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有感

短文网

2025-08-0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孔子传》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孔子传》有感 篇1

阳光明媚,水波温柔,于万千光辉之下,我手捧鲍鹏山先生所撰写的《孔子传》,细细品读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与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页上,洗刷过“十五志于学”的高远,“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开明,“五十知天命”的参悟……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对人生是非的理解与通透,而如今我仅以少年的身份领略其中的奥秘,在心间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学,少年方始终”的感悟。

在鲍鹏山先生的叙述中,孔子自小便聪慧过人,更是在颜母的教导下汲汲而学,掌握了礼乐等基本知识,那又为何称十五才志于学呢?原因有其三:

一为“志于学”即心之所向为大学之道。在《大学》中曾指出“大学之道”指的是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中本来已经被蒙昧了的德性,从而让自己成为君子,然后在达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孔子十五志于学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标,从这一年起坚决而又明确地为学而不倦。

其二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曾谈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却常以“学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称自己“十五志于学”也是一种谦虚,是希望自己能够戒骄戒躁,初心前进。

其三则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认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学,因为圣人是天生聪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慢慢累积,但圣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称自己“志于学”是想以此来让后学者自我勉励,奋发前行。

读懂了为何“十五志于学”,我们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岳飞矢志报国的慷慨﹑徐霞客志在远方的无畏……漫长历史中也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尽数其间,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气与信心,更激励着我们向先辈学习,志存高远,德才颖超。

岁月匆匆,转眼间,蹒跚学步的小儿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时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们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奋勇向前,无畏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孔子传》有感 篇2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距今已经2500多年,虽然每个人都会念几句《论语》,但是孔子的形象却模糊不清。

《孔子传》通过讲述孔子一生的经历,将孔子遇到的事、说过的话串了起来,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孔子向我们走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但圣人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反而比常人的情感更加充沛丰满!

孔子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比如他提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拘泥于规则的人,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般是好的,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此,也只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时,孔子也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子游把武城管理的井井有条,孔子会和弟子们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失,被人说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然一笑:“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也会骂人,对白天睡大觉的宰予,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对僭越礼制,八佾舞于庭的季氏,他更是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

01

陈蔡论道

鲁哀公六年,63岁的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

孔子与常年跟随在身边三位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进行了一次关于道的讨论。

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直率的子路率先发难:“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子贡认为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建议孔子降低标准适应社会(夫子盖少贬焉),而孔子不为所动,反而教育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赐,而志不远矣)。

最后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他也认同现状是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但颜回认为道如果不够完善,固然是自己的问题(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道已经很完美,是别人不识货(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听完颜回的话,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02

仁者与智者

孔子一辈子追求的道,主要包括仁与智,通过逐个提问的方式,探讨“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接下来出场的还是熟悉的三位弟子,出场顺序也没变。

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评价:“可谓士矣。”

子贡进来,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答:“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孔子评价:“可谓士君子矣。”

最后,颜渊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评价:“可谓明君子矣。”

03

学习路径

如何达到道的标准,孔子为弟子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的路径——学文与躬行,两者相辅相成。

起初以行为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学的过程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04

一点思考

孔子期望通过规范礼仪来教化民众,是否真的有用?

《孔子传》说效果显著,但我认为要么年代久远,真实情况已不可考,要么是作者有意夸大其词。在诸侯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礼仪既不能帮助底层百姓吃饱饭,也不能帮助诸侯攻城略地。或许这也是孔子传道一生也不得志的原因。

2500年以后的我们,可以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说,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大幅提升,竹简的出现导致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是说孔子提倡的礼仪没有用,只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仪很重要,但需要在吃饱饭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孔子的思想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我们不能否认礼仪(道德)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在市场制度下自由交易,每个人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福祉。但市场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我们依然需要有道德的追求。

或者这样说,在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不要求其他人都讲道德,追求个人利益即可,但具体到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需要讲道德,才能生活地更幸福。这也符合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

孔子大事记(以下均为虚岁)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出生,父叔梁纥、母颜徵(征)在。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子贡操办后事,待之以父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读《孔子传》有感 篇3

岁月不居,时光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你已颠簸了半生的光阴。——题记

地点是荒野

时间是深秋

他们是去陪葬的人。那一个个被捆绑起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极其可怜,或许有些人都不清楚那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呵!这一回,也不知又有多少孤魂野鬼游荡在人间。然而,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这回是一名正直舞勺年华的男孩,他灵活的穿梭在林间,身后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泄露后,孔丘用巧妙的言语保全了男孩。

孔子因才高智广而被重用,与此同时,他也向鲁国君主提议用“仁”去教化人民,反对残杀。当然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孔子因受权贵离间,终于被排挤出朝堂。鲁国已无立足之地,自此他的艰辛和风尘便在岁月中展露的一发不可收拾。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他这漫长的一生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后来孔子随同他的弟子到宋、卫、蔡、齐、楚等国出游。但他的政治主张并能得到热衷于血腥与的各国诸侯重视。这一路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险阻。遭受过质疑与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孩侮辱他,但他始终平静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他依旧主张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残杀为王的统治。他的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抑或是其他一切而动摇,这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在我看来,孔子也是常人。不仅心系他的仁政,他也有细密的`情感,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竹简而丢失性命时,是他是有心的,亦是无奈的;他是悲伤的,亦是自知的。

他是鲁国人,虽已在外跋涉,但毕竟它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给了这个父母之邦,所以他从未忘记过她。在如此短暂又长久的时间里折磨着他内心的指望,仿佛要将他弄的遍体鳞伤。他是安定的,亦是窘困的。他之于父母之邦自始至终都是局里人,不然他怎么内心始终渴望又重回故土?

他半生的前程,命运是跌跌撞撞。好在但并没有辜负了自己一颗赤子之心。他选择了遵循自己的心,无论一意孤行或是前方疾风骤雨,他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读《孔子传》有感 篇4

孔子,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怀着对孔子为何伟大?为何被后人称为圣人的疑问,我打开了《孔子传》.

《孔子传》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在这个人生阶段中有兴有衰,但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志向,可见他高尚的品德。而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他那高尚的品德吧!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出生于一个“士”家族,但随着时间的流去,孔子父母皆逝,那是孔子才十七岁,还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孩子,也就是以至于他在社会中唯一的依靠“士”的身份没有了,孔子还如何实现那远大的志向呢?只有“靠学识”,但孔子的志向为什么要立下呢?“所谓”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因为这三者的关系而立下的,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孔子在二十岁时就成为了“兴艺”专家,得到了国君“鲁昭公”的礼物“鱼”就是揭示了“志向”的重要性。它能带来无尽的动力。

三十而立--经历了十五年难得磨炼孔子“立”起来了,书中也提到了立的两个指标

1、社会的认可

2、自身的境界,在这其中我不由得感到孔子这些年的勤奋,努力这也反映了一个道理:“努力总会有收获,重在于你努力的程度”一个人如果没有上进心那将会是一败涂地最终“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还从孔子创办私学中学到了“复习”的重要,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达到按时温习并坚持下去,也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好学,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那你随时就会学习、温习。而在孔子到齐国后,又反映了一个道理“统治者如果想要长久统治就须用仁政”。但无论一个人多优秀,也不能张扬高调。

四十不惑--四十不惑这一篇中,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不惑”这一词的理解,当我自己第一次看《论语十二篇》时心里就有个疑问,四十不惑指的是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吗?可是看了《孔子传》一书我才知道不是的,毕竟只是是无限的,身边的一切,确切的说是万物内皆含知识,拿叶子来举例,它就有生物学中的知识。所以知识是学不完的,无论你悟性有多高。其实不惑指的就是

1、确立志向,对人生方向不再动摇。

2、有判断力,在大是大非不再迷惑。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要去培养的东西。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上天的旨意,其实这并不是天命,比如我们生在哪,好学或不好学都是天命,孔子在五十的这几年也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去实践了为就是当上了乡长,毕竟孔子早已靠自己的学识名振远扬从孔子把地方治理的有规有矩,从最后当上司寇来看更能体现“仁”的.重要性,也就是“仁政”,孔子的核心思想。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

1、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这对耳顺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进所达到的境界之高,其实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听得意见。这也侧面体现了耳顺与判断力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后文所说怒比忠更重要,这些可以体现出孔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为学习他的境界才会提高,因为境界的提高,孔子才会称为“圣人”高尚的人。可见学的价值。

七十而从心所欲--在十七岁的孔子对“学”已成化镜经常与学生讨论自己已在政治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命运”弄人,从他17岁父母皆逝,又到现在又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弟子也一个个逝去。可见孔子命运的悲惨,但他一直保持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孔子在外十四年中也无时无刻不忘回到祖国连自己逝世后也要求按殷商的礼仪在安葬他,这就是高尚的品德!

读《孔子传》有感 篇5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鲍鹏山说:“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与我们沟通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老父叔梁纥和少母颜徵在祷于尼丘山而得名。他三岁丧父,十七岁前丧母,家境贫寒。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聪明早慧,儿时就耳濡目染,以礼为嬉,勤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在家授徒设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特立新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后世尊之曰“至圣先师”。

而后,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混乱无道的洪荒时代,企图用“仁”政治国。他的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要改造社会政治为“仁”。孔子说,要将人民的信任放在第一位。要求当政者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百姓,用礼仪稳定社会秩序,而非以严苛的刑罚治国。仁政的最终目的是使百姓安居,社会安定,天下归仁。但他失败了,他颠沛流离,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态,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他明知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关键在于做!孔子不愧是最坚定的行动主义者,他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无所遁形。弟子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他自讨苦吃式的崇高。他行使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道义,执行着知识分子文化批判的基本职责,他的颠沛和造次成就了他的伟大。

鲁哀公六年,孔子已六十有三。他描述自己的形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其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平日此一番学养,此一番志好,此一番心胸,此一番追求,即孔子生命精神之所在。他的弟子颜回也一生奉行:“勤而行之,学而不厌,思而不惰”。孔子和一批勤奋好学安贫乐道的年轻人在成长着。无情岁月催人老,孔子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将至,他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日逐走,学而不厌。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春秋》《诗经》《论语》。他立功无门,便通过立言来不朽,而且在立言中还立了德,“三不朽”他完成了两项。他光辉照后人,不可谓不伟大!

纵观孔子一生,可谓传奇。他命运坎坷,晚年凄凉。多次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孔子69岁,儿子孔鲤去世;孔子71岁,得意弟子颜回去世,“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深深恸哭,精神承受沉重打击;孔子72岁,子路死在卫国,被人剁成肉酱,“不得其死”,他的心境更加凄凉。73岁,孔子卒。

鲍鹏山在《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中写到: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读钱穆的`《孔子传》,才知自己认字太少,文言功底太浅,文化水平不高。老之将至的自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遥望“万世师表”的背影,心有惶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真的做到了吗?为“仁”,或为其他什么有价值的追求,那种自讨苦吃式的崇高我有吗?我不敢确定。蜡烛虽灭,但那盏灯始终高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