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皮囊》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 篇1
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 篇2
大概是因为至情至性,所以能从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亲,父亲早年间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灾难,此后性情大变。执着的母亲,母亲执着于她的世界观,苦难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时常想起那个安详美丽的笑容。梦境的醒悟,那个午后梦到的歌谣使我明白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结束了。
家人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身边朋友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个人生命的奇妙。书中有一句是,只有从一个人经历的所有事情来看,才能够将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彻底的理解。我庆幸看到这句话,它使我能够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个人。也许曾经我觉得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随意,可能太端着,可能太邋遢,可现在来看,他们所有的经历构成了他们的星系,虽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爱。
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罢了。唯愿此心光明,愿一直善良的看待这个世界。
《皮囊》读后感 篇3
我想,皮囊或许是灵魂来到世上的一件附带的工具。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承载不动,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挣脱出来的也是你。
黑狗达看过很多人离去,仿佛看着一具具皮囊又变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烬。有扔下皮囊这个包袱的阿太,从此来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烟花的病人,在挣脱皮囊的路上看到烟花;还有最坚强的父亲,不再中风偏瘫。剥去生与死,就好像的一个灵魂用旧了皮囊,想回到从前的地方更换。这样看来,生生死死,生命的诞生和流逝,都能淡然。我们本来是多么的轻盈,来去不着痕迹。从此人生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灵魂,使用着附带的皮囊给彼此留下羁绊,向世界留下属于他的过往。我们终究是无处安放,不然为何要换去皮囊。
我们错过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我们自以为能“看见”很多人,却不知道“看见”的到底是真心还是假面。爱我们的人来不及去珍惜,喜欢我们的人又经常会错过,自以为能挽留的人最后只能说出一句告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是不是我们太过矫情,没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们的本质就如此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没有过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义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没有那般天才,去面对现实的落差。他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碌碌无为,曾经想要的太多,现实给不了,自己也实现不了,终究成为这个社会中无处安放的人。
《皮囊》读后感 篇4
读完了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心灵有点刺痛,读书感悟如下: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真实经历,情感动人,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
崇达在写这14个故事中,每一笔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和读者"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见"阿太",看见"母亲的房子",看见父亲的"残疾",看见"我的神明朋友",看见"厚朴",看见"海是藏不住的",看见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见"了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故事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看见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泽在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读后感 篇5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为什么要讲皮囊呢?那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时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为得到而错过的最终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某种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亲的患病,大多数人离家后几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出现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老后正常现象、随机事件,可在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丢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责,想弥补却又无力。特别想说MSD的那句话:健康是福。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多么的正确。而父亲的离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让作者觉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让作者最后决定离京回到小镇子继续生活。
因为目前初到北京两三个月,与作者京漂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留遗憾。
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想法,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落幕无悔。漂累了,家真的会是很好的避风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读后感 篇6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