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说勤奋》教学设计(精选2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师板书“勤”字,请生读。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好。
课件出示词语(警枕、习惯、青蛙卵、剥离、基础、浇灌、著名
回顾、贡献、稍微)
A.指名读 纠正 小老师领读多音字
B.这几个词语里面还藏着两个一类字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指导书写枕、惯。
请同学们按正确的笔顺描红这两个字,并各临写一个。正坐姿。
2、过渡: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四字词语: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有所作为 远渡重洋 资治通鉴、勤能补拙)
A、指名读正音。齐读。
B.大家看这个词语,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指名。你说得很好,你来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这是你理解词语的方法。懂得查阅工具书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再来看馁在字典中的解释。馁。点红 。它有这样几种解释:(饥饿、没有勇气和信心、古称鱼腐烂为馁)大家看看在毫不气馁这个词中,馁是第几种解释。指名。总结:瞧,我们知道一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C.词语不仅要读正确,能理解,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指名。选词填空。出示:开始,她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他希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对社会()的人。完全正确。 或者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谁来纠正一下。
D.离开了老师的提示,你会运用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看来同学们真正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学会了运用。
三、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字词预习的不错,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标画出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对勤奋谈了自己的什么看法?
交流,指名回答。
谁先来说一说作者开头对勤奋又什么看法?
课件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换个说法)
A.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也叫观点。(板书:观点)让我们一起读。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说理性文章的一大特点。我们再来看看结尾处有关勤奋的观点是什么?
B.课件出示:只有一生……
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这是作者在最后对自己的提出的观点加以总结。那么我们看看中间两段写得什么?为什么不举老师的例子?是的,你真聪明,这也是说理性文章的一大特色,要选取典型事例加以论证才会更有说服力。板书典型事例。
C.看看老师的提示,谁来按照说理文的特点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填空:作者在开头提出的观点是:勤奋是( )。中间举了( )和()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要勤奋的道理,最后的总结是:只有一生勤奋,( )。指名说。说给同位听。
四、学习事例,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走进司马光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通过勤奋走向成功的。
1、请同学打开课本88页默读第二段,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司马光的勤奋?请你标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预设1、如果是句子,请说说你的体会。 你真会读书,说出了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好。
2、你真厉害,懂得读书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是呀一个又字又何止一遍两遍呀。小小年纪就理解的这样深刻,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
3、理解“警枕”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警枕是什么意思?指名。
你很会学习,联系上下文就能理解生词的意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师:司马光何止用了19年,他是用一生的勤奋才最终编成了巨著呀!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再次感受他的勤奋。(齐读)古今中外……只有一生勤奋……
五、回顾展望,课堂小结。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司马光一样天资聪明,像17岁才上中学的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他又是如何通过勤奋获得了成功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品读。
你们看,文章先摆出观点,再举例证明,最后总结,非常有条理。学到这儿,老师很想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通过勤奋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史学界吴晗。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话——只有一生勤奋……
六、 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课后搜集关于古今中外名人勤奋的故事。
七、板书
16、说勤奋
提出观点 举例证明 总结号召
(典型事例:司马光、童第周)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生字、运用文中方法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小时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和我说说你们的理想吗?
(指名说,相机鼓励评价)
2.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们认为,实现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两个字——勤奋(板书勤奋)
4.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勤奋(板书说)
5.(指课题)请大家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6.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很多,爱因斯袒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说:“聪明的大脑是勤奋铸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说勤奋呢?(请大家打开书8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作者是怎样谈勤奋的?
(学生回答,可读文,可概述,教师肯定,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比利时留学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建国以后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
3.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下面我们来学写梁字。写梁字只要记住这两点就能写正确。(教师边板书梁边讲解。)梁字是上下结构,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我们一起来书空。(教师和学生一起书空梁字。)
5.桥梁是过河的必经之路,(板画桥梁、河水)通往理想(板书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什么?(勤奋)(板书勤奋)这句话中作者把勤奋比作什么?(桥梁)
6.比较句子(出示):齐读
①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板书古今中外、每一个、)
7.回到整体,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司马光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把表现司马光勤奋学习的词句圈划出来。
1.司马光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指名读该句。)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司马光的勤奋?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指导读)
3.我们就学习司马光的方法,把这个句子读得滚瓜烂熟。(指导运用学习方法)(日常学习)
4.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指名读该句。)
①司马光的枕头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看谁能说出枕头的奥秘?
②现在你就是司马光,我来采访你。“听说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是用什么做的?
③谁都喜欢松软的枕头,睡着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弄个圆木枕头折磨自己呢?(随机学习稍字板书稍)
④你的枕头为什么叫警枕?(随机学习枕字板书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师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现在我们有电脑、打印机,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是靠一支毛笔,一笔一划地在油灯下写成这样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学巨著啊!来,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再读读。
7.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8.写完《资治通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也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摸着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分别是……(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9.学到这儿,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要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四、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本课,我们准备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字面意思,“桥梁”指什么?第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回过来具体说说“鲜花”又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
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6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习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习,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平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8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生字、运用文中方法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小时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和我说说你们的理想吗?
(指名说,相机鼓励评价)
2.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们认为,实现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两个字——勤奋(板书勤奋)
4.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勤奋(板书说)
5.(指课题)请大家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6.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很多,爱因斯袒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说:“聪明的大脑是勤奋铸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说勤奋呢?(请大家打开书8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作者是怎样谈勤奋的?
(学生回答,可读文,可概述,教师肯定,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比利时留学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建国以后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
3.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下面我们来学写梁字。写梁字只要记住这两点就能写正确。(教师边板书梁边讲解。)梁字是上下结构,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我们一起来书空。(教师和学生一起书空梁字。)
5.桥梁是过河的.必经之路,(板画桥梁、河水)通往理想(板书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什么?(勤奋)(板书勤奋)这句话中作者把勤奋比作什么?(桥梁)
6.比较句子(出示):齐读
①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板书古今中外、每一个、)
7.回到整体,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司马光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把表现司马光勤奋学习的词句圈划出来。
1.司马光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指名读该句。)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司马光的勤奋?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指导读)
3.我们就学习司马光的方法,把这个句子读得滚瓜烂熟。(指导运用学习方法)(日常学习)
4.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指名读该句。)
①司马光的枕头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看谁能说出枕头的奥秘?
②现在你就是司马光,我来采访你。“听说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是用什么做的?
③谁都喜欢松软的枕头,睡着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弄个圆木枕头折磨自己呢?(随机学习稍字板书稍)
④你的枕头为什么叫警枕?(随机学习枕字板书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师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现在我们有电脑、打印机,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是靠一支毛笔,一笔一划地在油灯下写成这样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学巨著啊!来,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再读读。
7.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8.写完《资治通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也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摸着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分别是……(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9.学到这儿,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0
一、朗读“勤奋”、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读题)
2、现在我们把“勤奋”放在句中读,谁来读?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你读的时候,突出了勤奋,为什么这样读?
指读,这句话告诉我们?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理想境界 桥梁(图)
齐读(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现在把“勤奋”放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指读,你强调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个词语?
(分别强调勤奋、一生、只有)读书时就要通过强调词语,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二、引导对话,感悟“勤奋”
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小节中去读,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a、司马光的事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用“ ——” 画出有关句子
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编写《资治通鉴》)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
(提示:你强调了“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你强调了“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你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你强调了“却”,为什么?
句中“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这里把司马光和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哥哥、弟弟读书只读“一会儿”,司马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 “却”表示前后句的意思发生了转折。
哥哥、弟弟和许多孩子一样以“玩”为乐,司马光想到的读书,以“读书”为乐。(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
齐读
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读时,他强调了“警枕”
点拨:我们平时睡觉时用什么枕头?司马光什么做的枕头?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你强调“19年”,为什么?(时间长,19年中有没有休息?勤奋不仅在小时侯、长大后,还要持之以恒。强调“终于”,说编写《资治通鉴》不容易。
所以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b、童第周的事例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三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讨论:从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先读句子,再说你的理解。
(1)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不怕困难、奋发努力)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1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习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习,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本文采用议论文常用的举例子的方法,借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理的文章对于高段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是单一而又枯燥的,学生很难直接从感官上去理解文中的道理,但是教师可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通过梳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经过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设计理念
(1)立足新课程标准,增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创设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说勤奋”。
(2)走进文本,回归生活。抓住“勤奋”的特征,解读具体的事例,感受勤奋是通往理想桥梁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以一种勤奋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难点: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掌握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使学生初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二)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有了理想,我们又怎样才能实现它呢?(学生讨论)只要我们有了勤奋的法宝,就可以搭起通往理想的桥梁。(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不明白的地方。(2)生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教师出示词串
滚瓜烂熟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有所作为远渡重洋A.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B.开火车读C.齐读
D.请生交流,反馈已理解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a.利用查工具书,课前预习:滚瓜烂熟b.出示多媒体图片,理解:远渡重洋c.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名列前茅d.联系上下文理解:毫不气馁
E.请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相机指导,书写:渡a.教师范写b.学生描红临写
c.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互评。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已经很清楚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究竟说了些什么?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指名回答,请同学相互评价、补充,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请生快速浏览全文,小组讨论: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清楚,全文写了几个事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A.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B.小组汇报,全班交流。C.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青蛙卵剥离手术D.师生共同归纳列小标题的方法。
先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再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归纳大意,就是文章的小标题。
(3)请生再读课文,找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不同点。师生归纳总结:司马光(天资聪颖);童第周(基础较差)。4.精读课文,感受勤奋成才的道理
(1)请生小声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勤奋的背后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请生总结:“警木”、“天刚亮”……(2)请生交流读书收获。A.片断一
a.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请生交流读后的感受,结合实际理解成功离不开汗水和心血。c.请生带着读,同学之间互评。B.片断二
a.联系上下文,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b.通过交流理解“勤能补拙”。c.请学生用“勤能补拙”说句话。d.请生带着感受读,相机指导。(3)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4)教师小结: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5、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掌握了一些关于勤奋的词句,感受到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下节课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理解勤奋成才的道理。(2)布置作业:A.抄写生字词B.熟读课文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4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复习回顾,把握论点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幻灯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齐读观点。
4、古今中外,涌现了许多手捧鲜花、有所作为的人,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有所作为)
二、细读文本,明白道理
1、细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勤奋的?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一: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①、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是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已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其地位堪比《史记》。
②、这正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司马光写成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9年:时间长;持之以恒。
终于:说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补充说明:在整整19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2)、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什么叫“滚瓜烂熟”?(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
②、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
“却”看出比别人努力。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读次数多,朗读时间长。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透过这“躲”,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头。)
②、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③、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种枕头?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
④、司马光争分夺秒地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
交流:
(2)、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①过渡:在上中学时,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同样——“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马上行动,迅速赶上基础好、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②出示: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四字词语——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说明司马光学习时间长,比一般人勤奋。
③他起早贪黑地学习是一天吗?不是——“每天”、“总是”,能够坚持,天天勤奋,时时勤奋。
④小结:面对落后,童第周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完了课文的两个事例,我不禁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呢?这两个事例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成功。
2、小结:看样子,不论天资,不论基础,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6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二、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老师想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个“吹”,见识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
2、指名读。
师:有勇气,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
(1)、正音。滚瓜烂熟(shu)、剥(bo)离;远渡重洋(chong)
(2)、生字形近字辨别:期末(己、由)稍微(悄、俏)、社会(杜)、基础(拙)
(3)、理解词语并造句:滚瓜烂熟、名列前茅(首屈一指)、急起直追(换奋发向上的词)、毫不气馁。
3、默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两遍了,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读明白了。当然,学语文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体会、发现、疑问、联想,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十人拥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是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要求高了,读完要谈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个批注。会批注吗?
4、师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文中“警枕”的“警”是什么意思?
(3)、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5、师生交流。第三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勤奋)
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他学习勤奋吗?(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等)。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 ”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和故事?(交流、推荐、出示投影)齐读这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经典事例?(囊萤照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
6、请你用简短的一句话对他们做一个评价。可以是赞美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成功者的成功无一
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2、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归纳说理性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说理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质疑后学生共同探究:(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后在去找资料解决,好吗?)
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出示投影)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一定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我们还可以说:勤奋是 ( 阶梯 );是( 铺路石或成功之母 )。xc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要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四、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本课,我们准备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字面意思,“桥梁”指什么?第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回过来具体说说“鲜花”又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
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0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勤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3
一、朗读“勤奋”、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读题)
2、现在我们把“勤奋”放在句中读,谁来读?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你读的时候,突出了勤奋,为什么这样读?
指读,这句话告诉我们?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理想境界 桥梁(图)
齐读(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现在把“勤奋”放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指读,你强调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个词语?
(分别强调勤奋、一生、只有)读书时就要通过强调词语,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二、引导对话,感悟“勤奋”
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小节中去读,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a、司马光的事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用“ ——” 画出有关句子
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编写《资治通鉴》)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
(提示:你强调了“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你强调了“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你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你强调了“却”,为什么?
句中“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这里把司马光和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哥哥、弟弟读书只读“一会儿”,司马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 “却”表示前后句的意思发生了转折。
哥哥、弟弟和许多孩子一样以“玩”为乐,司马光想到的读书,以“读书”为乐。(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
齐读
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读时,他强调了“警枕”
点拨:我们平时睡觉时用什么枕头?司马光什么做的枕头?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你强调“19年”,为什么?(时间长,19年中有没有休息?勤奋不仅在小时侯、长大后,还要持之以恒。强调“终于”,说编写《资治通鉴》不容易。
所以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b、童第周的事例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三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讨论:从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先读句子,再说你的理解。
(1)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不怕困难、奋发努力)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4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5
一、导入新课,谈观点:
1、看过张家港电视台的《伴你成长》吗?(谈话类节目,每期都会聊一个话题)如《实话实说》等……
2、今天,有位作者作为佳宾也来和我们聊一个话题,读今日话题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谈话、聊天必须有个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中心句
2)显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比较句子: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这两句话,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怎样读好它?熟读成诵。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艰辛的劳动)这句话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习课文,谈例子
一)作者认为勤奋成才为古今中外无数个事例所证明,让我们来看看他举了谁的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研读司马光和童弟周的故事,说一说他们的“鲜花”和“汗水与心血”分别指什么?
A、谈司马光
(1)你们最初是从何处了解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板书:聪明人
(2)指名读课文。
(3)说一说他收获的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讨论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
(4)投影: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感悟: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如此勤奋,令人敬佩)指导朗读本句
(5)投影: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播放录像。)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指导朗读本句
朗读第二节
B、谈童第周
(1)默读课文。
(2)他收获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3)童第周也和司马光一样是个天资聪明的人吗?议论,板书:基础差
(4)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补充介绍
学生议议说说,并理解词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指导读句子:怎样读好这些句子?表现童第周的`勤奋呢?抓关键词。
(5)你读了童第周的故事有何感想?显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读句子。
(6)读读童第周的座右铭
(7)读读华罗庚的感想: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老师再送几条名言给你们。(名人的、自己的)并送学生书签。
(9)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你能说一条吗?
(10)从华罗庚的故事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两个字,——同样这也是“勤奋”!
(11)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C、谈人物对比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他们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
二、谈课外勤奋的例子:其实勤奋的例子很多,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1、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和未学习的课文进行简单讨论
2、推荐关于名人勤奋成才的书籍。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总结全文,谈理想: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
2、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实现你们的理想,仍旧离不开“勤奋”二字。读课文的第三段最后一句。
显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1、司马光只有(),才能()。
2、童第周只有(),才能()。
3、我们只有(),才能()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勤奋”这个话题,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活动,谈收获:
谈完了关于“勤奋”的话题,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既然是课堂聊天,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相互赠送自制勤奋名言的书签。相互勉励。
分组采访调查一些名人成功的经历,举行一个“名人成功故事”报告会。
出份勤奋专刊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