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短文网

2025-08-19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精选1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动物需要空气.植物需要空气,但人们更离不开空气,空气到处存在,但孩子们感知不到,为此,我特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从而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幼儿通过亲自实验,感知空气占有空间的现象。

活动准备

眼药瓶若干、彩色的沙土。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

2.想一想“瓶子娃娃”能吃“土”吗?

3.试一试

①幼儿手拿一个“眼药瓶娃娃”用力捏瓶子,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手松开,你又会发现什么?

4.做一做:会吃土的“瓶子娃娃”

①瓶向下,对着彩沙用力捏瓶子,手松开,沙子自动跑到瓶子口,再一捏.沙子就出来了。

②当瓶子口中进沙子时,手松开,瓶口再向上。

③这样反复几次,慢慢地瓶子中就装满了彩色的沙子。

④当塑料瓶恢复原状时,瓶内空气稀薄、压力小,所以沙子被吸起来了。

5.说一说

①手不捏“瓶子娃娃”,瓶子充满了空气,幼儿感知不到。

②手捏紧瓶子娃娃,把瓶子中的空气赶走了。

③这样一捏一松反复多次,“瓶子娃娃”就吃饱了。

活动延伸

当“瓶子娃娃”吃饱彩色沙土以后,孩子们可以进行彩色画粘贴或喷画,揭开一点,喷一点,注意不要全部揭开。

本节活动知识点:空气占有空间。

总结:空气到处存在,但空间一词比较抽象,教师用空气和彩沙的对话实验的原理体现出来。如:手不捏瓶子,空气就充满了瓶子,当彩色沙子进入瓶子中,彩色的沙子就把空气挤走了,这样就把“空间”这个词形象化地解释出来,幼儿也便于理解。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影子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飞机的基本特征,了解飞机的种类及其作用。

2.知道飞机是一种空中交通工具,理解飞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各种飞机的资料,布置飞机图片或模型展。

2.飞机结构图、航空展视频。

活动过程

1.认识飞机的外部特征。

(1)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见过或坐过的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参观飞机图片展或选择自己喜欢的飞机玩具玩一玩,提示幼儿仔细观察:飞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观看飞机结构图,了解飞机的外部特征。

教师小结:飞机是由机身、机翼、螺旋桨和起落架等部分组成。

2.请幼儿坐到“机舱内”(小椅子上),播放飞机内部结构图,简单了解飞机的内部结构。

3.了解飞机的种类、用途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飞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干什么?

教师小结:运输飞机可以帮我们将货物送到比较远的地方。直升飞机可以解救被困在高高山上的人们。这些都属于民用飞机,还有许多飞机他们有着特殊的任务,例如军用飞机,可以保卫我们国家的航空领域,攻击敌人,防止敌人对我们国家的破坏。

4.幼儿观看航空展视频,感受空军飞行员的飞行技术。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3

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能大胆进行c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过程:

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太仓促。虽然我不断的给孩子们用实验来启发他们,但是孩子还是有一些朦胧感。

不过在此次活动中还是让孩子知道了盐的来源、味道。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4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活动一:拧一拧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活动二:奇妙的螺丝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

(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延伸活动、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纸,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片状物。纸是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包装、卫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纸、复写纸、卫生纸、面纸等等。纤维无规则交叉排列的纸发明源于中国。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

(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延伸活动、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纸,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片状物。纸是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包装、卫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纸、复写纸、卫生纸、面纸等等。纤维无规则交叉排列的纸发明源于中国。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活动准备:

"体能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蝴蝶相关信息参考。

铃鼓。

活动过程:

给幼儿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介绍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是从哪里孵化出来的?

--小毛毛虫吃呀吃,变得怎样?

--大毛毛虫盖了一间房子,从房子里钻出来的是什么?

与幼儿分享蝴蝶的有趣信息,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蝴蝶有几只脚?蝴蝶的脚是用来走路的吗?

--蝴蝶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蝴蝶有没有家?

--蝴蝶有没有毒?毛毛虫有没有毒?

--蝴蝶有牙齿吗?它是肉食性动物吗?

--蝴蝶会不会变老?蝴蝶会不会生病?

--蝴蝶会不会发出声音?耳朵在哪里?

--蝴蝶的幼虫到底有几只脚?

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

--当教师摇铃鼓时,请幼儿将身体缩起来变成小小的毛毛虫(只有一小步分身体和地面接触),毛毛虫爬呀爬,吃了一大片叶子,身体长大了一点(请幼儿将身体与地面接触的更多些);又吃了一大堆叶子,身体变的好长、好大啊!毛毛虫爬呀爬,爬到树上结成茧;茧里的毛毛虫变成蛹挂在树上或叶子上;成虫咬破茧,变成蝴蝶飞飞飞。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毛毛虫变蝴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

夹起一张纸。

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9

活动名称:秋虫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昆虫的名字,并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部分昆虫的不同习性。

2、尝试用动作语言表示自己的认识。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认认

1、谈论:秋天里有哪些昆虫呢?

2、观察各种昆虫图片:这里有哪些昆虫?说说它们的名字。(蚂蚁、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蚱蜢、天牛)

二、观察比较

1、观察:昆虫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

2、比较:昆虫哪些长得一样?哪些长得不一样?

3、小结提升:六条腿、有触角的虫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昆虫。

4、看一看:这些是不是昆虫(蚊子、蜗牛、蜘蛛)

三、观看课件

1、图一、观察蚂蚁搬食物的情景。

重点提问: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样搬东西的?

小结:蚂蚁喜欢住在一起,热热闹闹,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做事。

2、图二、观察两种不同颜色的蚱蜢。

小结:蚱蜢喜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并有随草地颜色变化而变化的本领。

3、图三、观察七星瓢虫和十星瓢虫的外壳有什么不同?

四、欣赏儿歌《昆虫运动会》

1、欣赏儿歌,说说这些昆虫在运动会中比赛什么内容。

2、根据儿歌的内容,模仿某一个昆虫的动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序数,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准备:

10种动物图片,火车图片一幅,火车头饰一个,有10层的楼房图片一幅,新家园ppt等。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活动

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

二、学习10以内的序数,感知横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

1、你坐过火车吗?今天有谁在坐火车呢?出示载有10个小动物的火车

2、火车上有谁?他在哪个位置?(引导幼儿完整清楚地说出:我从前(或后)往后(前)数,XX小动物在第几个位置)

3、游戏。

教师做火车头边说儿歌边做火车开动样子:小火车呜呜叫,钻山洞,过大桥,运输乘客忙又忙,咔嚓咔嚓,客运到。被点到的幼儿跟在老师后面扮演火车车厢,当儿歌里“客运到”时,提问a、火车一共有几节车厢。b、从哪边数谁是第几节车厢?

三、参观家园新区

1、新区里有什么?(树、楼房、花、鸟、蝴蝶)

2、它们都在哪里?(如从太阳这边数小鸟在第四棵树上)

3、小动物的楼房有几层?(10层)

四、幼儿操作

1、你想让哪只小动物住第几层?为什么?

2、幼儿操作小动物与楼房卡片。

3、幼儿说一说自己怎样给小动物安排的楼层:谁住在第几层了。

延伸:

1、你家住在几单元、几层?

2、听音乐,开火车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在帮小动物找家的`时候幼儿不能很好的分辨。应该让幼儿观察完动物后接着想一想他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后再予以引导。直接出示的话,让幼儿看起来比较抽象。这些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所以在下节课上应该做一下调整。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2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动物找家》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以小鸭子排队、游泳和鸭子找家的情景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这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物体的特征,并逐步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案例描述:

一、小鸭子排队——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

师:一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出去学游泳了,一共有几只小鸭子?(8只)猜猜谁会带小鸭子去学游泳?小鸭子们快来排队。鸭妈妈们都带了几只小鸭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按照鸭妈妈身上的数字,给小鸭子排队。

分析:《幼儿园课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环境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因此,在第一环节的以情景“小鸭子排队”导入活动,使幼儿很快的被带入到富有情节游戏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更轻松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并根据鸭妈妈身上的数字(标记)找出相应数量的小鸭子,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小鸭子游泳——按物体的大小或颜色特征分类。

1、师:一个池塘太小了,小鸭子呆不下,请你想一想,把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而且要让小鸭子一看就知道应该在哪个池塘里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导幼儿根据小鸭子的大小或颜色分类。

(1)请幼儿说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为什么这么分?(根据幼儿提出的一个特征,教师出示相应的标记,请幼儿根据标记分类。)

3、教师,归纳几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如:大小、颜色。

分析:中班的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他们将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游泳,而且让小鸭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去哪个池塘时,幼儿自然地想到了平时分组或收拾玩具时的标记,于是根据小鸭子身上的特点,按大小或颜色分别送到两个池塘。调动了幼儿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幼儿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三、鸭子找家——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1、时间不早了,鸭妈妈、小鸭子要回家了,它们住在哪个家?

2、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房子上有两个标记,要按每间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把鸭子们送回家。

分析: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或立刻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体的大小、颜色两个特征分类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并允许幼儿演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时,教师作为一位旁观者,和其他幼儿一样注视着每一位上来操作的幼儿。当一位幼儿只按照房子上的一个特征(颜色)送小动物回家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予纠正,而是引导他自己来发现这一问题。这时,下面的幼儿早按耐不住了,纷纷想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师并没有让该操作的幼儿马上回去,而是借机给他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你觉得鸭子能回这个家吗?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该幼儿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错误,马上自己纠正过来,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刚才的那个房子不是这只鸭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颜色,没有看大小的标记,所以送错了。”于是,教师趁机:“刚才东东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颜色就送鸭子回家,结果找错了,所以在送鸭子回家时,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才不会找错。”于是,在这一出现问题又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据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幼儿自己发现、解决的问题使幼儿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儿操作——练习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1、出示幼儿操作材料,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图片上物体的特征,再连线。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作业清楚。

3、幼儿相互检查;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集体检查。

分析:通过上面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的学习,幼儿已掌握了按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分类的方法,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最后的环节让幼儿自己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相互、集体检查,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反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孩子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做出结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最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鸭妈妈3只(身上分别写数字5、2、1),小鸭子8只(2只大花鸭、1只小花鸭、3只小灰鸭、1只大灰鸭、2只大黄鸭、2只小黄鸭),运用一些能移动、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等环环相扣的活动中,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通过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交流。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从活动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活动教具、教师相关知识的储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等,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虑和周密安排。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3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活动一:拧一拧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活动二:奇妙的螺丝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中班幼儿典型的特征表现,而漂亮、鲜明的颜色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颜色变变变》这节课,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

(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

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

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记住他们的特点。

2.培养幼儿的观察与记忆图形的能力。

3.体验与教师、同伴玩图形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大图片各一张,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用猜、摸、介绍的方式引出所有的图形宝宝

1.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师:请小朋友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真是是正方形, 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正方形宝宝:“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 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正方形宝宝:“今天见到大家特别高兴,所以我要介绍我的好朋友和大家认 识!瞧,他们都害羞躲起来了,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

2.找出长方形宝宝。

师:“正方形宝宝说,这只盒子里藏着他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出示神奇盒子)

念儿歌:神奇盒子宝宝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是什么? 拿出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啊?” “为什么说她是长方形的啊?他和正方形宝宝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特征)“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引导幼儿讨论)

3.找出三角形。

师:“我们刚刚找出了长方形宝宝,我们再找找还有谁好不好?这次,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找,哪个小朋友愿意?”

再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出图形后,要求说出图形名称和特征。

4.找出圆(同上)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条边一样长,四个 角一样大;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而且四个角一样大,对面的二条边一样长;圆形没有角。

二、老师以角色的形式问小朋友,回顾几种图形的特征

1.师:“四种图形宝宝都出来了,图形宝宝说‘今天很高兴认识在座的小朋友们,可是,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了吗?’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图形宝宝们了吗?”

师:“图形宝宝说‘小朋友们都说认识,我可不相信,现在我要考考大家!” (老师拿出长方形遮住脸)现在,谁能告诉我,我是谁?”“那你能说说,我有什么特点吗?”

2.拿出三角形。

师:“小朋友,我又是谁啊?” “你是怎么认出我的'?” 依次同上。

三、画图、拼画

1.师:“小朋友可真聪明,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图形宝宝。图形宝宝们非常高兴, 所以就想和我们做个游戏。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盒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等一下请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上添上几笔变成其他有趣的东西。也可以选几个喜欢的图形拼成其他各 种物品。让我来 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变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宝宝来变的?变成了什么?

2.图形拼搭,能运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等拼摆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活动准备:

"体能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蝴蝶相关信息参考。

铃鼓。

活动过程:

给幼儿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介绍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是从哪里孵化出来的?

--小毛毛虫吃呀吃,变得怎样?

--大毛毛虫盖了一间房子,从房子里钻出来的是什么?

与幼儿分享蝴蝶的有趣信息,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蝴蝶有几只脚?蝴蝶的脚是用来走路的吗?

--蝴蝶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蝴蝶有没有家?

--蝴蝶有没有毒?毛毛虫有没有毒?

--蝴蝶有牙齿吗?它是肉食性动物吗?

--蝴蝶会不会变老?蝴蝶会不会生病?

--蝴蝶会不会发出声音?耳朵在哪里?

--蝴蝶的幼虫到底有几只脚?

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

--当教师摇铃鼓时,请幼儿将身体缩起来变成小小的毛毛虫(只有一小步分身体和地面接触),毛毛虫爬呀爬,吃了一大片叶子,身体长大了一点(请幼儿将身体与地面接触的更多些);又吃了一大堆叶子,身体变的好长、好大啊!毛毛虫爬呀爬,爬到树上结成茧;茧里的毛毛虫变成蛹挂在树上或叶子上;成虫咬破茧,变成蝴蝶飞飞飞。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毛毛虫变蝴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7

一、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一、活动背景:

刚一入秋,班里的阳阳就带来了几个看上去毛绒绒、碰上去刺刺痛的"家伙",大家都围过来,争着看热闹,这个说:"什么呀,像个小刺猬?"那个说:"好像是个松果吧!"还有的说:"不对不对,一定是刺猬宝宝在睡觉呢?"这时阳阳忍不住了:"你们不认识它吧,告诉你们,他们是毛栗子,是我爸爸从虞山上带下来的。"听着孩子们的争论,看着孩子们那求知的目光,我的脑中油然生出一个念头:我们地处虞山脚下,正是栗子的产地,何不利用这自然资源,带孩子们认识一下栗子呢,于是产生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栗子的特征和用途,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剥栗子的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材料:

1、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上山采栗子,同时鼓励幼儿想出一种或几种剥栗子取果实的方法。

2、幼儿自备各种手套、剪刀、小榔头、小刀等。

3、栗子食品: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烧肉。

四、活动过程:

1、认识栗子球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①观察栗子球的形状、颜色、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②小结:栗子球市绿绿的、圆圆得,摸一摸刺刺的、毛毛的、很扎手的。

2、引导幼儿探索取出栗子果实方法。师:这么一个毛毛的、刺刺的、圆溜溜的东西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①先让幼儿猜一猜。

②再让幼儿分散操作,利用各种工具取出栗子果实。

③最后交流各自选用的`方法:用剪刀先剪掉刺再慢慢地剪开来,用小榔头重重地敲,把外面的刺皮敲掉。戴上手套用手用力地掰。放在脚底下用力地踩。

④小结:因为栗子球外层代词,所以在取果实时要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那带刺的球,可以戴上手套或用脚帮忙。

3、认识栗子的外形特征。

①看一看:取出来的栗子的形状、颜色?

②问一问:有什么气味?

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④想一想:栗子和栗子球之间的关系?这些粒子像什么?

⑤小结:栗子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半球形,成熟的栗子,外面有一层深棕色的硬皮,而不太成熟的栗子这层硬皮变成了绿棕色的软皮。像小皮球、像月亮、像刚出升的太阳、像小船等。

4、再次引导幼儿探索取出栗子肉的方法。师:栗子肉到底藏在哪儿呢?让我们再来动手剥一剥。

①你想请谁帮忙?

②剥开后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操作剥栗子,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剥好的栗子肉。

③讨论剥栗子肉的方法:请手指帮忙,掰开栗子。请小刀帮忙,切开栗子。请剪刀帮忙,剪开栗子。

④请个别幼儿说说栗子肉的特征。

⑤小结:剥开栗子的硬皮外面有一层前棕色的毛茸茸的薄皮包着,里面是黄色的肉。

5、品尝栗子,了解粒子的功用。

①启发幼儿谈谈吃过哪些用栗子制成的食品。

②品尝栗子食品,知道栗子的多种吃法。(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烧肉)

五、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于质疑,乐于猜想,勇于创 新的意识。

2、使幼儿感知油水分离现象及粮食在油水的沉浮现象。

3、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油水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你问我答”的形式,引入主题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让小朋友猜一猜。

师:先让小朋友来提问问题?

幼儿: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师:黄色的

幼儿:它是什么做的......?

2、油——像水一样流来流去,黄色的,爸爸妈妈炒菜用的

3、老师出示油,水,请幼儿每人拿一杯水,拿一杯油,让幼儿观察油和水到底有什么不同?(味道不同,颜色不同)

4、老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把油倒在水里,油会在水的哪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油再水的上面)

5、出示第二张图片,把油和水用小棒搅合一下,会有什么变化?让幼儿自己操作,然后把它画下来。

三:把幼儿的记录展示,让幼儿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结果,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活动准备:

"体能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蝴蝶相关信息

铃鼓。

活动过程:

给幼儿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介绍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是从哪里孵化出来的?

--小毛毛虫吃呀吃,变得怎样?

--大毛毛虫盖了一间房子,从房子里钻出来的是什么?

与幼儿分享蝴蝶的有趣信息,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蝴蝶有几只脚?蝴蝶的脚是用来走路的吗?

--蝴蝶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蝴蝶有没有家?

--蝴蝶有没有毒?毛毛虫有没有毒?

--蝴蝶有牙齿吗?它是肉食性动物吗?

--蝴蝶会不会变老?蝴蝶会不会生病?

--蝴蝶会不会发出声音?耳朵在哪里?

--蝴蝶的幼虫到底有几只脚?

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

--当教师摇铃鼓时,请幼儿将身体缩起来变成小小的毛毛虫(只有一小步分身体和地面接触),毛毛虫爬呀爬,吃了一大片叶子,身体长大了一点(请幼儿将身体与地面接触的更多些);又吃了一大堆叶子,身体变的好长、好大啊!毛毛虫爬呀爬,爬到树上结成茧;茧里的毛毛虫变成蛹挂在树上或叶子上;成虫咬破茧,变成蝴蝶飞飞飞。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毛毛虫变蝴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内容是属于幼儿科学领域的活动课。蝴蝶本是日常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昆虫,通过本堂教学活动,幼儿对听故事、看动画片、拼蝴蝶图以及随音乐用姿体表现毛毛虫变蝴蝶过程,总体还是感兴趣的,也初步对蝴蝶蜕变知识有了感知上的认识,整个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活动的全部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