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这是《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当叫作《欢乐的天才》,想来是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名字——译者张振玉先生依然选择《苏东坡传》为名,我想,应当是考虑了中华历代的人才济济,只怕仅以《天才》为题,便会引发我们太多的遐思吧。苏东坡——应当指出,这是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文人,天真烂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相似;但他灵魂所经历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题记
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岭南。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这才是苦难。面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痛苦与折磨,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苏东坡曾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那种醇美、成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神往!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喘不过气来的分秒必争的校园生活,我何尝不是那个精神、肉体遭受折磨的“苏东坡”!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接踵而来,课间本是娱乐放松的黄金时段,可教室里却出奇的静,放眼望去,同学们则齐刷刷地埋头苦干。一次次竞赛考试如一场场风暴席卷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灵深处尽情地肆虐着;但我还来不及叹惋疗伤,老师们马上预告说下一场风暴已经形成,即将席卷而来……
呜呼!每当遭受这样的际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现苏东坡的洒脱形象。于是我趁着清风明月夜,走上操场,面向四野,高声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读着读着,心境豁然开朗,乐观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畅入眠,再次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你,苏东坡,是你教会了我在逆境磨难中保有乐观豁达之心!困难算什么,正如东坡先生诗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磨难,轻装上阵,冲过去!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很同意林语堂的观点:“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喜欢苏东坡,未必我就不能够再接着喜欢。而且他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苏东坡自由自在的灵魂和平和宽宥的态度。
读林语堂著的这本《苏东坡传》时,我是怀着欢喜的。以为苏东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无一个不好之人”的话可甚合我,我看人向来是只看优点,而只看到一点缺点的,从东坡居士这里我可以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为,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观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后的回味与思考。更高一层的意义是,我肯定这是一本好书,但具体好在哪里,却无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时时拿出来翻动,使主角的灵魂不时地浮现出来,给我们以营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苏东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远的历史的痕迹,而林语堂也必定会在苏东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迹,翻译者张振玉当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这本《苏东坡传》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华在里面。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来的苏东坡,更具有时代的特点,更具备亲和性和适用性。
读过《苏东坡传》之后,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时代的痕迹太轻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这巨大力量的控制权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所遇到的挫折与不幸,如果放远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种感觉而矣。这种感觉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于我们的味觉。
苏东坡最为可爱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感觉异于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朴素,没有成熟世故的老练,却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报复能够永远谈笑风生的坦荡性格,他把每一处流放地都当成家来热爱,使得他的敌人因为总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万分。一个强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无能者的表现,苏东坡是当然的强者,他的这种强大来自于灵魂和精神。
苏东坡的惊世才华固然来自他的博闻广记,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大自然给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无穷的灵感。只有在山野里,大树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时,才是苏东坡最为本真的时刻。他乐于回归这样的本真,他的敌人也总是用流放这样可爱的报复方式使得苏东坡顺利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虽然流放的岁月过于漫长和频繁也使得苏东坡会产生安定生活被随时打破的担心,使他所赚不多的薪水总是在各个流放地安家落户时花个精光,以至于偶尔会受到饥肠辘辘的困扰,但苏东坡不以为然,他永远能够活在当下,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他总是在与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游荡中,寻找到不竭的灵感。他的诗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为他的心里全是美妙。正可谓“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认为的坎坷与磨难在苏东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难过呢?只有真情。他爱他的亲人们,他会为与弟弟子由的分手而伤感得夜夜失眠,会为爱妾朝云的离世而难过得痛哭失声。他因为心地的善良而见不得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苏东坡的文字是用来书写真情的,是用来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热爱也是自然的。
林语堂在谈到苏东坡的书法与绘画成就时,提到了节奏与率动,他的观点是书法与绘画中的美,来源于自然界动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爆发反映,这样透彻的讲解,非常有利于我们欣赏中国的书画艺术。而我以为书法和绘画之美,更源自纯真自然,一个心存杂念的人的手下,是没有佳作产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爱~。~自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苏东坡的旷世才华,也必将是一个内心安宁,充满幸福感的人 程林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余秋雨贴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横跨欧亚版块,探微究深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风雨阁,阳关塞外凄迷纷飞的风雪,收归于他的《文化苦旅》。其间,他特意从书里挖出一块空白,盛放启迪他的林氏《苏东坡传》,与深思之后感知到的,苏轼身后醇和而圆熟的生命形态与厚重从容的文化面貌。
动容之余,心生好奇,遂取《苏东坡传》,细细读来,念罢掷笔,我沉默而满足。
我向早已溘然长逝的大师深深致敬。林语堂先生本人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毫不费力,着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同时,又秉承着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一派热忱与景仰,为其笔耕不辍,以一只灿然生花的妙笔,行文腔调诙谐轻松,一字一句又压得端庄肃穆,使整本书并不流于富艳轻浮,也不过分地板正迂腐,将苏东坡本就波澜壮阔的一生,写得更添风起云涌,顿生心生望洋兴叹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经非常全面了,少时才华横溢,得到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刮目相看,以至于因福得祸,科举中屈居第二。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针砭时弊,非但没有被"察纳雅言",反而触怒新近,囿于囹圄之间几陷于死也,众友力挽狂澜,免其一死,而后,又屡屡卷入云谲波诡的政坛时局,一边流离着为生计奔走,一边自得其乐地纵情逍遥,一直到客死异乡。
生命的终了,是一抔黄土,三两凄凄哀哀的啼哭,几缕悠悠荡荡的青烟缭绕不绝。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终究难逃生死两个大字,不过,能用他晚年最倾心的五柳先生的诗去歌咏他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苏轼若泉下有知,定会欢喜异常,取酒醉饮。
笔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纤薄的纸张上晕染出一个黑黑的圆点。这是篇读后感,这样有读无感,寥寥几笔,猝然结尾,显然不行,无形中令人觉得态度敷衍而轻慢。
我轻轻地拨开记忆,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
有一句庸常的话可用以描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正如苏辙点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苏轼的文章如此浑然天成,他的笔端如此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观火针砭时弊。毫不夸张,苏轼悠游地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文脉。小人在浓稠绵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发红,疯狂地想鞭挞摧毁他的灵魂。即使苏轼并没有很主动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诗名早已让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并不乐观的走向。
这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容小人为所欲为,而让怀揣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没,被吞噬。古中华文化脉络中缺乏明辨真与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渐显露,一呼而天下应和,云集景从,然而没有自我辨别的前提,文字就变成相互攻伐的利刃,伤得人体无完肤,着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东坡侥幸得雪,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归正传从细微处看,苏轼被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铭记。其伟大之处,恰恰不在于他的伟大,——当然他遭的罪都是源于为民请命——而是他的真实,可爱,可亲。
他是如此鲜活的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却不是摆在神坛上慈孝温文的圣人。东坡尝过战栗的滋味,钦差奉旨前来提他时,他栖栖惶惶,藏匿于屋里不敢出来;他也手足无措,对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几欲投江以解当前困境。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于每个人能从中窥探到曾经狼狈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诞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学不会沉默,苏轼恰算是其中拔尖儿的。记得满城风雨的"乌台诗"案,泼得他满身脏水,拉得他锒铛入狱,身心俱疲。然刚踏出牢狱,酒香浓郁,穿巷而来,他顿时忘乎所以,挥毫泼墨"毕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塞翁失马""曹操窃禄"的暗讽,辛辣更胜往昔!直教人血气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苏东坡!
苏轼固执并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层的生命自信,虽自嘲曰"无药可救",窃以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无为,日复一日生活轨道,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利的缠绕,从而获得个体的独立,逃离人生的困境,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也能同岁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苏东坡传》里提到过曾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腹踱步,问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识见。而他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就是苏东坡独有个性。
苏东坡一生几乎从没做过大官,这绝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灵感来的总是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时代,像苏东坡那样,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话呢?明明有能力却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贬再贬,纵然是苏东坡也会对这个社会无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随手送给朋友的诗词也会遭到别人的舆论。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东坡这样说过。
“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朝为官的却误认为是苏东坡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必会在朝廷造反。(虽然是事实,但被人一语道破也没面子。)于是,众怒难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么多人的抗议。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终究还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们被牵连。对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对他的知心朋友,他却表示绝不后悔。对社会现状作出正确评论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来有两首送给子由的诗传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见子瞻措辞悲惨,这才使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但是最后却判得很轻。这也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帮了他。
苏东坡总是受到历代皇后的庇护。元佑年间,朝廷在短时间内使苏东坡升至第三级翰林。不过苏东坡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东坡恳请之下,朝廷终于降了他的职位,让他出任杭州太守。
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点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相继离世,自那以后苏东坡的倒霉日子又开始了。直到他六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一切才全部结束。
终了。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像苏东坡这样不合时宜的伟人了。再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