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短文网

2025-08-2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是什么?英雄是威风凛凛的曹操,英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更是深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刘备。

就拿诸葛亮来说吧,诸葛亮在刘备建国时为他出谋划策,有些策略一直流传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诸葛亮有超高的智商,特殊的技能。诸葛亮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刘备病重去世后由刘备的儿子——————刘禅即位做了蜀国的皇帝,他庸庸碌碌不像他父亲那样称职,即便如此诸葛亮也一样尊敬他,辅佐他治理国家,就像对待刘备一样忠诚,并写下有名的《出师表》劝说刘禅近君子远小人。

英雄就是如此,有高超的技能,有美好的品格,有一颗赤胆忠心。他们忠于祖国,随时献身于祖国的事业。

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有曹操、诸葛亮等,清朝有林则徐等,近代解放战争时期有毛泽东、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如今二十一世纪的英雄———白衣天使,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力撑起疲惫的身躯,他们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关心,对健康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对家人的爱,对父母的孝心。他们不畏病毒,当病毒来临时不怕艰险迎难而进。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临危受命,挂帅亲征面对疫情冲锋陷阵不分昼夜的工作在一线,李兰娟、陈薇、张文宏、张继先等等诸多的院士、医生、护士奋战在一线,呕心沥血,带领团队研发疫苗,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进行心理疏导,防止疫情扩散,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志愿者,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冲向前线运物资,照顾病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心中只有一个愿望:疫情尽快过去,感染者尽快好起来,人民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英雄就是这样一群有爱心,勇于担当,忠于祖国和人民,不怕流血和牺牲的平凡人。

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从小就开始读的书。喜欢就是喜欢,百看不厌。这次问老师借来看,总有一气呵成、略带遗憾的感觉。蜀国为什么就不能统一中原啊!就是这种淡淡的遗憾吸引着我再次看这本书。

其实纵观历史小说都添加了许多作者的主观色彩。“拥刘反曹”就是全书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同样作者在描写两个统治者的时候,还用运了对比的手法。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描写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诸葛亮时,他的形象比起曹操、刘备来,就更有民间传说的色彩了。如果说曹操大歼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无数例子在小说中足以证明这点。在这也不一一多说了。总之我觉得《三国演义》歌颂了“仁君”“贤相”。其实这一歌颂与当时封建社会有关。每个老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而这希望的现实就与当时的仁君、贤相有着必然的联系。“仁君”“贤相”则民盛,“昏君”“庸相”则民衰。我想作者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的吧。

当然小说不仅如此,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描绘人物时,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个性非常鲜明。而且小说又擅长于战争的描写,赤壁之战,从战前的准备和运筹策划,写到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的余波,前后用了八回左右的文字,紧张的场面时见悠闲的插曲,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波澜起伏,摇曳生姿,真的十分精彩。

同样《三国演义》还宣扬了“忠、孝、节、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十分欣赏作者在小说这方面的构思。当然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迷信之处也是有的: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于吉左慈兴妖法”等。小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觉得这方面完全能与《红楼梦》相媲美。

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篇3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终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之后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可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向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之后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之后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应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应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此刻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我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提议,曹操也应当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提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样办?但他没有理解,致使之后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能够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以往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篇4

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师徒四人;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绿林好汉;贾府里的喜怒哀乐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里的一个个真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点英雄……”《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各有千秋的真英雄,气量狭隘的周瑜,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既凶残奸诈又雄才大略的曹操……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和张飞。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无论是东吴招亲,还是大唱空城,甚至在他死后还有马岱杀魏延,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他的“计”策层出不穷,充分反映了他作为“军师”的智慧、才能。就是因为这些特点,我才喜欢这个“卧龙先生”的形象。我喜欢张飞的性格,他的性格“粗中有细”。他的“粗”性情爽直鲁莽,作战勇猛顽强,当阳桥头他的一声怒吼,曾吓退曹操百万大军;古城会时他曾大义灭亲,为关羽报仇,他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但是张飞的性格中也有“细”的特点,粗豪之余不乏温柔、智慧的'一面,刘巴初降,面对刘巴的不恭,张飞虽然气愤,但却没有抱怨;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皇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智取瓦口隘则又显示了张飞的性格中智慧的一面。“粗中有细”让张飞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英雄。

诸葛亮的“识”,张飞的“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胆有识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只有“胆”,会鲁莽行事,毫无分寸,如果只有“识”的话,只会用一些计策来解决事情,不光明正大。所以两个缺一不可,只有一个人身上具有这两种品质,才会做事完美无缺,有一番作为。

让我们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做一个神机妙算、大胆顽强的人,无论你遇到什么对手,你都会克服它,战胜它,让你一步一步打倒“敌人”,走向成功。

有胆有识感三国——读《三国演义》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讲述了从黄巾军起义到司马炎统一中国的故事。这本书中,有学富五车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忠厚老实的鲁肃……我却喜欢忠肝义胆、义气永存的“义绝”——关羽。

关羽,是一位武圣,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三国时期武艺第一人,杀掉敌方大将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可是,他却对刘备死心塌地,这是为什么?就是“义”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诚心诚意为刘备付出。什么时候打仗,都是他和燕人张飞冲在前头,从而掩护刘备。当年哪次大战,不是关羽立下的功劳最大?记得关羽在曹营时,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将赤兔马赠予他,为的就是想让关羽留下来。可关羽是什么人?他可是与刘备结为生死之交的“义绝”啊!于是他过五关斩六将,重新与刘备相见,当我读到关羽水淹七军时,仿佛看见了一位面如重枣的将军站在城头,提着一柄重达82斤的青龙偃月刀眺望远方。

忠义,是人必须拥有的品质。比如吕布,虽然武艺高强,却不懂得忠义。听了奸臣的话,杀了义父丁原,投奔董卓,最后不仅被曹操杀得惨败,还落了个三姓家奴的称号。

比起关羽,我显得无地自容。记得有一次数学课,老师让带积木。我的同桌,也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却忘带了。我看见他眼中闪过几分焦急的神色,但是我思忖道,借了他我怎么办?老师的板子可不好受,所以我想方设法的躲开他的目光。终于,因焦急而脸涨通红的他吞吞吐吐的说:“刘登轩,你能……”话还没说完,我便一口回绝了,他怔住了,半天才回过神来,默默地回到位置上。上课了,数学老师问他:“你怎么没带积木?”这时,一位瘦小的同学起身说道:“老师,他的积木借我了!”……一开始,我嘲讽那位同学,直到后来,我才觉得羞愧不已!

经过这件事,我们俩的关系渐渐疏远了。我想,如果我重义气,友情应该也不会破碎吧!所以,我暗下决心,从今往后一定要做一位“义”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