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美术·教学反思(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美术·教学反思 篇1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生活,了解春节的有关知识及各地不同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春节几乎是每个孩子盼望已久的日子,每逢春节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写对联、剪窗花、挂灯笼、贴“福”字……人们包饺子、吃年夜饭、看花灯、走亲访友,到处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孩子们一个个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欢悦戏耍,给节日增添了喜悦,增添了甜蜜。每个春节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主要是临摹一幅年画作品,回忆春节的欢快、热闹场景,画一幅记忆画。大家刚过完春节,又恰逢元宵节,学生们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在教学中,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自己过春节时和好朋友玩的比较开心的事介绍给大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
课堂中我发现好多孩子分不清除夕和春节是哪一天,除夕是一年中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是农历中的第一天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本课中还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处理的不好,过渡语句有待推敲,引导要富有启发性,同时还要强调课堂常规。
美术·教学反思 篇2
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说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课。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可是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
美术·教学反思 篇3
树叶是学生身边最容易找到的一种创作素材,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因此树叶的形态各异,色彩丰富,脉络清晰。本课主要以树叶这一特殊的、有趣的材料为表现元素,学生通过课前的收集、观察发现树叶形态的美、创造出多种叶形的组合、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拓印的方法创作出有趣的树叶拓印作品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体会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不同的树叶,自己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尝试拓印了很多树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片树叶,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回忆学过的拓印方法,老师简单示范后让学生拓印并展示拓印清楚的树叶和拓印不清楚的树叶进行点评。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我发现这样比教师直接讲更有效果。另外在感受树叶纹理特征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树叶纹理所具有的立体感,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反面的叶脉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在拓印的时候可以用树叶突出的那一面来印。
再让学生欣赏、交流自己的.树叶,体会树叶的形态美并进行想象。一片树叶你们能想象到这么多的东西,要是几片一样的树叶,或者几片不同的树叶摆在一起,相信你们想到的东西一定会更有趣。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不同叶子的想象组合。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而且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这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在欣赏其它小朋友优秀作品后进行拓印练习。最后评价部分,学生完成了作品展示再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评一评,选出拓印最清楚的小朋友,锻炼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学生还是没有那么成熟,以后还有待加强。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多提意见。
美术·教学反思 篇4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一组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回忆雨中人物、事物的特征,并将它们表现出来。
我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是:建议学生将想要变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得大方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可以用当堂示范或出示范作的方法来教小朋友用“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如果要给画面上颜色,涂色比较枯燥,教师可以要求孩子减少画面的涂色部分,可以这么说,将你认为画得最精彩的部分上颜色,将背景上颜色,给画面的5—7个部分上颜色……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在色纸上作画,这样可以相对减少上色面积,而且画面色彩效果较好,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另外,除了非特殊需要,涂色时要让孩子养成不留白的`习惯,这样上的色块颜色较饱和,更有助于孩子们感受色彩。
课后,让孩子们在下雨的日子里观察:有风的时候,雨滴会怎样排列?当你站在门口或窗户看外面的雨景,你觉得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来很清楚,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来不明显?天上落下来的雨滴都流到哪里去了?
鼓励孩子将观察到的情景表现出来,可以运用剪贴、撕贴等方式表现雨滴。
美术·教学反思 篇5
20xx。1.26 《眼镜的设计》是新版浙美版四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新颖的眼镜为探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新颖的眼镜”为主线,初步训练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眼镜”文化,了解“眼镜”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欣赏普通眼镜和新颖眼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指出不同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新颖眼镜独特夸张的形状与色彩。在欣赏的基础上师生合力制作一副新颖的眼镜,探究新颖眼镜的制作步骤。梳理小结制作步骤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自由展示自评,学生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一、导入学生较喜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做了准备。
二、能够利用图片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新颖的眼镜,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大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三、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了制作新颖眼镜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制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创造与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的快乐。
不足之处:
一、直观演示不够详细,呈现学生作品个体偏小。
二、作品展示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别人作品优秀之处。
三、拓展不充分,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如何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创作素材。
四、整节课还没有很好顾及到集体还出现边沿人。
再教设计:
一、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探究新颖眼镜的形状多样美、色彩多样美。
二、制作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彩纸。
三、充足课后拓展内容。
在制作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的动手操作,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制作,学生大部分能很快制作出来,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剪得过程中剪烂了,在以后教学中还得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
美术·教学反思 篇6
摘要: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在一阶段的艺术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身为艺术教师首先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我把他总结为“三态”。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情态;语态;形态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情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语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进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的伴奏声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婉转悲切的语调立刻把学生们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诟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潮澎湃,怒目圆睁……我注意到他们的小手都拽地紧紧地,满腔悲愤,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当《伏尔加船夫曲》再次响起,“哎嗨哟,嗬……”沉重的歌声中同学们模仿着纤夫的形象拿起了身边的绳索,勒在肩背上,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歌声忧郁、深沉、浑厚、有力!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苦难,他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是精练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在《健与美的丰采》一课中,我曾设计了形体创作这一环节。“同学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领略你的丰采。”话音未落,同学们早已摆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姿态……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激发广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美的创造者。
3形态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张培养“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为人才培养,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友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这种“合作学习”在现在的艺术教学中为天性好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机会,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体验感受艺术的目的,教师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教态,多一个鼓励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颔首,多一个表扬的动作,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显示自我的才能与个性。期末时,陈开灵同学说:“没想到艺术老师是那么亲切,自然,上课时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同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组织学习活动时,要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例:在介绍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完整地欣赏影片《城市之光》,并设疑卓别林的形象?卓别林的表演风格等?要求课后学生们分组搜集有关卓别林的资料以备下节课的抢答活动。在第二节课中,由于同学们准备充分,抢答异常激烈。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在最后评选“模仿秀”时(模仿卓的形象或哑剧片段),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个“模仿者”都迎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通过欣赏、搜集资料、理解、阐述、表演等这一学习过程了解到卓别林机智、幽默、具有讽刺意味的表演风格并体会出他善良、真诚、坚强、对艺术充满了热情,执着!现在,每次轮到上艺术课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赶往教室,因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畅游艺术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正是用自己喜欢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阅小组作业时竟然发现在落款处出现了文案、策划、设计思想等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亲切自然的教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合作团结精神,还可以调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