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短文网

2025-08-0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三国,是一个铁马金戈、轰轰烈烈的时代。

我想,只要一提《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大家一定众说纷纭。有的会说:“关羽是一个仗义执言、豪爽、武艺高强、勇敢的人。”也有人说:“我喜欢张飞,他义气过人,胆量无人能比,而且有时还会用一点小计谋。”我想大部分人一定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但我却不喜欢他们,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曹操。大家一定大为惊讶,肯定会说,你怎么崇拜这样的奸雄呢?

以往,我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爸爸告诉我,《三国演义》的作者站在蜀国一边,对诸葛亮和刘关张特别喜欢,所以,与他们为敌的曹操就倒了大霉啦。其实我们的安徽老乡曹操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甚至还是文学家。

接受爸爸的指点,我又一次重读了《三国演义》。这次,我不再像以往那样戴有色镜看曹操,越读越发现曹操令人起敬。

曹操!我为你的军事才能所折服,对你的人格魅力无比钦佩。更为你的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所赞叹!是你为统一乱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你让多年的东征西战停止,让长江以北大片土地上的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还是你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你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深得民心。在当时的乱世能给一方百姓统一安定的人,无论如何都应该受到尊敬。

曹操你求贤若渴,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你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经过不懈努力,你搜罗了大量人才。一时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对于有才干的人,你不计前嫌。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你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于你。你问他:“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请罪。你不仅不治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你值得我们敬仰,还因为你有着广阔的胸怀。赤壁之战惨败后,你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由我所据。”甚至为此三次大笑,足见你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我欣赏你的文学素养,更喜欢你的诗赋文章,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据我查阅有关资料,你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甚至连你的两个儿子都深受你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人物。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可以说,曹操德才兼备,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尽管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都无损于你的高大,你的雄才大略,你的才华横溢,你的名传千古。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自己也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也的确如此。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它不能被当作历史去读。我感谢它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尽管老先生不喜欢曹操,但还是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大智大勇,曹操的坚韧不拔,曹操的气吞山河。我们中华民族一度沉沦多年,如今正处于全面复兴的新时期。让我们从老祖宗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身上汲取智慧,汲取道德素养,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刘备打江山靠的是兄弟,那么对这么一个好哭的人来说,无论是江山还是兄弟都是使其流泪的诱因,更何况两者还是紧密相连的,在为兄弟而哭主要突显的是作为“仁义之士”的刘备其真性情的一面。

《三国演义》写人物最重“义”的品质,许多与正面人物相关的事件也与“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开篇描写刘、关、张结盟叫做桃园三结“义”;三人失散,关、张二人相聚共寻刘备,被叫做古城聚“义”;再如彰显关羽刚直不阿的性格,也是使关羽备受读者争议的事件,叫做“义”释曹操,当关羽遭遇黄汉升,惺惺相惜到最终招降,源自的是关羽“义”释黄汉升;张飞“义”释严颜,并最后招降;更有马腾举兵讨伐曹操的举“义”;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由始至终用“义”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而“刘备形象的生命是以桃园三结义相始终的`,离开了这个义,形象将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在刘备的生命中“义”是第一位的,他是一个把“兄弟义气”看得高于一切的有情有义的皇帝,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皆知,刘玄德重情重义。小说中刘、关、张三人结义时,刘备虽有汉室的高贵血统,过的却是“织履贩席”的生活;张飞的日子稍滋润些,不过也是卖酒屠猪辛苦所得;关羽最为凄惨,是个听人差遣的车夫,惹上了人命正欲投军。按三人当时的社会地位,都是属于艰苦为生的社会底层劳苦大众,他们的结义,纯属于是友谊的体现,感情的升华,相互间没有地位等级的差异,没有利益财富的驱使,更不是报着互相利用的目的,一时利害一致的冲动结合。毛评本写道: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桃园结义之后,三兄弟便形影不离“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恩同兄弟”。最是难能可贵的是,三人贫贱时结下的情谊,一路走来有增无减,全始全终。作为大哥的刘备,兄弟之情更是在其占心中占据第一重要位置,能为了兄弟义气而舍江山,古往今来,刘备堪称第一人。

书中描写的“桃园结义”被后人传为佳话,并作为经典历史典故至今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三人虽不是一奶同胞但情胜兄弟,更是志同道合的创业盟友,关系自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君臣。张飞因酒醉使徐州失陷,而刘备的两位夫人也一并落入吕布之手,他羞愧难当亦欲拔剑自刎以谢罪。毛评本写道: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刘备这一哭一言煞是感人,使得两位弟弟也随之“感泣”。在如今的标准看来未免有些言语过激,但从封建文化的角度来看,此言此举恰是其大丈夫的优秀品格的彰显。

刘备登帝位后,与关、张仍然“名虽君臣,情同兄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书中聊聊几笔就把英雄的非凡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现在我读完了《三国演义》,是公园前二百多年的故事,三个国分别是魏、吴、蜀。魏国是220年到265年;吴国是222年到280年;蜀国是221年到263年。

里面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斩了黄巾。随后又出现了曹操、孙权,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蜀国被魏国灭掉,而魏国、吴国被晋国灭,晋国平定了天下。 里面最主要讲的就是蜀国。他们几乎打的全是胜仗,还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杀死的'别国将领最多,但是他们也没活多长时间,关羽是中了敌人的圈套;张飞是被两个小将杀的;赵云是老死的;马超是病死的;黄忠是中箭而死。不过诸葛亮很聪明,把许多人都归到他们国了。 魏国的王是曹操,他很奸诈,但因为不肯治病而死。曹丕接了王位,但不久病故。 吴国的王是孙权,他活了很长时间,而且吴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看来吴国还是真的很不错的。 还有一些人有一些品质:比如关羽很忠勇,张飞很正直,曹操很奸诈,典韦很粗暴等。 从里面我还学到了两个知识:光有勇不行,还要有谋和要团结协作。 里面的内容真精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提起这首《临江仙》,最先想起的,都是《三国演义》吧。那本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夹杂着尔虞我诈的战争阴谋,那无数个鲜活的人物,就如同这首词一般,演绎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在我心里,无愧于四大名著之首。首先便是那些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就如林俊杰在歌里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雄才大略如曹操,礼贤下士如刘备,江东霸主如孙权,神机妙算如诸葛亮……每一个,都令人神思,令人向往。

第一个自然是诸葛亮,试问哪个孩子不喜欢诸葛孔明?他的,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以至于我们常常将他神化了——看吧,就这一段话,我便用了三四个神。可是这样一个神,他也会犯错,也会生老病死,这是多么难以置信的事!读到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的时候,我立刻就把书扔了,消沉了好几天,再读,也意兴阑珊。那种感觉,一个词来描述的话,大概是幻灭吧,偶像破灭的.失落。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该允许别人犯错,应该推己及人,毕竟,谁都不是神。

我想,作者所描写的,也有一个个现实的无奈与悲剧吧,如诸葛亮,如诸葛亮所代表的蜀国。哪怕是作者笔下的“主角”,也免不了鞠躬尽瘁的臣子病死他乡,最后一任帝王乐不思蜀,国土换一个新主,我们有太多的喜剧作品,可生活却是送上桌的食物,装在一个个餐具与杯具之中。可是,就像开篇说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自哀自叹也不过一世,是非成败转头空,倒不如满怀希望去迎接伤感。

有人说,三国中魏国最强,兵力最多,国土最大,曹操与司马懿更是双强联手。可我却觉得,魏国也只能强大一瞬,曹操与司马懿虽然都很厉害,可他们二人野心极大且生性多疑,各个怀疑这怀疑那,君臣之间不信任,国家又怎么会繁荣?在信任这点上,蜀国倒是一个榜样,君王刘备用人果敢,为了贤臣可以三顾茅庐;文有诸葛孔明,足智多谋自不必多说,武呢,关羽张飞赵子龙为蜀国打下多少国土,保护了刘备多少次?而君臣之间,他们互称兄弟,关羽死后,张飞气红了眼,刘备眼泪止不住,仁义之至。信任,是任何珍宝都抵不上的,如此美丽,如此重要。

可虽然刘备在信任这点上令人佩服,其人,我却不怎么喜欢,在我眼里,他甚至不敌曹操十分之一。曹操身为贵族,论文学论政治论军事自然比刘备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就如《短歌行》,刘备可能写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再说形象,一哭一笑。说实话,我最不能忍的还是刘备的哭,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为何要哭呢?为何不能向曹操一样笑呢?笑对人生,自信而豪气,难道不是更好的方式吗?但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正因为刘备的哭,才造就了刘备的明与仁,宽厚与民心。

逝者如斯夫,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也渐渐暗淡,只留下白纸黑字,凭我们各自抒发情怀,凭我们追忆那卧龙诸葛、奸雄曹操、那厚重的,我们的,精神宝典。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一定会觉得非常难过,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打开诚信的大门,要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