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1
开智系列。以一种类上帝的视角,串联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外加很多对我来说很新奇\的观点,叙述了智人是谁,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又会往哪去。
智人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动物到统治地球,是各种偶然还是必然,书中罗列各派观点,这过程描述得有趣如小说。同时也能让自己跳出来想,作为一个智人,有什么从娘胎带出来的,自己平时都没察觉的属性。
我们常问,你信什么?相信人人平等?相信个人主义?相信消费主义?刷新我认知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这些相信的东西是虚构的,想象出来的,智人无法脱离这种想象,并且这种想象建构秩序和世界深深结合,存在于人与人的连接中,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反过来想,我们现在脑子里面的想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比如不开心就去买买买,是不是因为自己相信消费能带来快乐,比如多去旅游多人生体验,是谁灌输这种概念?是内生的,还是身边的人也相信,还是各种广告在倡导?从小被教育对错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我认为的对错,和你认为的对错,是不是同一个想象的秩序\,这个一个很奇妙的'规则,这种想象的秩序又直接指导了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农业工业科学城市等等等东西不断发展?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放在超长的时间、空间维度里,个体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回到个体,对快乐、痛苦的感受却占据全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是不是也和自己相信的,自己想象的秩序强相关?
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再去琢磨琢磨,承认无知,再挑战个人的三观。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2
从动物到上帝,其实这个书名很有讽刺的意味。
本书一步步的推倒,从几千年的时间来看,每个时间段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上帝,支配者,却支配的'还是自己。并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维护着,作者并没有说这个想象共同体(依靠文明 货币 民族 法律等等)是好是坏。但也推导出了,在这个共同体中逻辑的矛盾(美国独立宣言对比汉莫拉比法典)以前看罗辑思维中说人类社会是个想象共同体,使大家拥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社会轮廓,并使人类进步,貌似很有道理。今天看了这本书,作者真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就是个动物,还不如蜜蜂社会。因为人类为了营造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杜撰了自由民主博爱这宽泛概念。
但支配人的是人自己创造出来钱这个概念,这个想象最大推动世界一体化(非领土),但作者从文明的角度再反过来看,世界一体化又摧毁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明(包括中华文化,不可逆)并朝向单一稳定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本身又是矛盾,缺乏逻辑支持。从作者证明了证明人类进步的一些表现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作者认为无论技术和科技的进步,都无法改变这个阶级的社会,因为总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上帝,把别人当成动物,而人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对此我认为作者是悲观,从牛被关进笼子象征人类被自己束缚(虽然牛数量达10亿只)再写到小麦发展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也没使人过得更好更自由,反而......所以我判断作者最为羡慕的是采集社会(绳文文化)哈哈...最后说句,罗辑思维没逻辑。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3
我们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学会使用火,然后逐渐学会打制石器,然后逐渐登陆其他大洲不断适应各个大洲环境,使得第一次“人类的洪水猛兽”席卷全球。
此后人类不断进化与发展,进而逐渐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国,然后宗教、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便也应运而生。而人类的数次重大变革既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则深深改变了人类进程,也深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而人类的进化也不过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样,“既让自己的DNA持续永久的复制下去”,只是人类到后来尤其是现在的进化越来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缚。
回首望去,让我们从一众生命脱颖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脑袋却能思考整片宇宙,这着实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过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超以往,且形式不容乐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虽然如今是史上相对来说最和平的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中美博弈、朝韩危机、中东变局、欧洲风云。而世界终会走向何方,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尚不得而知。
人类的未来究竟去往何处?作为宇宙的奇迹生命代表的人类,是否甘于自然法则的束缚?而若真的有一天,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那时又该会是何种模样?
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4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5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