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短文网

2025-08-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篇1

一次书荒,寻遍小说页面,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书来排遣时间,将要放弃时,看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书名过于熟悉,所以点开看了简介,瞬间被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叹服!

一个栖居姑苏的淡雅女子,擎着油纸伞行走于烟雨江南的青石板上,青砖黛瓦白墙间,看透世间繁华后的落寞,粲然后的薄凉。落梅山庄,一扇雕花轩窗;一只秃笔;一杯清茶,一个怎样的女子竟可以写出如此唯美情真的言语却不差分毫的表达出这些个凡人心中所想。她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她亦说:“此生愿做布达拉宫石阶上的朝圣之人,三跪九拜,惟愿山河安稳、岁月静好”,白落梅,一个朦胧如诗的女子,用清雅的“白氏文字”带我走过林徽因的传奇人生……

喜欢林徽因多过于张爱玲或是张小娴,也许是因为林作为一个著名的建筑学家,但是并没有受到思想束缚,而是在时代的熏陶下,也许更准确的说是在徐志摩的影响之下,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诗总是更让人觉得真实一些。她是当世才女,亦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林的一生,得到了三个优秀男子的爱,她也爱过这三个男子,但是她爱得清醒,爱得平静。才子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文学泰斗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当爱情接踵而至,她会做短暂的停留,却又以为反顾的转身。正如她说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在最朦胧的年纪,在细雨微微的伦敦,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子--徐志摩。那个年纪的女子对爱情都是怀着浪漫的憧憬,康桥之下,撑一支竹篙,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毫无悬念的,林徽因陷入与徐志摩的热恋之中,可现实总不是尽如人意,偶然之下,徽因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伤心过后,毅然与其父返回国内,立在甲板上,看着匆忙赶来的徐志摩,也只是轻挥衣袖,是再见,也是再见!

观念总是随着时间有所改变,正如一开始对徐志摩,总觉得有句话形容他合适不过“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不管他是因为为了出国深造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与张幼仪完婚,还是说他在有家室的情况下在伦敦肆无忌惮的与林徽因康桥热恋,都不敢苟同他的思想,也许有人说他是个有思想的人,可是我觉得他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无论与张幼仪再没有感情可言,但她终究是你的妻,张幼仪之后到伦敦与徐志摩生活在一起,徐志摩却因林徽因要与之离婚,而且还是在其有身孕的时候提出这一要求,林徽因回国,徐志摩也追回国内,把一个足不出户的张幼仪留在无依无靠的伦敦……当看到《人间四月天》刘若英饰演的张幼仪的用拳头握紧钢笔写信给她二哥的时候,心酸无言,那一瞬间,鄙视徐志摩所谓的'爱情自由,思想自由。张幼仪,挺敬佩的这个女子,这个痴傻女子!一生只爱徐志摩一人,即使与徐离婚之后也没有丝毫怨恨,习惯了在身后默默守候着,与世无争,心无波澜的女子对待任何人都是淡淡的,他不怪徐志摩的转身离开,不怨徐将她留在孤独无助的伦敦街头,不恨徐志摩在林徽因之后,与陆小曼那一段飞蛾扑火近乎疯狂的爱情……但是却对林徽因有过埋怨,为她的冷静、决绝,为她的逃避……也许,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如果不是封建思想下的父母之命,哪怕是在街角的一次邂逅,徐志摩也许会对这个温文尔雅的女子一见倾心,而这,也只是也许……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是家族愿意看到的,也许是她为了逃避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过于冷静的女子,不允许自己的爱情有丝毫的瑕疵,她也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宁可转身,也不要扑火,林徽因要的始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而不是每日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烟火生活,所以他选择了梁思成,她曾说过梁思成给她的感觉就像是阳光下的尘埃,可以清晰的感触到,而徐志摩的爱情,就像是细雨下的伦敦,永远是那么浪漫、唯美却不真实。

金岳霖,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却为林徽因终身不娶!至今还是不明白是什么信念给他这么坚定的决定,林徽因与他没有暧昧,没有一个字的承诺,也许只能说金岳霖,你真是千年不遇的情种啊!遇到林徽因,是你的幸运,也是你的不幸!林徽因逝世后,她一定也不会想到那个曾与她携手走过千山的梁思成在垂暮之年迎娶了他的学生。金岳霖有一天将老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有讲任何理由,一众人云里雾里,酒至半酣处,金岳霖起身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朋友皆沉默不语。金岳霖的一生爱得坦荡,爱得隐忍,爱得彻底,爱得心疼。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篇2

只要想起林徽因,脑海中想起的就是梁思成和徐志摩。林徽因,总是给人以清洁、美好的感觉…林徽因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书中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

在简介中是如此描述她的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就是这个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众男子“渴望仰慕爱”,让众女子“羡慕嫉妒恨”。21世纪隐世才女白落梅走近20世纪最传奇的女子,展现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传奇。从小出生在官宦世家的她,但却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她的才情让人折服。她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她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她喜爱的建筑事业,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徐志摩在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偶然》写到:“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剑桥之上,两个生来就带着诗意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擦出火花,这或许早就注定了。但是他却也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摆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阴影的时候,她断然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丌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戒恨,戒怒,戒快乐戒遗憾,戒难过,戒痛苦,我也丌悔的,我也丌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丌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不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

林徽因是有魅力的,她用她的才情,她的温柔,她的理智与坚强,让我们为之倾倒。她走了,在199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篇3

繁华流年宛若沧海之上,永远也钓不回逝水的昨天。你想打捞,却只是一大段,永远也打捞不回的光阴,垂钓不回的年华。此时,当你面对这空空的渔网,是否也有过那么一丝苦弥漫心头?

那么,唯有书方能慰藉你那空虚的心灵。

拿起一本书,坐于树下,翻开书页,任叶片的剪影散落,任树叶沙沙的声音拂过耳畔。清风拂面,送来潮湿的花香,与那漫天纷飞的墨香缱倦。

遨游书海宛如垂钓光阴,彼时的我们却已硕果累累,再不是虚度年华。书,好似人间四月天。

正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徽因,纵然像诗意一样,她的人生却是辉煌的。读她,宛如与她在那康河的柔波下徘徊,月色将我们的侧影洒上朦胧的色彩。当林徽因不辞而别时,你又是否为她唏嘘不已?其实,每个人只能感慨,并不能认为她的决定正确与否,又或许本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此时的她已明白,诗意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百年过后,真正让人们记住的,只是事业。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让人魂牵梦萦;一种执着,更可以维系一生。

是的,在林徽因的生命中,浪漫并不是她的全部,唯有事业才是她的人间四月天,而她,也永远像盛开在清波中的白莲,读她,从没有疼痛,有的只是淡淡清新的味道。

病中的她依旧不改当初,她的诗从来不现消极悲观的愁肠,无论在凋零的秋季,还是在荒芜的寒冬,我们都可以闻到那抹清新的绿意。或许于她而言,痛只是一个人的痛,乐却是每个人的乐。

是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合上书,仿佛风中穿来的还夹杂着那淡淡白莲的清香,隐隐约约望见了那莲在风中娇艳盛开,风姿卓越,绝代风华。

她不比张爱玲的凌厉,陆小曼的决绝,却拥有着她独自的娉婷。或许她也像一杯烈酒,只是这酒的热度只钟情于建筑事业,以致于令她付出了绝代的容颜。可她不后悔,若让她再选择一次她的'人生,也许她还会选择颠簸一生。因为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她注定不是寻常柔弱的女子。

林徽因是一本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而书也像林徽因,清新却耐人寻味,那深刻的哲理蕴藏她们之间,细细揣摩,方了其真味。

的确,只有读书才会闻风柔软,看雨生情;只有读书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只有读书才会希望风将自己带到遥远的彼岸,与她同悲同喜,与她相知相惜。

流年轻浅,岁月被轻放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人的一生是由许多碎光流年拼凑在一起,片段的组合才有了漫长,而那串连的丝线,便是那书,浩瀚无垠的书。

于是,我将携那书,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篇4

原来,才女身上所流落的气息韵致,就像那藏有百年故事的老房子里留下的檀木香衣柜,总是高大沉厚的样式,何时打开来,都弥漫着淡淡香味,李清照是,林徽因亦是。

自古才子佳人多多情,徐志摩也好,梁思成也罢;抑或林徽因、陆小曼,哪个不才情横溢,哪个不多情?徐志摩为了林徽因,丢下了结发妻子张幼仪;陆小曼为了徐志摩,离开了丈夫王庚;林徽因虽与梁思成喜结良缘,但心里还装着徐志摩以及金岳霖。因为他们的多情,才有了“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也才有了“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他们的`多情,于我这个情感不丰富的平凡人,显得很遥远,如隔云端。也为此而庆幸,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先生汪。

她们的情感是我不认同的,就如我永远也成不了诗人、文人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我缺少这样的情感的原因),但我被她们的才情深深的折服,她们让我敬佩。就如林徽因,20岁担任印度诗人哲泰戈尔的翻译;25岁设计出了东北大学的校徽图案;35岁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45岁与清华大学设计团队设计国徽,并于46岁时通过由他们设计团队设计的国徽图案……诗歌、散文、小说等也伴着她一生。这样的才情,世间能有几个女子有之。

我更感慨于梁思成的大度,当林徽因对从外地考察回来的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罢一夜不眠,次日他告知自己的爱妻:“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这是洒脱?是大度?是太过爱林徽因?还是不够爱林徽因?抑或……

爱情,婚姻于我,不允许它有瑕疵、有杂质。也庆幸和自豪,我有着这样的爱情和婚姻。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篇5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狗馑起重愁?”

继徐志摩那惆怅且激昂的《再别康桥》,我又品了一番白落梅撰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初读,竟不是普通的凡间爱情,而是给人以一曲岁月静好的咏叹调……

林徽因,一个聪慧而高洁的女子,她仅凭一支素笔,写尽了山水风情,百态人生。她,超凡脱俗,不愧于“一代风华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也正因为她那美的不可方物的心灵,内涵,才让徐志摩怀想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她走过人家四月天,尝过几多人情世味,宛若一嗅清雅的茉莉花香……

林徽因与徐志摩那段刻骨铭心的“孽恋”,让我思绪万千。她与徐志摩情深意切,却还是没能长久。她知道不能只顾自己而伤害质朴的张幼仪,为了爱,她学会放手,学会体会每一个人的心。我觉得,这也是她能真正吸引这么多才子的原因。她不是只有外表,还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我佩服她,因为她不是一个只痴迷于爱情的'人,更不是无趣的女子,她能在花季从容不迫的绽放。在每个转弯口,她都懂得斟酌几分,选择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在与梁思成结婚后,她赴美升华她的建筑学,丰富她的才识。这,才是真正悟彻人生的女子。我也思考过,她为什么没有选择安安静静地停下求学的脚步,做一个跟随丈夫的妇人呢?因为,她要自由,她与众不同,只要生命不息,她就会有无止尽的追求。

浮生未歇,愿在康桥彼端又与你重逢。林徽因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病逝,或许,在静待花开时,她安详地离开,又或许,她离开时,独一弯残月伴她安眠。岁月,似乎给她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人生却是璀璨的。没能和徐志摩共度余生,似乎是她最大的不舍和遗憾吧。

今生与他相识、相知,如有来世,定会加以珍惜!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如此,虽不是那么华美、绚烂,但也要懂得在光阴里,雕刻人生中属于自己的最刻骨的印记。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她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也终是为她,终身不娶。

春风十里,那个行走于人家四月天的曼妙女子,惊鸿一瞥,留下微尘也好,散作红尘也罢,今生再不复与见。只不忘留下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