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分数乘法教案(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数乘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 的 和 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是整个操场 1的 , 是整个操场1的 。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乘法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教学重点,以探究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节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视数形结合在学习中的作用。
数形结合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画图的方式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新课的教学中,再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画图法去解决问题,从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手操作。
(1)你能从桌面上的12根小棒中拿出它的吗?呢?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发现。
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3.交代学习目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作铺垫。
⊙类比推理,明确意义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①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②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
2.分析、解决问题。
(1)讨论解题策略。
师:要求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学生试做。
(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3)汇报,并说出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
方法一
生: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也就是说把奇思吃的6块饼干看作单位“1”,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笑笑吃的饼干数。
师:说得真好!把6块饼干看作一个整体,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方法二
生:把每块饼干都分成2个,6块饼干的就相当于6个,也就是3块饼干。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了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师:那么这道题应该如何列式计算呢?(6个列式为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学问题,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综合以上两种方法,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数乘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在分数乘法里,我们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口答)
36813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2/11×36×
上面两题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
怎样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这就把分数和整数相乘改写成了怎样的数相乘?
1、统一法则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整数相乘就可以改写成分数乘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这就是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引导计算
把这里的两道分数和整数相乘的题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出结果。
说说为什么?
3、教学约分方法
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了简便,还可以直接约分。
看课本10页上的'计算。
说说是怎样直接约分的?
1、练一练上下练习
2、练习二7说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3、练习二8
前2题:每组里哪几题可以直接约分,那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后2题: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口算出结果。
4、练习二9口算
5、练习二11自己练习,说说想法
练习二10
板书约分、计算过程。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的基础较好,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但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
分数乘法教案 篇4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分数乘法
(三)教案。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折纸来解决,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乘法的算理,帮助学生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引入庄子这个故事,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PPT出示。让学生紧接着思考这个问题“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提问:“庄子老人家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
⑴拿出一张纸条当作一尺之捶,同学们先把纸条对折了一次。师:“现在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多少来表示啊?”生:“”师:剪去一半,还剩下多少?这时“”表示什么意思呢?剩下的占这张纸的“”用算式表示:1*1/2师:请同学们再把剩下的“”对折一下,再剪去一半(得到四分之一)谁能说说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就是再取一半的意思”“是在原来一半的基础上再取一半”“就是的师重复:这部分表示的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师:“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很快就写出了1/2×1/2。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师再问:“如果我们按照庄子的说法那接下去该怎么求呢?”学生答“再乘1/2”得到1/4×1/2=1/8,如果再往后求还剩下多少,那就再乘1/2,“一直乘下去,永远也乘不尽”现在你们知道万世不竭的意思了吧。
2、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PPT出示)折一折,涂一涂。讨论:
(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幅图的意思吗?3/4×1/4=3/16,就是求3/4的1/4是多少?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列式汇报
3、做一做:根据图示,想一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1/2×1/4=1/2×3/4=
二、讨论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三、巩固练习:
1、P7做一做
2、P8试一试: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提高练习: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分数乘法时,要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设计分数乘法
(三)1*1/2=1/21的1/2是多少?
3/4*1/4=3*1/4*4=3/161/2*1/2=1/41/2的1/2是多少?
1/4*3/4=………=3/161/4*1/2=1/81/2*1/4=………=1/8………1/2*3/4=………=3/83*3/4=3/1*3/4=9/4
分数乘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表示求12 L的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2.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难点:依题意正确画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是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有40只黑羊。()?
二、新授。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教学反馈:
分数乘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 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
自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 用简便方法 计算下面各题。
251348(9+12.5) 12524
2、 下面的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31/2 (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二、 探究新知
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 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2、 应用
(1) 教学例5.计算3/51/65.
① 请试着做一做.
②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 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④ 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2) 教学例6 .计算(1/10+1/4)4
① 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 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10+1/4)4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2/5+1
=1.2
3、 小结
在学生交流后,强调以下两点:
(1)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 在计算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 巩固练习
1、 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 完成第10页做一做。其中的第2小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
四、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例5 计算3/51/65例6 计算(1/10+1/4)4
3/51/65 (1/10+1/4)4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1/2=2/5+1
=1.4
有关分数乘法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乘法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乘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在分数乘法里,我们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口答)
36813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2/11×36×
上面两题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
怎样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这就把分数和整数相乘改写成了怎样的数相乘?
1、统一法则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整数相乘就可以改写成分数乘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这就是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引导计算
把这里的两道分数和整数相乘的题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出结果。
说说为什么?
3、教学约分方法
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了简便,还可以直接约分。
看课本10页上的计算。
说说是怎样直接约分的?
1、练一练上下练习
2、练习二7说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3、练习二8
前2题:每组里哪几题可以直接约分,那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后2题: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口算出结果。
4、练习二9口算
5、练习二11自己练习,说说想法
练习二10
板书约分、计算过程。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的基础较好,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但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
分数乘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折纸来解决,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乘法的算理,帮助学生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引入庄子这个故事,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PPT出示。让学生紧接着思考这个问题“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提问:“庄子老人家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
⑴拿出一张纸条当作一尺之捶,同学们先把纸条对折了一次。师:“现在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多少来表示啊?”生:“ ”师:剪去一半,还剩下多少?这时“ ”表示什么意思呢?剩下的占这张纸的“ ”用算式表示:1x1/2师:请同学们再把剩下的“ ”对折一下,再剪去一半(得到四分之一)谁能说说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就是再取一半的意思”“是在原来一半的基础上再取一半”“就是的师重复:这部分表示的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师:“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很快就写出了1/2×1/2。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师再问:“如果我们按照庄子的说法那接下去该怎么求呢?”学生答“再乘1/2”得到1/4×1/2=1/8,如果再往后求还剩下多少,那就再乘1/2 ,“一直乘下去,永远也乘不尽”现在你们知道万世不竭的意思了吧。
2、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PPT出示)折一折,涂一涂。讨论:
(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幅图的意思吗?3/4×1/4=3/16,就是求3/4的1/4是多少?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列式汇报
3、做一做:根据图示,想一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1/2×1/4=1/2×3/4=
二、讨论小结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三、巩固练习:
1、P7做一做
2、P8试一试: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分数乘法教案 篇10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分数乘法
(三)教案。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折纸来解决,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乘法的算理,帮助学生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引入庄子这个故事,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PPT出示。让学生紧接着思考这个问题“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提问:“庄子老人家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
⑴拿出一张纸条当作一尺之捶,同学们先把纸条对折了一次。师:“现在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多少来表示啊?”生:“ ”师:剪去一半,还剩下多少?这时“ ”表示什么意思呢?剩下的占这张纸的“ ”用算式表示:1*1/2师:请同学们再把剩下的“ ”对折一下,再剪去一半(得到四分之一)谁能说说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就是再取一半的意思”“是在原来一半的基础上再取一半”“就是的师重复:这部分表示的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师:“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很快就写出了1/2×1/2。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师再问:“如果我们按照庄子的说法那接下去该怎么求呢?”学生答“再乘1/2”得到1/4×1/2=1/8,如果再往后求还剩下多少,那就再乘1/2 ,“一直乘下去,永远也乘不尽”现在你们知道万世不竭的意思了吧。
2、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PPT出示)折一折,涂一涂。讨论:
(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幅图的意思吗?3/4×1/4=3/16,就是求3/4的1/4是多少?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列式汇报
3、做一做:根据图示,想一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1/2×1/4=1/2×3/4=
二、讨论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三、巩固练习:
1、P7做一做
2、P8试一试: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提高练习: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分数乘法时,要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设计分数乘法
(三)1 *1/2=1/21的1/2是多少?
3/4*1/4=3*1/4*4=3/161/2*1/2=1/41/2的1/2是多少?
1/4*3/4=……… =3/161/4*1/2=1/81/2*1/4=………=1/8………1/2*3/4=………=3/83*3/4=3/1*3/4=9/4
分数乘法教案 篇11
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5~10题
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
14×15×××5
2、计算
××427×
过程要求:
(1)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反馈,学生计算过程。
(3)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
二、专项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1)提问各算式的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
(2)将结果写在书上。
2、第6题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3)列式计算。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第8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第9题
(1)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2)改正算式。
6、第10题
(1)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14×
×120××24×18
二、列式计算
1、米的是多少米?
2、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3、吨的是多少吨?
三、解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长方体长米,宽米,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后反思:
分数乘法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6÷2=3(个)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
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分数乘法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法与学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4 ×4 ×14×
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2)问题二: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提问:根据什么列示的?
启发学生思考: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3)问题三: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思考:求桶是多少?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和“12×”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表示12L的是多少:12×表示12L的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玉米的面积占。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
(实际上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示是:×。)
(2)探究×的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表示一公顷,先画出它的,表示公顷。
②再涂出公顷的。
引导理解: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1==。
板书:×===(公顷)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⑴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⑵提问:“×”等于多少呢?你能用颜色表示的吗?
⑶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公顷)
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分母。(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皆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作业设计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2×3
想:求3个12L,也就是求
12L的3倍是多少。⑴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2××===(公顷)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⑵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2L的是多少。×===(公顷)
1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想:求12L的是多少。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分数乘法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训练学生分析、解题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书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
1、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分数的大小特点,知道有一些分数比1大,有些分数比1小。计算后,再把每一个积分别与15(或36)比较。
从而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小。
2、书上第44页上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
二、说说分数的意义,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产1/8。
×1/8=
(2)钢笔枝数的2/5相当于圆珠笔的枝数。
×2/5=
(3)花布的米数比白布长1/4。
×1/4=
(4)实际每月比计划节约了1/10。
×1/10=
(引导学生想到:单位“1”是哪个量,另一个量是多少,写出数量关系。)
二、对比练习。
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1/3,花布有多少米?
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1/3,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1/3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1)分别说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比较3题有何异相点?
三、综合练习。
1、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价是多少?
2、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后来降价了1/5,降价多少?
3、修路队修一条1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
(1)两天分别修了多少米?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
(3)还剩多少米没修?
四、作业
课前思考:
潘老师确实是多年教学毕业班老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她补充的练习中,3题对比练习是每届六年级学生易混淆之处,在此比较,加深对三种类型实际问题的印象,理清思维。增加的综合练习,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我要借用一下了。
第二,在明天的教学中,我还要增加分数乘法计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前思考:
上完分数乘法的第三课时——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二)(例3)后,我们三位数学老师都感到这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所以需要增加一课时,设计一些对比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尤其是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潘老师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后及时增加了这一节练习课,设计了“看关键句说数量关系”、“对比题”、“综合题”这几个层次的练习,练习题较典型,在课上,我们还是要组织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后再思考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课上还要多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多说说数量关系,让更多的学生真正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学会思考。另外,练习八中的第12、13题要放进本课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练习也可增加些,计算正确率要提高,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亟需培养。
课后反思:
由于自己在前两节课新授学习时轻视了这单元的难度,高估学生,所以在新学习分数乘法时,就说明:熟练以后可以省略中间的计算过程直接写出得数,且补充习题册上也有这样的要求,造成很多学生在计算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计算正确率不高,还有部分学生计算方法没有得到完全巩固。所以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再次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以后一定要写出计算过程,特别是有约分的类型,直到以后熟练后我再通知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中间的计算过程。从今天的课堂作业看,这样操作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
第二,继续加强对数量关系的训练,关键是对其中分数含义的理解。只要学生能理解分数的意义,说明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那么写数量关系基本上没有困难了。同时,继续教学生学习借助线段图分析部分题目,这样更直观形象。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说出题中分数的具体含义和正确找出单位“1”的量,对课堂上预设的题完成的不错。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要求写出数量关系),有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还是没能准确的找对单位“1”的几分之几表示哪个数量。对于这些学生课后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辅导。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潘老师设计的教案,我再结合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补充了几道对比题,加强对不同类型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辨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可能在组织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有点过于急噪,要加以改进。我想在根据关键句分析时,一是思考其中分数的意义,即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分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要把谁比谁多几分之几转化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感到困难的地方。二是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能更清晰地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从学生作业情况看,遇到题中要求写出数量关系仍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要抽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乘法教案 篇15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 =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20xx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分数乘法教案 篇16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小学生分数乘法的数学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具、学具准备
1.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笔合旅嫖颐抢刺教址质?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 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分数乘法教案 篇17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五课时
小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5,做一做,练习二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二、探索新知
1、例题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分米,松鼠乐乐的身体长2.4分米。
(1)提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①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②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dm。
所求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确定单位1,根据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可知,应把松鼠欢欢的身体长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所求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就是求2.1dm的3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134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 化成小数。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 = = (分米)
分数化成小数: =2.10.75=1.575(分米)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和分母约分: (分米)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分数乘法教案 篇1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授课课时:11课时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材第2、3页。
授课时间:1.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分数乘法教案 篇1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教学重点,以探究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节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视数形结合在学习中的作用。
数形结合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画图的方式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新课的教学中,再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画图法去解决问题,从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手操作。
(1)你能从桌面上的12根小棒中拿出它的吗?呢?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发现。
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3.交代学习目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作铺垫。
⊙类比推理,明确意义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①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②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
2.分析、解决问题。
(1)讨论解题策略。
师:要求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学生试做。
(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3)汇报,并说出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
方法一
生: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也就是说把奇思吃的6块饼干看作单位“1”,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笑笑吃的饼干数。
师:说得真好!把6块饼干看作一个整体,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方法二
生:把每块饼干都分成2个,6块饼干的就相当于6个,也就是3块饼干。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了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师:那么这道题应该如何列式计算呢?(6个列式为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学问题,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综合以上两种方法,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数乘法教案 篇2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教学重点,以探究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节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视数形结合在学习中的作用。
数形结合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画图的方式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新课的教学中,再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画图法去解决问题,从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手操作。
(1)你能从桌面上的12根小棒中拿出它的吗?呢?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发现。
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3.交代学习目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作铺垫。
⊙类比推理,明确意义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①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②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
2.分析、解决问题。
(1)讨论解题策略。
师:要求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学生试做。
(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3)汇报,并说出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
方法一
生: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也就是说把奇思吃的6块饼干看作单位“1”,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笑笑吃的饼干数。
师:说得真好!把6块饼干看作一个整体,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方法二
生:把每块饼干都分成2个,6块饼干的就相当于6个,也就是3块饼干。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了6块饼干的是3块饼干。
师:那么这道题应该如何列式计算呢?(6个列式为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学问题,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综合以上两种方法,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数乘法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引入铺垫)
1、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 ,吃了谁的 ?(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 ,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 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 吃了谁的 谁是多少(已知)谁的' 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 ,甲是乙的 。
(2)甲是乙的 ,乙是甲的 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分数乘法教案 篇22
教材分析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学习和理解本节课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新知识前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很重要。
本节课的内容为简单的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掌握这部分知识才能为学习后面部分较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题意中已知条件和找单位“1”等迁移知识的能力。学生认知的障碍点主要是理解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问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2.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信息,找出单位“1”:
2.列式计算。
思考:这两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楚数量间的关系。
(2)画线段图分析思考,分析重点句。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解答。 板书: 2500× =1000(㎡)
(4)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并说出解决的依据是什么。
2.(1)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2)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
3.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解答,再交流想法。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步骤是什么?
五、归纳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8页第2、3、9题。
分数乘法教案 篇23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彩色纸剪贴画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