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短文网

2025-07-31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8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识链接

嗜酒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

三、教学过程:

(一)字音词义:

1.字音认读

俨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二)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桃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结构图示:

(三)特色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

2.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3.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且对景物的奇异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又如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26个字,不仅通过“高尚士”、“欣然规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处,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鉴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品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争,顷刻间化为乌有。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想逃避现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也是诗人的乐土之一。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品析:渔人的到来,让桃花源中的人着实吃惊不小,但好客的风俗流传已久,让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动作刻画,描绘了一幅民风纯朴图,为下文叙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铺垫。

(五)疑难解析: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向往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六)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1.(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发现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4.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脱离了社会实际,不可能实现。

第二题:放弃,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作为;给;对。

第三题:①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①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②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③指外国人。)

④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第四题:

1.村里人渔人渔人村里人

2.村里人渔人村里人渔人渔人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间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叹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骥(jì)

2.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无杂树(中间)

B.寻向所志(寻找)

C.咸来问讯(都)

D.皆叹惋(感叹)

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解释加点的实词。

A.缘溪行缘: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规往规:_________

5.翻译句子。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这段话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它们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可用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来形容这种情形,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试题答案】

1.C

2.D

3.D

4.A.沿着B.放弃C.值得D.计划

5.A.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C.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6.A.豁然开朗B.怡然自乐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 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间( )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 翻译全文

2、 思考课后练习二

3、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敬请各位老师赐教!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

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阡陌( )垂髫( )

谐太守( )邑人(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导入: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一、文学常识

二、朗读(句间停顿)

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为业:靠……谋生。 缘:沿。 鲜美:鲜艳美丽。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延:请。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

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

“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舍船从口入 → 复行 →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3.渔人离开桃花源再访而不得

“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积累考题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 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教案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xx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xx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xx内容、感受xx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六、总结全文。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结束。

《桃花源记》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俨然间()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寻病终()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xx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xx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生参与方式

在诵读、翻译、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记叙的顺序,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内容梳理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预习活动

1、本文选自( ),陶渊明字( ),号( )又自号( )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 )( )( )( )

3、古今异义词

《桃花源记》课文解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走,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惊奇。(渔人)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头消失了,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村里的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里的人,(桃源里的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练习

《桃花源记》历来是升学考试的传统课文,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豁然( )⑵俨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缘溪行⑵渔人甚异之⑶欲穷其林⑷才通人⑸俨然⑹桑竹之属⑺交通⑻悉如外人⑼便要还家⑽咸来问讯⑾妻子⑿绝境⒀无论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⒂辞去⒃此中人语云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五、掌握内容。

⑴作者、朝代及课文出处。

⑵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⑶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⑸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

辅三秦___________五津___________

比邻_____________无为____________

3、远隔两地的朋友经常用诗中的哪两句来互相勉励和鼓舞?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诗送别诗初唐四杰

2、辅佐、护卫渡口近邻无须、不要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因为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中那种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桃花源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桃花源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桃花源记》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xx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xx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篇15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⑴ 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⑵ 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⑶ 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 ) 髫( )恰

诣( ) 骥( )津( )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⑴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⑵ 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⑶ 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 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⑵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⑶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⑷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2、

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1、重点字词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夹着)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

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2、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四、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如此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向: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后遂无问津者(就)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五、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景色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

桃源内所见自然景色,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

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篇17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⑴ 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⑵ 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⑶ 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 ) 髫( )恰

诣( ) 骥( )津( )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⑴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⑵ 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⑶ 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 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⑵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⑶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⑷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 篇18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 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 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 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