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08-02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

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胜过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

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章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3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6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8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9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5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8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

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之、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养成文言阅读习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开设辩论赛,激发学生对于仲永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理解文言内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江郎才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并顺势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同样是和后天学习重要性有关的文言文《伤仲永》。

二、整体感知

引出课题,了解作者,顺带理出“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三、深入研读

1、朗读阶段:采用吟读法,全班小声准备。学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教师加以点评。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本阶段引出“异、难、同”已知归纳方法,调板学生上台写些自认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而后加以点评、梳理。)

四、研读课文。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原文并概括)

3、旁人是如何对待仲永的?(找出原文并概括)

五、讨论拓展。

1、作者对仲永其父与邑人的'态度,你认为是批判的,还是认同的?

2、你认为谁应该为仲永“泯然众人矣”负主要责任呢?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