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8-01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赵子龙和诸葛亮。赵子龙是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在孙权和曹操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保护了刘阿斗,杀死了很多敌军,逃回了蜀国。不幸的是他没有和诸葛亮一起“六出祁山”,当时赵子龙病逝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子龙病逝就像断了我的一臂”。我也认为子龙的`病逝让蜀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诸葛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还知道一首词,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这本书的最好写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上百,然而,群雄逐鹿玉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狭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捉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一战,是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

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但再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工甚少;周玉碎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以见利忘义之徒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典文学名著,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主要记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源结义,他们几经周折,奋力拼杀,为了光复汉室,刘备广罗人才,他三顾茅庐,请了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当军师,并立国(国号为蜀)。而这时候丞相曹操统一了北方(国号为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欲夺霸主地位,于是举兵南下,想统一长江一南的地盘。刘备联合当时江东诸侯孙权(国号为吴)在长江赤壁与曹操展开决战,刘备、孙权利用诸葛亮的妙计,使曹操大败而归。这样就为三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之间为了各自达到统一也不断发动战争。战争无非就是百姓遭殃,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

读了这本书后,文章内容象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田,我思潮起伏,思绪万千。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到处是战争,许多人无家可归,无法生存。为了占有对方的'领土,想尽办法、不惜血本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想想现在的我多幸福啊!现在国家和平发展,没有战争,反对战争。我们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环境。努力读书,为国家,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只有远离战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能够变的更加美好、和谐。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同学们,我想你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的电影吧!我也一样,今天我想写一写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请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是继东汉时期而出现的时代称号,因为有魏、蜀、吴这三个国家的鼎立而得名。三国从公元220年开始截止到公元265年,也就是从魏国开始到魏国覆灭。结局是两败俱伤我觉得之所以会掀起这场举世闻名的战争,是因为人们的野心太大、图钱图权,争霸天下:“官不办公、民不聊生、帝不管国”但我也同样佩服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不怕牺牲,永忠于国”和他们的壮举——桃园三结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长相非常有“特点”,他们的武功也非常高强也具有热血男儿的气概——天不怕地不怕。我在这还想分析一个人:周瑜。他是一代名将,但心胸狭窄,没有大海般的胸襟,你至于被诸葛亮打败,文争与武争不同,拼的是胸襟、才气、谋略,后两项他都不下于诸葛亮。但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容纳一切与平静的态度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还觉得两败俱伤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他们的性情迥异,例如,周瑜的狂妄、曹操的多疑,这都是他们失败的知致命弱点。

你们对三国演义的见解是什么呢?一定很精彩吧!不妨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虫子吱吱地叫着,星星一闪一闪的,我翻开了《三国演义》这本有趣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求贤若渴的刘备,生性多疑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

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其中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瑜和诸葛亮从一见面就开始了明争暗斗,作者也处处拿他们二人进行对比。书中详细写了周瑜的整个施计过程,虽然骗过了蒋干,自己也是忙手忙脚的,费尽心机。而诸葛亮的整个借箭的过程,一切都在笑谈之间,轻轻松松地骗过了曹操。通过对比,二人智慧立马见高下。读到这里,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者将诸葛亮神话了,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没有如此神通广大的人,但他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遇事沉着冷静,忠君爱国。

我觉得《三国演义》越读越有趣,我常常觉得自己也成为了三国的一员,身临其境地见证了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书中一个个传奇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苦肉计、空城计、王允巧施连环计等都让人拍案叫绝。

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大都督,姓周名瑜字公瑾。

他很嫉妒蜀国的`诸葛孔明,想嘲笑他一下,就把孔明叫来了,“孔明先生,我们就要和曹操在赤壁决战了。在江上用什么武器最好呢?”周瑜问。

“吾人觉得用弓箭最好。”

“哦?那我们的弓箭不多,只有两万余支,要和曹军对决,还要十万支箭呢。如果现造,可能时间不够。”

“那就让我来造吧,只需三天,若造不成任君处置。”

前两天一直没有消息,知道点二天晚上。他让士兵们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只船上点了几根火把,人站在船舱中。恰巧大雾弥漫,曹军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箭正好十万只。

几天后,这些箭都被用来攻击曹军了。

真是大快人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