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8-0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1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家乡,并且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乡,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很美丽,很繁荣。

我的家乡------延边是个美丽富饶的城市,作为家乡的一员,我要尽己所能,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做班主任的,总感觉自己有很多的欠缺,却不知道如何去弥补。今夏认真研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起初我是抱着完成学校的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可当我阅读以后,为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作为一个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如春风拂面,惬意非常。

书中第一章就写到: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寻找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登过三尺讲台的人都知道班主任苦,班主任累,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啊!自己做了班主任之后,体重减轻了,脸蛋变黄了,皱纹变多了,脾气变差了,种种迹象表明:班主任不是那么好当的!李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答案: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很难,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更难。

我们班主任早来晚归,可以说事无巨细,但有时,还出现难以预料的难题。所以,我们常常会埋怨班级工作的烦琐和复杂,感慨工作的忙碌和不值,确实是有多少老师愿意做班主任?书中李教授写到: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他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他把无法预料的麻烦看成教育的魅力,成长的必须,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如果说过去我还对自己的全心投入和得到有过不满的话,那么当我怀着感受教育魅力的心态,开展工作时,我觉得一切的麻烦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了。

记得两年前刚接新初一,面临着班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压力(男生是女生的两倍),我不知在心里抱怨过多少回,因为男生的调皮好动是出了名的,值日也不如女生自觉,总是状况不断,被扣星也是身不由己。给我的管理带来的.麻烦真是从未间断过,我牢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我坚信每个学生,无论多么调皮甚至捣蛋,他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都是可塑之才。于是我通过多种渠道唤醒他们的自信,制定最近目标,不断地刺激学生们有持续地学习动力,所以今天,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班上学生无论好差,没有放弃学习的。我们班从刚入校的不被看好,到现在成绩已名列前茅。我在与他们的斗争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如果说,成绩的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功利和虚荣,那么注重情感投入,宽严有度,抓住教育契机,做足文章,才真正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感。就拿这次校运会来说,由于我班两名男生在校内闲逛,让我们班与精神文明班擦肩而过,我自认为是一个包容心很强的老师,我的教育理念是,无关乎原则,可以视而不见,允许学生犯错,但不逾距。实际上换平时,恐怕这点违规我私底下说服教育就可以了,可是,这是一年一次学校活动,是对外证实班级管理的机会,我两天以来的形影不离和我自感两天以来我们班上的学生良好表现都被一票否决了的委屈和心痛,让我禁不住的在总结会上声音哽咽,当时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群情激奋,大家纷纷指责肇事者,我强烈感到肇事者的无地自容,似乎一场战争就要开始,我调整情绪,从我个人的期望讲到全体的付出到班级的荣辱最后到正确对待犯错同学的态度,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讲话时我感受到学生从未有过地认真和专注。在事后的周记中,王丹阳这样写到:原本我打算放学后找人把他们打一顿,但是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让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和爱,我会永远记住。

许多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失去了荣誉,但我感觉我们班凝聚力更强了。就连我们班最调皮的王磊还在这次周记中写到:虽然我是老师眼中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我绝不会给班级惹事,不会让一颗星因我而扣。自此一个月了,确实我们班

没有扣过一颗心。经过这次,我更加认识到抓住教育契机,把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有一位诗人曾经这么说过:生活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经过多年的磨砺,学生们确实也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真切领悟到惟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学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美丽。让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倾注在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的热土上吧!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我们也许不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我们也许无法纵横天下,轰轰烈烈;我们也许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我们可以立足平凡的岗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延边的光辉的未来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2

前段时间,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觉得心中涌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越读我的心越是无法平静:上班没几年,却年年都是班主任,以前代课出于校长的信任也把班主任这个职务交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我觉得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本书的核心——师爱。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正是他,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含义。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深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宽容”……

关爱学生,需要调动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要求高,难伺候。如果哪个老师还那么古板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早就不买帐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学习李老师的优秀做法,积极开发学生潜力,周一到周五开设“课前五分钟”,内容有古诗背诵、名人名言、成语介绍和才艺展示等;除了平日的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周记;还有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我抽出两节课,一节读课外书,一节汇报心得。

关爱学生,需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李镇西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时,常常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换位思考。以“爱自己孩子”的最高境界,走进学生的心田,不以老师的姿态高高在上,渐渐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我知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去帮助他们;当他们有了烦恼时,能用心灵去倾听。于是我经常和学生谈心,有时给他们写信,还和他们打乒乓球,和小网迷在网上聊天探讨问题……慢慢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爱又是相互作用的,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对老师倾诉烦恼。

关爱学生,需要批评的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手段。作为老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这样,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李老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感情的堆砌,而是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人,我们就不能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予慰藉或激励,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聪明但调皮的朱开放上课说话了,我及时抛给他一个问题让他回答,他马上能心领神会我的批评;内向又贪玩的张振辉没完成作业,我给他写一封小信,看到我的良苦用心他会及时补上作业还给我回信;基础特别差的焦恒志呢,我经常在一切能表扬和鼓励的时候提到他,慢慢也等到他的进步了……

关爱学生,需要公平的对待学生。一个班级总会有优等生,当然也会有后进生。对于优等生我们往往都是宠爱有佳,而对后进生却缺少关注。其实,后进生才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得不到肯定就不能很好的树立自信,时间长了思想上容易偏激、产生自卑的心理、更容易心理扭曲,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后进生更真诚的.爱,帮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以分数论英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获得重视、获得幸福感。后进生的转化才是班级管理的重点,也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去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另外,这本书中最使我感动和反思的是第六辑:《在写作中成长》。李老师教给我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想想自己教学3年,除了有几张荣誉证书外,还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课堂上真正闪烁着灵感火花的精彩片断写下来了吗?和学生间发生的曾经感动着自己、感动学生的事情记下来了吗?其实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都有很多值得记忆,值得研究的东西。他的价值胜过任何荣誉称号,胜过任何的赞誉。他是一种可以使人丰富和充实的东西,是一个做教师的一生的财富。

现在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感到一种久违了的充实。我现在才顿悟可能就只有文字才可以帮助自己记录下和学生曾经走过的日子,曾经的感动,曾经的精彩和心灵的触动。在静静的夜晚,听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一颗激动的心在跳跃,思想的火花在不断闪现,这真是种享受。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要用一颗善良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快乐,用爱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有了李老师的人生引导,我前进路上如同有一盏明灯照耀。

爱美是人的天性,教育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爱为生命化妆,做最好的班主任,我时刻准备着!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3

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这句话是写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序言中的一句话,教育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记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说明有关的教育理念。

在书的一开始写到了20年前毕业的学生组织的同学聚会,在这场聚会中很多同学都回忆起了当年李老师做过的一些事。

包括当年李老师暑假出行给每一位同学都写一封信分享自己的旅途,指导同学办小报,将同学的故事写在书中等等。从这一场聚会的情境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对于学生的热爱,时时刻刻都想着每一位同学。

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首先是自我培养而不是别人培养的。写教育随笔是自我培养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想要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首先要能从自己的实践中反思总结。

书写教育随笔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过程,并且能更好的激起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很容易会出现“厌倦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的距离在不断加大并且不愿意改变已有的经验。

每天生活在一种消极的情绪中,不仅不能改变现实,还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累。如何能够增加自己教育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享受自己的职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遇事冷静、宽容,对待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要胸怀坦荡,豁达宽容。

只有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才能够更好的享受自己的职业。在对待学生时应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以学生的情感去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多想一想学生正在想的。

在接到一个新班的学生时,李老师总会设计很多“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集体的建设中。在一开始与学生见面时,李老师让每位学生给他写一封短信,内容包括:你以前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老师向他学习什么;你希望班级是什么样的集体、有什么好的建议;你可以在哪些方面为集体出力?

这一封短信不仅能够给老师提供学习的素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书中李老师提到,组织第一次活动时要淡化“教育痕迹”,动员全员参加,利于展示学生个性并且最好能够让学生自己设计。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展示自己,增加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教育中的惩罚最好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惩罚,这样带有自我约束色彩的惩罚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李老师对于班级的管理是将“人治”变为“法治”。让学生们自己制定班规,并且与学生们一同遵守班规,实现让学生们自治。

在学生自治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们团结了起来,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民主思想。这样一种同学们自己制定起来的班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学生们基本都能自觉遵守规定,在老师出差时也能够保持住,让同学们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书中的第三部分写到如何能够赢得学生的心灵。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要重视来向老师倾诉的学生,要能够真诚的去帮助学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当有学生来找老师倾诉时,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诉说。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困惑、悲伤表达出来,老师要用诚恳的态度聆听,通过一些眼神和动作的示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

师生同时也是平等的朋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问题,遇到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多给学生提建议,积极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少一些对学生的训斥。并且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的灵魂都是自由独立的,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要将学生完全塑造成一个样子,而是在保持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不仅仅是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才进行,而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多一些与学生的交谈。

在对于“优生”的培养中,李老师写到对于“优生”的定义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志向,帮助他们保持自己的童心,激励他们超越自己并且要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

在写到转化“后进学生”时,李老师写到面对这些学生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改变,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火气,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注重对这些学生的感情倾斜,先帮助他在同学中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融入自己的集体,对自己能够进步有信心。

在书中这一部分内容李老师具体举了两个学生的例子。从这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犯了错误以后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有所改变。这需要老师耐心去关注学生,并且通过集体的教育来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果少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影响学生家长?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来让家长有一些启发,能够让他们在平常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些借鉴的好方法。其次,要时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多交流多关注。

最后可以通过孩子以及其他学生家长来转化家长。让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从生活中的各个小事关心着孩子,时刻关注孩子发生的事,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做法。同时可以将一些家长的优秀做法分享出来,让其他家长能够借鉴,从而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4

去年,我作为班主任代表,去郑州学习全国优秀班主任论坛。到那以后,我看见卖很多关于班主任的书籍,最醒目的就是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本书,我大概看了一下,就爱不释手的买了回来,结果我就在晚上熬夜用心的看。看着看着我就把结合我的事例记下来。有人感觉这位主任的工作是既烦琐又累人,但也有人将做这份工作当成了“嗜好”,即使是做校长还要担任三个班的副班主任,他就是——李镇西。捧着他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跟着他去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的我,也许还不能做最好的自己,但我愿寻着李镇西老师的脚步,做更好的自己,做一名更好的班主任。

一、捧着一颗爱心做这班主任。

读着李老师的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都被他那博大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在《爱心:对孩子的依恋之情》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学生,其实有一个很简洁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依恋学生?或者说我是不是常常在周末或节假日情不自禁地思念学生?千万别小看这种思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当对学生的爱已成为一种依恋之情,这又将是一种多么深的情感呢?“依恋”——那是对自己的亲人才会有的感觉呀!哦,明白了!班级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好比是自己的孩子,谁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谁能不依恋他们呢?!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心境去看待班上的孩子时,那么他们犯下的错误都已不值得去计较,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能让我们感到骄傲,所谓的优生差生也都能一视同仁,再多的辛苦与付出都变得甘之如饴。

二、扛上一份责任心做这班主任。

一直觉得教育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我们做多做少,做到怎么样个程度,的确没有一个规定的硬性指标,全凭自己的良心。当看到李老师写的《责任心:为共和国培养公民》一文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对“责任心”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这责任心就是要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让班里的每个孩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更要让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去考虑。

三、提炼一颗慧心做这班主任。

任何一样工作要做得好,光靠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要学会巧干。而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用我们教师的智慧来做好它。那这智慧又从何而来呢?首先,学习有经验者的班级管理方法是一条快而有效的途径。李老师在书中也教给了我们许多。例如:《走进心灵的艺术》,短短几节,却让人深受启发:走进孩子的心灵,仅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偶发事件也可以挖掘出一些教育因素,使之“化险为夷”等。其次,如何具备这份智慧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勤于阅读与写作。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反思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内在更充实,处事时也便多了一份机智。

四、怀着一丝耐心做这班主任。

班主任的一些常规工作已是非常忙碌,再加上要抓好班级中的成绩(要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往往就让人变得不再心平气和,于是这个时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一丝耐心和等待。看到李老师对班上学生的真诚与耐心,让我折服了。在《凌飞:从颓唐走向优秀》这个例子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对凌飞的不放弃,帮这个刚进高一时还谈不上多么优秀,相反还有些消极颓废的学生最终走向了优秀。这中间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还让人感到失望过,但李老师一直都没有放弃,而是怀着耐心与执着跟他谈心、给他机会、为他写日记、和他书信交流……直到他走向优秀。其实班上的后进生也一样,要转化他们可能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星期就能成功的,有的甚至要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我们只有本着耐心与执着,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五、保留一颗童心做这班主任。

李老师在书中说到:“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语)……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具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只有站在和孩子的同一个高度上,同一个角度上,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教育好他们。古人又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童心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让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和孩子们和谐共处吧!

总之,只要我们以爱心为前提,以责任心为动力,以慧心为手段,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充分和谐地运用童心和耐心,相信我们的班主任之路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幸福!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5

自从放假开始。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故事感人至深。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二是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三是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二是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三是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 受到书中的”“平等之心”和“责任之心”认识不够,特别是“拜小孩为老师”和“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和深沉的睿智。这“四心”给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和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和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