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2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生于1911年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逝世。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只有祖父疼爱她。他在鲁迅、茅盾等名人的帮助下开始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诗,共八章。文章写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独和寂寞的。小传并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小传里的人们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本应该是居民们出行的障碍,却成了大家的乐趣。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总是比帮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传人的话题。除了泥坑外,小传的人们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种节庆,如: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小传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没多时的快乐。在这寂寞的小传中,祖父家的'后园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种蝴蝶、蜻蜓、各种花卉和树木,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留下了“我”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祖父不仅陪“我”玩耍,在晚间祖父教“我”背唐诗,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些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温暖。冬天,后园萧条了,储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动场所,每当“我”翻出一件旧物时,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让大家回忆满满。
还有老王家的团圆媳妇,因打骂过度得病,而老王家却不请大夫,花大钱请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后团圆媳妇在捉弄中离开了世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反映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这些写出了萧红孤独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却只是自由和快乐。
萧红她用这动人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和童年,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这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难怪茅盾在序中写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1940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以小孩子的眼光讽刺了现实中一些隐忍的荒谬与痛苦。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长期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平民已经没有反抗意识了。“大泥坑”吞噬了马,翻了车,淹了墙根,闷死了鸡鸭猫狗,甚至差点溺死了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大泥坑阻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可一年又一年,抬车抬马,却没有一个人说把这泥坑子用土填起来。温顺地顺应习惯了好不容易推翻了的封建制度,现在又温顺地顺应大自然的.考验。麻木地面对生活,面对好的,坏的,平静得仿佛一滩死水,唯一能稍微激起些涟漪的却是大泥坑又淹死了什么东西,他们会欢呼,会精神饱满,会哈哈大笑,会幸灾乐祸。甚至大泥坑已经变成其在面对问题时毫不犹豫选择逃避,自我安慰的借口——瘟猪肉?不不不,不可能,就是大泥坑淹死的新鲜猪肉,于是继续吃。他们麻木,安于现状,守着以前的东西不愿改变。“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会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事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求全责备?”
一群自己对生活麻木的人看到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嫉妒了,他们愤恨了,为了不使自己显得突兀,强迫你也对生活麻木。
天真无辜的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如一束光照到了团圆家里的阴暗、封建、愚昧、颓废、麻木、扭曲。惊到了她婆婆,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高呢?女孩子怎么可以出去见人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活泼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开心呢?女孩子怎么可以坐得直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走得快呢?人怎么可以不麻木呢?不可以!她身上一定有邪魅!于是虐打、跳大神、直接用开水洗澡只为去除莫须有的鬼疫。到最后奄奄一息,掌握了话语权的他们终于满意了,呵,没有人跟我不一样了。可是讽刺的是,女孩子不可以抛头露面却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迫脱掉衣服,赤裸着全身让村民看。
小团圆媳妇死了,人们似乎都在遗憾的失望着什么,是什么呢?失望自己没有笑话继续看了吗?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4
不知怎么回事,读《呼兰河传》,就如和一个老友叙旧,畅谈,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里和你对面而坐,室内回荡着悠扬的陶笛,而她,低垂着一双沉静又有些桀骜的大眼睛,一边慢慢地搅动浓郁的咖啡,一边幽幽地诉说有关她的故事一一她美丽的家乡,她挚爱的爷爷,她温暖而难忘的童年,她质朴又愚昧的乡亲……
有时,她所诉说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的周围,那么鲜活生动,那么凄婉忧伤,却又那么打动人心。
对于这部作品,文学界把它划归小说,而我不愿意把它当做小说,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篇叙事诗来品味,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来欣赏,一串凄婉的歌谣来聆听。
《呼兰河传》是萧红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品共分七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作品虽单独成节,却又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我的理解是乡情)串了起来,每一段读来都那么栩栩如生,饶有趣味,又寂寞孤独。
她写家乡的云彩“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宁静的乡村,淳朴的乡邻,让人心生向往。她写儿时的调皮“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捅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时的我她写家乡的小院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灵动而轻盈。
怀念即是向往。彼时,孤身在港的萧红,是多么无助恓惶,野径埋香,风月琳琅,经年如水的故事滋润着情怀,支撑着最后生命。然而,也许是命运弄人,也许是上天不忍心再让她孤单寂寞冷,
缕芳魂,飘然而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眷念,对命运的抗争不甘……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
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