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雷雨》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 篇1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我们知道《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而它毁灭了什么呢?一个家庭的悲剧,导致了二代人的不幸。
周朴园从前的大家公子,结识了家中的女仆,他们相爱了,但谁也说不准他们的爱是真是假?到后来侍萍被逼离开周家。周朴园却又与一位富家小姐结婚,他还是不能抛弃“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他那种追求上层阶级的社会。30年后,侍萍的女儿四凤也巧合地来到了周家,于是便有了四凤与周萍的相恋及周冲对四凤的单恋,演绎了三十年后的“主仆恋”。两代人似乎一直在重复着同一种的悲剧。
这样看来周朴园似乎是一切祸患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幕悲剧并非他是意愿,他也是深陷于其中的最大的悲剧承担者。周朴园,一个表面上冷酷、自私、虚伪的人,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事,他只能在内心深处祭奠和怀念真心爱的人,用一种悲剧的形式来表达爱。他爱而不得所爱,不能终其所爱。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爱的结晶:两个儿子,成了他的阶级敌人;而另一个成为给他戴绿帽子的人,但他却毫无察觉。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推上最耻辱的境地。他的生存环境是何等悲哀!
侍萍终究还是疯了。他苦苦挣扎,但她终究还是失败了。但她毕竟是坚强的,有着巨大精神力量的女人。
《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无论是穷是富,是好是坏,都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雷雨》就这样展示了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它发生于每一个普通的人身上,不是上帝国君,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是生存的本身。内含着人性生存的本身的悲剧。
人生的悲剧,悲剧的一生。
《雷雨》读后感 篇2
远的远方是一个依稀存荡的梦,梦的梦境里充溢着流离失所的远方。
——题记
手机里的音乐还在继续,伴随着夏季的风所特有的味道,让人的整个身体都轻松了下来。无意中我打开了眼前那泛黄书籍上的文字,时间轮回,我又回到了那个压抑这夏季烦躁沉闷的雷雨天。
时间慢慢地回放,岁月轮回,我又看到了那个初读《雷雨》的青葱少年。高中的课本,是带我走进《雷雨》的第一扇门,那短短的几幕剧,承载的厚度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
青葱往事,如年轮般一圈一圈为年华驻守,就像鲁妈的三十年,弹指间化成了满额的褶皱和满稍的银丝。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不懂,当初的一瞥竟会改变她之后的人生轨迹。
……
电闪雷鸣的深夜,我也曾在想,也许她也曾像四凤般单纯善良过,也曾有过有过少女的'柔情,有着憧憬自己未来时的羞涩。可是黑暗一步步地吞噬了她,残忍地恨着,又残忍地爱着,她的矛盾最终逼疯了她,让她绝望。一年前,我不齿她的“残忍”,可是一年后,我却又不得不为她的“残忍”动容。那份当初的恨意早已像涟漪一样慢慢晕开,不复存在。因为我明白在那“可憎”的面具下淌着最“可怜”的温润。
……
时间回到了记忆的出发点,在那里,依旧雷雨声弥漫,依旧让人撕心裂肺。脚步走过的地方,又被无数的脚步占据,被雨水浇盖的那个脚印,又连同这雨水,一同消失在那一夜雷雨中,走向另一个陌生之地。
《雷雨》读后感 篇3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杯具。然而杯具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杯具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下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悲哀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齐。错综复杂的关联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理解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状况就应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生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完美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此刻的幸福甜美?
《雷雨》读后感 篇4
前几天,看完了《雷雨》,想写一写读后感。
故事先从10年后的场景写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线索,又用插叙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并就这一天展开描写。故事以一场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这场雨紧密相连,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看似只是描绘天气,却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情节,这是无可厚非的。
文章另一个亮点自然是作者对情节的描写,作者单单描绘了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却揭露了10几年来的恩恩怨怨,足见其写作功底的高超。
作为话剧,人物形象要鲜明。周朴园看似冷淡,但内心还是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周蘩漪虽然有违妇道,但也体现了她对周萍执着的.爱;周萍深深爱着四凤,却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酒解愁;四凤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她深爱着周萍,却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后的实情,奔出大门,最后竟和周冲一同电死~~~这些,在作者的描绘下,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花了3天,看完"雷雨",感受很多。现在不知为什么喜欢看名著了,而且一读就爱不释手。诚然,看完一本书,不会记得里面的内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读书过程中的收获,那种心里的共鸣,情绪受书中的情节牵动,这样的感觉想必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读书的乐趣,那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享受。晚上路过书店,又有了兴致,买了本《欧叶妮·葛朗台》这本书是以前初三老师课堂上介绍的。
爱上读书,并快乐着。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了,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喜欢读书。
《雷雨》读后感 篇5
雷雨故事中人物的关系是复杂的,然而就是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贯穿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也是导致雷雨走向一个大悲剧结局的导火线,曹禺在文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特点,使得每个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大核心人物,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鲁侍萍,那时的他是爱鲁侍萍的,他们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的,那时的周朴园也是有一丝纯净可言的,但是他却听从父母的劝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娶了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繁漪,一个可以说和周朴园门当户对的女人,但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周朴园选择了退缩,他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也使得他逐渐变成了有金钱利益观念,等级之分的人,也随着雷雨的情节发展走向败落。但是曹禺还是给了周朴园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在最后他主动告诉周萍鲁侍萍是他的母亲,然而当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也便是雷雨走向结局的时刻了。
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见的'那一刻,周朴园其实是爱鲁侍萍的,只是他喜欢的是以前的那个温柔而美丽的鲁侍萍,现在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已经老去的鲁侍萍,因此周朴园的反映中更多的是带有恐慌与害怕的,他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地位。
雷雨中曹禺安排了周冲这个角色,他是黑暗的社会中的一盏明灯,他具有正义感,敢于为无产阶级说话,在知道鲁四凤喜欢的人是周萍是,他主动选择了退出,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雷雨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封建观念束缚的人。也许他的死时理所应当的,在雷雨所描写的整个社会现实中,他是格格不入的。
《雷雨》读后感 篇6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这雷雨似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同时也注定着一场悲剧的诞生。
周朴园,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开启罪恶之盒的潘多拉。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将自己永无边际的贪婪掩藏得不留一丝痕迹;他微微上扬的嘴角,让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夺去他人性命的滚滚波涛。他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人前虚伪地掩饰,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他用脏肮的双手救力地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消逝的爱情,但事实上,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发,曾经的爱情早已化为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
鲁侍萍,悲剧的承受者,她的命运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韶华易逝,曾经的秋月春风,夏荷冬雪都已变为记忆中零散的碎片,无法重演。悲慽慽的三十年后,美丽如花的容颜早已不在,婀娜修长的身姿早已不在,只剩下一个老得连周朴园都不认识的佝偻的躯壳、期盼了三十年,守望了三十年的男人,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无尽的哀伤与痛恨。既然如此为何还苦苦沉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鲁侍萍将这一生的苦难都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又如何凄惨,紧紧抓住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
一场命中注定的雷雨,一场无法回避的悲剧,将人世间一切的丑恶的揭露开去,但灰暗的色调终将抹去,雷雨过后,新的生活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