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7-2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千字文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千字文读后感 篇1

这一学期,《弟子规》背完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背诵《千字文》。我觉得《千字文》没有《弟子规》好背,因为《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写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所以内容很好理解。而《千字文》是四个字为一句,内容讲得是自然、历史、道德等多方面,所以内容包括很多,不好理解,但是可以让我学到很多知识。

以前爸爸在教我背《千字文》的时候给我讲过小故事是“千字文的来历。”:千字文的作者是“周兴嗣”是古代南北朝的人。皇帝搜集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千个不同的字,皇帝让很有才华的大臣“周兴嗣”用这一千个字编一篇韵文,字不能重复,周兴嗣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就编出了这篇一篇韵文叫“千字文”,可是他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白了。

这让我学到了,努力读书不光会长知识,还会让写作文更好啊,以后我要多读书,让写作文不再是一种烦恼。

千字文读后感 篇2

这个学期我读了《千字文》,《千字文》这个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的作者周兴嗣所作,4个一句,共250句,正好一千字。有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内容非常丰富,书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故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如:“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的意思是,每个人的身体发肤,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怎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还有“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意思是,祸是因为作恶积累多了而酿成的,福是和行善有缘的。“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巳长。”这句词中让我知道自己有了过错就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也一定不要放弃。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自己的长处。

读完了《千字文》,我想:我一定好好学习,不但要做个有学问的人,还要做一个有孝心,爱心的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不懂就问的人,一个注重礼仪,坚守情操的人。

千字文读后感 篇3

上周,老师让我们每天打卡《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时期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每4字一句,共250个句子,一千个字组成,而且还不重复,朗朗上口。《千字文》内容丰富,构思精巧,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覆盖了自然、社会、理论和教育。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便开始天天读《千字文》,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做适合自己做的事,不要放弃。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自己如果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能说谎,更不能瞒着家长,一定要承认错误,我们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成为最好的自己。

千字文读后感 篇4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拿到了一本书——《千字文》。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朝代变更: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建周,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

同学们,你们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吗?它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廉颇因为自己战绩卓越,看不起宰相蔺相如,而大度的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安危,非常尊重廉颇,处处让着他。廉颇得知实情后非常后悔,自负荆条,上门请罪,从而流传了这段“将相和”的历史故事!它告诉我们有错要及时改正,才能取得他人的原谅。

《当惜分阴》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它讲的是晋代名人陶倪,小刻苦读书,从“举孝廉”进入仕途,先后做过长史,刺史,曾被封为长沙郡公,都督,大将军,五十年间历任多种要职。无论政务多么繁忙,战事如何频繁,他都要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读书习武。取得了卓越的军功和政绩。我读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使用它,古人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分分秒秒,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我爱读这本书,它使我了解了历史,增长了知识。

千字文读后感 篇5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经典的启蒙读物,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国学,还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我们儒雅、淳静的气质,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在《千字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匡衡凿壁》一文。

《匡衡凿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匡衡从小爱读书,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只能白天自学。匡衡邻居是大户人家,晚上灯火通明。他想了一个办法,偷偷地在墙上挖个孔,让邻家的灯光投进来,这样在晚上也能看书。当自家的书读完后,匡衡就去别家打杂,不收工钱只求阅读别家的藏书。匡衡勤奋好学,最后自学成才,成为汉元帝的丞相。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慨。匡衡在这么艰辛的条件下也能坚持读书,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加要好好学习,不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