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心得 篇1
前不久,我利用了课余时间阅读了《现代教师读本》。通过认真阅读,对我的触动很大,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作为教师,唯一的就是要不停止地学习和读书。教师的生命发展离不开读书与学习。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是聪明的人;指导事物实际是什么样,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是有才能的人。做真正聪明的人、有经验的'人、有才能的人,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每天与学习为伴,与书为友,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生活里才会永远有明媚的春天。
作为教师,要获得持续的提升,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必须和自己的思维活动、工作实践、交往实践、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搞对号入座,但要寻找新的认知与自己思维的结合点,在自己的思维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克服应该剔除的惯性思维,这样不断地积累,从而形成新智慧的积累,
做现代教师,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却不多。所谓有用的,就是使自己会思考、能分析,使自己和他人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状态,永远处于挑战和竞争的积极状态的知识。
俗话说:三日不读书,则自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平时可利用双休日甚至正常工作日的茶余饭后,晨起后、晚睡前、见缝插针读书,即使是随手翻阅一本杂志,浏览一份报纸也能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储备谈资,激发灵感。读书可以让思维更加敏锐,写体会和感想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提升做铺垫。对读书、学习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的视野,深化自己的思想。
自从参加教育工作开始,就希望自己做一个好老师。然而就我一个人的力量,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传递文明、光耀民族说不上,但是为人师表深刻记在我的心中,总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他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一些,对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国家尽可能少一些负担,他们的后代同样能够得到爱和幸福。如果做到了这些,那我就无愧“人民教师”这光荣称号。虽然我无法作一个伟大的名师,但是我可以做一个响当当的好老师。
教师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张对照表,如果让我的学生要去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具备合格的人格。这样,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才能够理直气壮,让他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虽然我不能保证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永远不犯错,每个人做什么事都讲原则,但我希望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的同时,同样不失人格。一个老师,不是能够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而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很有效的独特的建议.。在不到一年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渐渐发现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并且能够感觉到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帮助,因为学生往往不习惯去请教老师。这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矛盾。找学生谈话时,偶尔也能够给学生帮助,让他改变了一段时间。可是正当我有成就感而感到满足时不禁感叹,一个学生不是只有教师在教育,而是全社会在教育,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得到延续、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
教师读书心得 篇2
知道著名教育家肖川是在两年前,一次教师交流会上,气质优雅的朱广艳介绍读到教育著作的感受时,她谈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只记得她说对她的教学很有帮助,读他的文章让你感悟很多。
曾经也陆陆续续的读到一些肖川的书《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他见解深刻,出语不凡,大受教育。那种对教育的爱,浸润于字字之中,《让教育充满生活情怀》,教育部是冷冰冰的说教,教育是充满激情的,满怀博爱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要着力培养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我们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今年寒假我们在张校长的带领之下又学习了肖川的系列文章,老师们从他的文章中有领悟到更多,一片片佳作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学校的标准》让我们齐心协力弥补不足为孩子们的教育创设更好的环境;《懂得尽可能更多些》让老师有一种学无止境之感,人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作为一个任课老师要回旁征博引,不但精于自己所教的一门学科,也要通于很多学科;《微笑是一种力量》你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心理就有多少阳光;,《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对待学生,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要操之过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讲台就是我们的舞台,凡事要“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然而在众多的文章中我还是最喜欢《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你的真正生命是你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思想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当然更谈不上个性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了。
正是有了自己的理想,才有教育界新的天地,有南李北魏之说,魏书生轻轻松松的教育,李镇西的和孩子们打成一块,无不书写了教育的新天地。
教育有了思想,可以使我们的兴趣变的异常广泛,我们就会从单调无聊中解脱出来,使自己不再平庸,不再为琐事斤斤计较,在困难的境地也会象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两年前刚进求实时,有一段时间心情糟糕透了,学生这个问题那个意见的,让我整天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只知道埋头无感的我一时找不到感觉,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一切都乱了套。
我们有了思想,会是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人云亦云,不再是教参书的传话筒。有了自己的思考,依然记得我们教师在交流时,蒲校长说他的课堂控制得很好,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才会讲得游刃有余,课堂生风。
有了自己的思想,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课堂上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这一切都使孩子们更能从中学到知识领会精髓。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虽然我们的年华会老去,但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们应有思想,会收获一个丰硕的秋天。
教师读书心得 篇3
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渴望,我再次捧起《小学科学课标》,再次领悟课标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读书心得 篇4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教师读书心得 篇5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此刻当教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所以,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今日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匪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教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职责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可是之后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并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我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教师有一段时间我所以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我的工作。
是李教师经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日怎样去应对这种困惑。李教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教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忙,教师在这种情景下是能够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可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能够理解的,可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忙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我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我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必须能够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样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可是到此刻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
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必须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可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李教师指导了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可是教师的因素则能够由我们自我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用自我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教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必须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我必须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 篇6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