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 篇1
暑假在我毫无准备之时到来,喜悦之际多了些无所适从。久闻龙应台《目送》之名,借一份快递,将它从不知名的城市送到我的手中,“目送”人生的花枝春满,悲欣交集……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仿佛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永远是一种最令人心碎的姿态,而我们每个人,却注定用这种姿态,和我们的过去不断残忍地告别。曾经许诺一起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
而目送,便是最后无声的告别。正如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然而值得我们目送的究竟是什么?是书中《目送》一文对儿子远行的怅惘?是《如果》中对父亲年华逝去的追忆?还是《散步》所说给母亲安心的“海报”?抑或是《跌倒》中对“失败”的人生感悟?或许还是《(不)相信》中“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真的,不好说。龙应台没有说清楚,我也没有思虑清楚。
想必如果目送者与“被目送”者经年以后相遇,一定会感慨万分吧。若是你我在目送中分离后又在某个渡口有缘相遇,你自合拢温柔仰面微笑,我自高举金罍接风洗尘,轻念一句:“伊人,可否还依旧?”也许,这样就已足够。
生命的旅途中,值得我们感悟的事物太多太多,而这一切,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被冲淡,留给我们的,或是一时的感悟,或是一世的警醒。我们留不住它们,只能任它们随似水流年淡去,我们能做的,只是目送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渐行渐远。因此,一切需要珍惜。珍惜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到来之时,享受这一切的过程。珍惜这一切——即使是在目送的时候,也要珍惜这目送的时刻。目送,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作者她早已说清楚,而我,也已经思虑清楚了。
目送,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而只有在孤独中素颜修行,才能学会感悟,学会珍惜。
读《目送》有感 篇2
龙应台,早就听说了这位华人笔者,鉴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一睹风采。暑期,因着儿子的要求,下载了《孩子你慢慢来》电子书,匆匆忙忙的各自看完。觉得作者定是位美丽的、有内涵的女子,看深邃思想的身后那细腻的文笔,传送出的母爱真真切切,文中的母亲似乎就是自己,而且所现的大都是生活琐事家长里短。
朋友说她家中已有《目送》,可以借给我读,我还是拒绝了,去新华书店特意买了此书,决定和儿子一起慢慢的欣赏。儿子几天里如饥如渴地一口气读完了,概括性很强地说:“这本书告诉我们现在就要尊老爱幼。”或许他这个年龄,这尚浅的阅历还未能感受生老病死,还未能真正体会到情深意切。
我可是为人母了的,识见自然可能更进一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是啊,儿子他可能不知道,他上幼儿园时,早上家人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下午却又是第一个到达幼儿园门口,因只要是他第一眼不能看到家人的笑脸,他就会噘着小嘴,眼泪哗哗的流下,然后嚎啕大哭……
转眼间上了小学,现在又是初中生了,和我一样高了。从家中到超市的路上要过两条马路,我还会有意无意中走在靠马路的一边,护着他,手总会不自觉地伸出想要牵着他的手。可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竟会默默地抽回手,已不习惯我时时拉着他的手了。
他已长大了,暗暗地告诉我应该放手了。我希望也相信有着如许感悟的儿子,在我眼花、耳背的时候,也一定会像我先前牵着他的手那样牵起我的手。
其实,我当年外地求学时,父亲母亲也曾与我相约每星期通一个电话,可我也曾在学校门房等电话时总会显得那么不耐烦,即使接通了,有时说了一两句就挂断了。
今年暑假,儿子去香港旅游,千叮咛万嘱咐着他要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而后天天期待着那通三言两语就结束的'电话。现在想想,真是懊悔,做了母亲后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牵挂子女的心是那样的绵长不断。现在每回出远门,才记得给年老的父亲母亲每天报个平安,即使三言两语的问候。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在医院里工作的我,见多了生老病死和无法预料的意外伤害,非常认同龙应台先生的这句话。
自以为对情感变得淡然,对一切都能很淡定,但游走在《目送》短短的一篇一篇文字里,却是那么的思绪万千,情感总会情不自禁地满满地溢出来。
我想,我儿子一定会和我一样,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
记得吧,对孩子、对父母、对朋友,只求平常的人儿依旧,寻常的日子依旧,我们都且行且珍惜。
读《目送》有感 篇3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读《目送》有感 篇4
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之前已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拆开了本书的包装,翻开去阅读。
初次见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书店。当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封面所吸引了
龙应台,这个作者的名字我很少听说也很少触及。其次,这本书的配图是一个女人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孩子,给人一种年代的沧桑感。旁边有一行配字这样写道: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初次印象便是老少皆宜的读物。
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目送了。"目送"即是书名,也是开篇的名字。
这一篇也大概描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儿时、少年、青年时几个与作者离别的场景。儿子开始松开母亲的手学会独立,这也是所有孩子普遍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些共鸣吧。每一次与儿子离别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其中也凸显出来儿子成长的变化。从"他不断回头"到"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得音乐",儿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开始减少了。好像越走越远时,作者也开始慢慢懂得了一些。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也开始让我内心有很多触动。父亲曾经倒车的身影变成了坐在轮椅上残疾的身躯。最终,作者赴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也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这时,作者也开始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秘密告诉你,不用追"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多次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但其中似乎有些不同,这需要我去慢慢地解读了。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情等等,每一次的目送好似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读《目送》有感 篇5
这是一本深情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的散文,似是一场经久不散的季候风,席卷了我的心。回忆总是撕扯年华,悲伤亦是染指流年。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习惯于棱角鲜明地抵触着父母的爱,恍然如融雪时的河流,冰块相互碰撞着,发出钝钝的声响。唯有将那棱角磨平了,才能真正懂得,那龙应台所讲的所为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变得成熟。
多少感情,总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前年少轻狂,总是认为世界不公平,甚至一切都不能原谅,个人的感情潮湿了虚无世界里愈加虚无的心灵。等细致地读完了《目送》,我才清晰地认识到:的确,有些事啊,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口,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学会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时,才能发现真心,才能懂得真爱。
突然想起一篇微小说:小时候,母亲总是牵着她的小手,一起散步;长大后为了梦想,她越发忙碌;一天饭后,母亲问道:“今天一起散步吧?”她摇了摇头,母亲轻叹离去。三个月后,母亲病逝;看着黑白照片里的母亲,她哭道:“妈,我们去散步吧。”那些离散的岁月,永远无法重新回到自己身边,那暗淡的韶光,却会久久缠绕心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目送》带给我们的回望。
我们都是买了单程车票的旅人,再也不可能搭上回程的旅车。时间的的确确是最后的法官啊,那些留在底片上的'样子,从黑夜到白日的转变将时间记录在了幻影里。面对岁月的流逝,父母的老去,我们作为子女的,也要像父母目送儿女一样,回馈父母啊。正如龙应台所言,做父母也是存在“有效期限”的,做子女更是如此。
读《目送》有感 篇6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