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史记》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史记》有感 篇1
汉文帝刘恒,是在吕后乱政、被诛之后,汉室诸大臣、刘氏宗室力扶其即位为帝的。之前,各股政治势力联手导演了一场大乱,宫廷经历了血腥的倾轧残杀。乱局之后,人心思定,于是,为着汉室宗庙,也为着各自团体利益的考虑,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主要的政治势力力主刘恒当政。这个时侯是否即帝位,刘恒心里没底,也是有所顾忌的。他的近臣各言其是,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刘恒听从了中尉宋昌的建议,又征询了其母薄太后的意见,还是犹豫不决,最后,他把命运交由卜挂来做决定。"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这是刘恒求来的上上签。天王,王上之王,即帝王也。在即帝位之前,刘恒被汉高祖封为代王,都晋阳。
刘恒登基之后,施政上以德服人。在史记中,他的不少施政方针、言论被后人推崇,比如在对刑法的理解、使用上,都敢于大胆的创新、除旧。他在论法的时候,就有独到的见解:"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于是,他就把同产连坐这条法律条款给废了。不仅如此,他在对法的理解上,较上古帝王都有过人之处,比如他的"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之论。
读《史记》有感 篇2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长篇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节家”七十“列传”。书中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史记》也是一本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巨著,书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刘邦、项羽、汉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将相和。将相和中的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哪知道这个消息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就派使者对赵王说:“我们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听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推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赵王答应了,蔺相如见了秦王,秦王拿着宝玉左看右看就是没有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对秦王说:“和氏璧虽好,但有一处污点我来指给你看一看。”秦王把宝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大声骂道:“秦王不讲信用说要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可现在并没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给他。蔺相如又说:“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才能把宝玉给他。”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宝玉偷偷带回了赵国。蔺相如回国后又在渑池大骂秦王为战国立了大功,赵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颇很不服气,经常侮骂他,蔺相如没有怪他。廉颇向他负荆请罪。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史记》中的故事还有许多,都很精彩。
读《史记》有感 篇3
我们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让我在这里为你祝福!她很谦逊对人也很和善,记忆中她的勤劳,拖着年迈的身体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我的书学费,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劳作供我念书上学付之不寻常的艰辛,可惜我资质愚钝有负她的期望。后来父亲被妻子劝到楼下散心时,母亲开始断断续续地哭诉,我从中探寻到了缘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读《史记》有感 篇4
《史记》之博大精深,读之方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可能也是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吧。我想我做为小学生读《史记》,主要还是借鉴古人的智慧,时时梳理和反思今天我们的行为方式,以便对自己有更准确的把握,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翻开《史记》,我们如同穿越从黄帝时代至西汉初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浓墨重彩,或一笔带过,虽匆匆过客,但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华彩瞬间。《史记》中记载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给我记忆深刻的一篇。它说的是燕国太子丹因痛恨秦王而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明知胜算不大,但就算失败,牺牲生命,也要为国不受外侵去冒死一拼。这是历史,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人舍己为人,舍家为国,逆风前行的英雄吗?我们这个民族是有英雄传统的民族,当今的中国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疫情,白衣战士你们逆行;灾情,解放军叔叔你们逆行……有这些英雄,我们才有今天的岁月静好。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可鉴今。读《史记》是这样,学当代的英雄们也是这样,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是今天的日记,更是明天的《史记》!
读《史记》有感 篇5
《史记》50多万文字,记3000余年事。能在史记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么样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万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稳占本纪之列。就帝王而言,据其功绩不同,所占有的文字也很大差异。太史公惜墨如金,不会把每个帝王的事迹都记录下来。功业煊赫,影响深远,占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数,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号,如某生某,某传某而已。
且不论帝王,只看历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传里,能入世家大则都是在历史中煊赫一时的王侯,其他则都在列传里,列传总共也就70篇,而且最后一篇还是太史公自序,并且还有6篇是为匈奴、东越、南越、朝鲜、大宛、西南夷,诸蛮夷国所作的专。其余的每一篇人物数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余人。3000年中,不知出现过多少亿人,王侯将相的数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内,数十亿人中,除了王侯将相,值得太史公为之立传的寥寥无几。
本纪、世家且不管,列传的那几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将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孙子、吴起、苏秦、张仪、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颇、乐毅、韩信、彭越等;有忠臣谋士,如管仲、晏婴、范雎、屈原等;有的以节义名世,如伯夷、叔齐、延陵季子、鲁仲连等;也有权臣外戚。真正属于小人物类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称道的地方。如百家诸子,如老子、韩非、孟轲、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以其文学;还有刺客、游侠、医、卜等,以其义气、技艺。反正入得了《太史公书》的人物,都有其非常过人之处,而那样的人真可谓是万中无一。
想到此处,我不觉失落起来。以我现在的作为,是断入不得史书之列。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举动,非常的事迹。突然感觉我的人生好苍白,没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没有引领时代的思想,没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没有自己。日日只为追逐生存的资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与蝼蚁无异。似此一生,与《史记》里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败了。我所仅有的优势就是我还活着,利用这优势,还可以创造无限可能。不应当气馁,所缺的就是勇气而已。找回勇气,活出自己,然后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