,其中可以透出一束具有光亮,指引人企业走进历史虚无的世界,一片环境安静生活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一个纷争和战乱,这,便是中国桃源?我有些学生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进行一场美梦,无论我们梦中的景象以及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使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一些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追求眼前这些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之美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是一场梦,依然有人愿意放弃一幕。 但我不一样,我宁愿简单漂亮。 不求独避风雨,唯笑桃源非梦。 “
我想,可以有很多种美丽,可以在我们身边,不必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构图。美无处不在: 可以是与家人轻松的聊天,可以是与亲密的朋友开怀大笑,可以是你一直想读的小说,可以是几天的雨,可以是彩虹般的美,可以是对我们一直努力的认可……美,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欣赏它。现实可能不像梦境那样令人向往,但它是真实的; 它可能是黑暗的,但它不是没有光明的。
相较于梦想的天堂是没有争议的,我更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噪音和笑声共存;相比于来自世界隐居撤退,我更喜欢隐藏在生活中,无论是人为的,也作战音乐;姚明无法相比的是天堂,我更喜欢简单的幸福的前方。 “在机身浑然一体,在桃园的心脏。”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这是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4
渔人在桃花源的尽头发现了山上一个小洞口,便走了进去,但“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里便由原来的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他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
人生也是这样,人常常会陷入低谷,但之后的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选择滞留,那么人生便会漫无目标,十分黯淡;如果鼓起勇气,勇于面对困难,继续前进,那么便会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有时考试会失利。我曾为此十分苦恼,但静下来思考,这并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大事。考试的`初衷是为了查漏补缺,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学的不扎实,哪里做的不够好,找寻根源,此后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留意。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过程后,下次考试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人生就是从狭窄幽暗的山洞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才能不负韶华,寻到人生中的那片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5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6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7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娇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许许多多这么娇小,柔弱的花瓣,艰难地撑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不正是在鼓励我们吗?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8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他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落英殡纷”。渔人感到惊异,往前走到桃林尽头看见了一个小洞,穿过小洞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民风淳朴的社会,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像桃花源那样美丽的地方。但是它们遭到了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例如青海省的年保玉则,那里终年积雪,是当地人心中的“神山”,那里有白皑皑的雪峰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青翠欲滴的草原,是一片没有开发过的原始秘境,后来年保玉则进入冰川末期,黛青色的巨石裸露出来,美丽的风景使他游客大增,而游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垃圾,导致年保玉则良好的生态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脆弱的生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18年4月,年宝玉则景区永久关闭,“天神的后花园”或无缘再见。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曾经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里,处处花丛蜂围蝶阵乱纷纷,水中鱼儿很悠闲,但现在建立了工业区,城市也在不断扩展,竹子发黄,水体污染 ……。
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污染,世外桃源在慢慢消失,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国民的素质是留住这些“世外桃源”的当务之急。桃花源如同沙漠中的绿洲,荆棘中的花朵,必须保护好,不要再像年保玉则那样关闭后感叹“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9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0
逆境之中梦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茧而出,它飞过草木,越过山川,来到了溪流的尽头。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尽是桃粉的绮丽世界,仿佛是那个战乱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有的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这是多少人的梦中仙境啊!在那个阴谋不断,政权交替,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战死沙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悲伤、仇恨以及不甘,可谁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谁又能怀揣一份美好面对悲惨的现实呢?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明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文的热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这与当时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而这来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种摆脱了肉体,越过了现实的一种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怀揣的一份天真。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1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2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