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7-3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今天买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她写了她童年住的呼兰河这个地方。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绝世之作。我本来并不想看这本书,可当我看到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时,我心想连茅盾先生都对这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看来我是不读不行了!果不其然,这本书简直写得太美了。

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呼兰河城的故事。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大泥坑”和“火烧云”了!

“大泥坑”在东二道街,如果没有下雨,泥坑就像一碗粥一样;下雨的话,就成了一条河。作者用动作、语言、神态三种描写方式,表现了人们在过河时的具体样子。而在不下雨的时候,便会淹死一些小猪、小狗、小鸭等动物。

呼兰河那的晚霞很美,在那儿红霞叫做“火烧云”,“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消失得也快。作者分别从看“火烧云”的人、“火烧云”的颜色和“火烧云”的样子来写。其中,“火烧云”的样子为详写,文章描述“火烧云”有时候像马、有时候像狗,有时候像狮子,其中我觉得描绘“狮子”的时候最生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我脑海中一下子便会浮现出狮子很威武很镇静的样子。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使我感受到呼兰河的神奇和美丽,更让我体会到作者萧红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今年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的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感到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品味,才发现里面的特别之处。

伴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个小城没有半点颜色,那里的人们更没有颜色,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过早地尝遍了人间心酸。小小年纪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到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这不是仅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整呼兰河的问题。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我想,扼杀了团圆媳妇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封建迷信的可怕,麻木不仁的可怕,“顺其自然”的可怕,“不反抗”可怕,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