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散步》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散步》读后感 篇1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读后感 篇2
《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充满了哲理性,同时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读完后感受颇深。
现在我从事的是学前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一群3到6岁的孩子们,他们就像是文章中说的蜗牛一样,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用爱心呵护我们的“小蜗牛们”,就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和他们亲近,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同时,爱也是包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些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达不到你的要求和标准,我们有时可能会急躁,失去耐性,还有时会大声地向孩子们抱怨:“怎么还是不会?”也有时会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向他们大声呵斥,可是,我们在发完火后是否会想一想: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他们也许已经尽力了,可是仍达不到标准,不妨弯下腰来,说一句:“孩子,没关系,加油!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然后耐下心来,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放慢进度,反复训练,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
生命的意义在于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你快乐还是痛苦、积极还是消极、感恩还是抱怨。一句话说得好:“生活是一面镜子,原封不动地反映你的心态。你对生活怎样,生活就怎样回馈你。”当你微笑地面对生活,生活会示予你灿烂的微笑;当你哭对生活,生活也还你一样哭丧的脸。如果你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会拥有生命的阳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劳、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顺心,因为这些使得我们产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样,客观事实总是存在的,与其经常抱怨,说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积极地面对,也许换个角度,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一面。也许你总在抱怨孩子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点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么事情是让你感动的,也许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不知不觉的想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朴实而最美好的一面。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有句话叫做“教学相长”,在你教学生的过程中,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说:“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这群“小蜗牛们”,才有了我们教师,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会努力的去开发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为教他们,让我们获得了种种的成就,“论文获奖、公开课获奖、荣誉称号”等等,所以,虽然“小蜗牛们”是弱势群体,却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还是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吧!
《散步》读后感 篇3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包括两个故事,简单的文字讲述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图画则讲述狐狸追逐猎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萝丝和狐狸一前一后处于同一个画面,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让人捧腹。本书色彩明丽,构图精美,它的文字极其简单,但足以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一本图画书。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孩子们沐浴在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
让孩子看绘本,主要锻炼幼儿的各种能力:一是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再就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审美能力;三就是观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书也是孩子最爱读的书了。一到阅读时间,孩子们都会快速拿到这本书,然后看上好几遍,每次看时总会自言自语讲述边哈哈大笑着。这本书对大班幼儿来说,已经能够看着图片猜出背后发生的故事,还有个别认字多的孩子,边看书边读出那些简短的文字,与其他小朋友共享。放到图书区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样的:幼儿识字的最佳期在4—6岁,因为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超强的模糊记忆能力,以及刚刚形成的逻辑记忆能力,而且通过识字,及相应的阅读进一步促进孩子逻辑能力的发展。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强很多。当孩子想识字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教孩子识字。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在绘本的阅读中,如果只给孩子读读文字,那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也会给孩子造成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后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只停留在对文字和内容的理解上。许多东西,还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只有她们自己发现和理解的东西,记忆才会深刻。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
绘本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因此,活动的设计力求引导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积累语言,并让幼儿由此爱上阅读,在丰富的图画中展开想象,提高认知能力。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散步》读后感 篇4
《东京散步》这本书摆在面前,你若是当作旅游指南,那可就错了。这里没有清晰提供网红餐厅打卡地址及景点攻略介绍。但是某一天某一刻当你有点小无聊,或者有点小低落,就搭配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果汁,坐在窗前翻开这本书,立刻会进入一个超治愈的带着满满回忆与温暖的时空。
南海出版公司今年新出版的《东京散步》,作者弗洛朗?夏福埃是一位法国画家,这本书记录的是他2006的一段旅居经历,《东京散步》可谓一版再版经久不衰的佳作。整个画面呈现出法式混合日式的风格:精致细腻夹着夸张诙谐浪漫。去过东京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对于心中最深刻的最美好的片段,会有不同的见解。作者的经历也与一般的游客不同,他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半年期间,记录见闻,一瓶饮料,一栋老房子,每一笔都有浓浓的个人色彩,这也是我最喜欢和最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这本书里展现的东京,带着我在这里的日常生活中滋养的感情,很抱歉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视角。
从刚到东京,开始找房子,到租好公寓,开始生活,作者画下公寓里的每个角落,包括蟑螂,艺术家的眼睛是不同寻常的,有孩子般的敏锐和天真。彩色铅笔手绘,有童趣的笔触和童话的'梦幻色彩,大幅手绘地图显示出专业功底。每一页都令我留连,我渴望一次这样的旅行,深深地用一支笔和城市产生连接,而不是拍一张照片,匆匆表达到此一游的空洞和疏离。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东京这座城市的传统感和时尚感给人无限憧憬。作者绘出地铁站等车的人,便利店的彩色门脸,庙宇神社大桥,警察局的胖警察,路边唱歌的人,橱窗里的鞋子…仿佛电影一帧帧精致画面,我们心底的背景音乐时而轻快活泼,时而缓慢低沉,在城市中游荡,有流浪者的自由和敏感,有智者俯视众生的超然,也有孩子般看世界的惊喜…我心安处是故乡,作者经济不富裕,却不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于是拿着一支画笔,留下这段珍贵的回忆。
爱着一个人,来到一座城。作者是为了陪伴前往东京参加培训的爱人,旅居东京半年,日常小物小事件的纪录,有限的体验和无穷的回味。这本书开本大,也厚。但我愿意放在旅行箱里,放在我的水杯和阳伞旁边。我期待下一次旅行,也想像作者一般,用铅笔记下我的脚步。这世界,我来过。
《散步》读后感 篇5
散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我们似乎每天都能做到。而在作家莫怀戚的笔下,散步像一首动人心弦的小诗,又如同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曲。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读,都显得那么亲切,情趣盎然。
《散步》一文,不但语言中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给人以温暖和美的感受,更从句里行间透露着深刻的含义,含蓄隽永,意义深长。
全文叙述了“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家四口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这件小事。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本不愿外出散步。而作为儿子的“我”并没有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正因为母亲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听了我的话。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文章开头的这一幕就营造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而接下去的一幕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母亲要走平顺的大路,“我“的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最后,“我”尊重了母亲的选择,准备走大路。而母亲却摸摸孙儿的小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因为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喜欢整齐的桑树,喜欢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母亲决定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这是多么美好的“爱幼”的传统美德啊!
《散步》全文通过描述孝敬老人的“我”、慈爱孙儿的母亲、善良贤惠的妻子以及天真活泼的儿子这一家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生活的情景,感受到了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温馨与快乐。
《散步》最后一段也写得很有意思: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所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另一方面,“我”和妻子也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老人,孩子,分别代表着过去和未来。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中年人们,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整个社会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鼓励青少年们要积极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啊!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就勤奋学习吧,共同来承担起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的社会责任!
《散步》读后感 篇6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