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自古以来就是高深的著作,从一开始就不甘淹没在广大的书海。它的锋芒在几千年历史的打磨下渐渐平和,却又闪烁着更加博深的力量。虽然它的完结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但却依旧在今日依旧换发伟大学识的异彩。让人明白知识是没有结界的。
关于《论语》,于丹把它分为了孝敬、智慧、学习、诚信、治世、宽恕、和仁爱七大部。这七大部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觉得最根本的应该是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一个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很少见。一个人不喜欢触犯自己的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专心于最根本的工作,这根本建立了,“道”就有了。孝敬父母,敬爱师长,就是“仁”的根本。我们可以在这个世上有许多辉煌,但孝才是最根本的,有了这根本的道德,才可以长成繁茂的大树,才能遮天蔽日。
自古圣贤就有许多教诲,这些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回归到最初,让我们看到我们在世上创造辉煌的起点,那便是父母对儿女的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伟大的。若我们做不到孝,便等于失去了根本,那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孝?
我想,孝,就是顺着父母的心意去做事,不让父母对你过于操劳和担心;孝,就是认真地揣测父母的用心,不去捅破与父母间的薄膜;孝,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把自己想的强加于他们;孝,就是可以知道父母的年龄生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人生有限,岁月蹉跎,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一种体验和历练。父母的一生经历沉淀了太多。但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对儿女的操劳中度过。渐渐之中,时光若水,从指缝中渐渐滑落,每个父母都清晰地记得儿女的生辰,但又有几个儿女可以毫不迟疑的说出父母的生辰年月?虽然父母好像不爱过生日,但他们也不过是经历了太多后,忘了,淡了,沉淀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过生日,他们也许只想为你省钱。他们觉得儿女好便是好,只要我们陪在他们身边,就是欢喜的。所以,对于我们儿女而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知道了,便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还在,我们还有孝敬的机会。“惧”的是,父母又年长了一岁,我们与其相伴的岁月越来越少了。虽然我还小,但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种事,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世界上最大的悲怆,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若真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也许我们会觉得是天意弄人,但那些本以为是天意弄人的,却只是因为自己太懦弱。总之,只要父母在,就是我们儿女最大的福分。
这就是孔子教给我的,我不得不说,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变故,但孔子的智慧依然是“先进”的,它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人深省。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那么,本立好了,有了根,便是“春风吹又生”。其他的,都会有。
论语读后感 篇2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能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许多人亲近他。
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论语读后感 篇4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于丹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孀,家财万贯,她想聘用一位司机,所以就在全国招聘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从上万名应聘者中选出了3个人站在他的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个题“如果车子前方是一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米的.地方停住;第二个司机说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0公分的地方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远远看见悬崖就停住,后来老太太录取了第三个司机,因为这个世界,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第三个人之所以能被录取不是靠他的逞能,而是靠他的沉稳与镇定。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意气用事的朋友圈中,想一想我们会有怎样的结果?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童年的稚气随着年龄长大而逐渐远去,转而成为勇敢坚毅的少年。随风飘逝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稚嫩,更有那一份纯真。童年,没有灰色的阴霾,只是五彩的希望和憧憬。当长大工作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心,从此,那追逐梦想的心灵不再,希望不再,期待也永远的离开。纯洁如雪、干净的没有一点杂质的心不在闪烁,世界变得暗淡无光,真诚也早已消失不见。阳光依旧,却已不再温暖。眼看着多姿、纯洁的童年,渐渐飘向天际,却也无法挽回?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一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别人的否认不是唯一!你没有做过,你怎么知道不可以?——毕腾达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高点,简洁来说是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学习论语要从这五个方面去着手。知“仁”而行“义”,这是夫子最基础的行事方式。——薛世点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学”简单的来说是认知,“习”简单的来说是练习,要做真正的道德人,并不是徒具其形就可以,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人的眼界随之广阔,心境坦然。君子能真去学习,开阔心胸,也就是坦然自然了。——徐钰莹
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是一件,很需要认真的事,并不是学习和感知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多次的重复,锤炼,从而获得新知。人亦是如此,初识一人,不能因为他的巧言令色,轻信于他。——夏双
孔夫子,善于三省吾身,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不免会带上他人所给的枷锁,面对空虚,和一些庸人自扰的自己。多一些空间,多一些余地,泰然处之,与其是外力种种,不若由内至外的自省!——黄行
孔子曾说不耻下问,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让自己不会孤独。——支世彪
道德高尚的人永远不会孤独。‘仁’大致是相互关爱,友善相处,中庸之道,重在兼容,有了容量就有了广阔的心胸,就有容纳他人的余地,自然也就不会孤独了。——李萌萌
中庸之道,处事谐和,是安身立命精神所依的归宿之所。文而有修养,知史而明知,从然而上就是君子了。——谷金星
乌鸦尚有反哺之心,小羊也有跪乳之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维护中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行为。孔夫子所讲的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侯美娇
《论语》不是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没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始终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陈文
追寻高处的人,他们遵循规矩,自然而然的,形神具备,随心所欲,而是从然,孔夫子也是如此。——李本征
道理本身就是人遵循的规则、规律,它们来自然,来自生活,道德到高处,就是习性,习气,自然而来,圣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推崇。——李莹
《论语》从人的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应遵从的道理,让我们在修身之下,先齐家,再治国,最后做到平天下。虽然改变一个国家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论语读后感 篇6
还记得有一阵子,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连续地讲了《论语》这部书。据说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不在少数的人自打这时都开始重新的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等到我真正的读于丹的这部书,已经是一年之后的寒假了。看过这部书之后,我感觉孔子很牛。而且牛的很有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要表达孔子的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广大人民群众,亲近那些有仁德,品格高尚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化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小小的一句话,短短的几十个字,一语道出了人一生中应该所遵循的道理与规矩,将从孝顺到学习,从礼貌到交友融合在一句话之中,这难道还不能够表示孔子的伟大思想么?所以我认为,孔子牛在这第一点。
中国古代的基层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也就是这个阶层撑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那个部分。虽然孔子也曾经官拜到省市那一级别的官位,但是归根结底,孔子还是一个思想永远比身份更高的人。这种境况就使得孔子只能够将自己的民众根基打牢以便于传播自己的思想。于是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称号便流传了下来。别说,孔子还真的是拥有教学天才。开办了一个私塾,自己兼任校长和教师的孔子一教就出了弟子三千,其中的佼佼者还有七十二位。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文化流通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我认为,孔子牛在这第二点。
第三点或许许多人都没听过——孔子牛在,他是一个民族传统礼仪的传承者和不被大众重视的文化的忠实保护者。孔子所处的`,是一个多变的时代。虽然春秋战国没有如同19世纪那样巨大的改变,但是写在书中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的的确确的发生在那个时代。为了称霸,就要不计手段,以利益为最高目的。那么,无论是如何卑鄙,如何被人所不齿的手段都可以被视为是正当的行径。在国家与国家都如此混乱的情况之下,孔子作为一个简单的教育家或许还作为一个小小的官吏,高高举起“复兴周朝礼仪文化,传承古典文明精神”的旗帜,向大众传播着自己独到的思想和中国最值得称赞的礼仪文明,这不是正代表了孔子自己的性格么?作为一个时代人物,孔子牛在这三点,也为人所称赞于这三点。
我不知道我总结的孔子是否是学者心目中的孔子,也并不清楚这是否是历史上真正的孔子,但是至少我可以肯定一点——这是“牛”在我心目中的孔子。也许一切都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