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8-2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数十年过眼烟云之后,当我们翻开这本《傅雷家书》,指尖触摸到散发着墨香的铅字,品读那一句句关切的叮咛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傅雷挑灯夜书、伏案写作的背影,仍能感受到傅雷写下一封封信笺的思念和儿子傅聪阅读这一段段文字的感动。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信札,亦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爱。儿子小有成就,他欢喜自豪;儿子遭受挫折,他满怀忧虑;儿子骄傲自满,他谆谆教诲……

于儿子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是一位朋友,最后才是一名学者。作为父亲,傅雷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守则;作为朋友,他关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严格的父亲,知心的朋友,渊博的学者。

这令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说我家像一个戏台,母亲总是唱红脸,父亲却总是唱白脸。曾几何时,我厌烦甚至怨恨过他,因为他是如此的“不近人情”。

还记得去年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是我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大考。我懵懵懂懂地进了考场,懵懵懂懂地考了年级第八,明知道没有付出努力只是运气原因,却依然居功自傲,向父亲报喜。我原料想,父亲会高兴地夸奖我,不料,父亲却面无表情,只是冷静地嘱咐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然而我沉浸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全然将这句良言警句丢在脑后,变得更加松懈。

第二次大考——期末考试,在父亲的意料之中,我跌到了年级二十五名。对我来说,仿佛天塌地陷。鲜花与掌声远去,我独自品尝苦果。这时我才想起父亲的警醒,后悔不已。父亲并未安慰我,而是严肃地与我分析失利的原因。在父亲的引导中,我从一味的失望悲伤中醒过来,着手于查漏补缺、加倍努力,最终在第三次、第四次考试中重回巅峰。

当我伫立于山巅,众生仰望,父亲是那个沉默的人;当我跌落入深谷,众生践踏,父亲是那个拉我一把的人。

在教育方面,父亲与傅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

父爱拳拳似海深。我庆幸在成长路上阅读了《傅雷家书》,是它让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叛逆是生活的常态,认为这样的行为方式才是有个性的表现。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书,一本有着大智大慧的书——《傅雷家书》,现在,我仍然经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它细细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我想到了我那两鬓渐白的父亲,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也写不出什么字字珠玑的文字,但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亲朋赞扬我取得的成绩时,总不忘夸夸父亲这个“大功臣”,而父亲满是沟壑的苍老的面容上总会现出幸福的笑容。

在我还是叛逆的少年时,对父亲那些人生哲理,处事方法常常觉得不胜其烦,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有没有排斥过这种“唠叨”?不过想来是没有的。他完整的保存了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笔精神财富。如今,我逐渐读懂了父亲,也逐渐重视父亲的谆谆善诱。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在我心中,那永远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依然用期待而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不经意间看见父亲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一看,发现父亲头发又白了几根,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这时,我都想说:“父亲,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可不善言辞的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你那平凡的身影在我心中永远是高大伟岸的,您的谆谆教导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鼓励,让我在成长额=的道路上,不会行差踏错。现在我踏上了我的征程,您该歇歇了,不要再为我担心,我会努力成长,做一个有思想有涵养的人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母爱伟大无私,并不需要过多的点缀,只要用心去体会,便可知道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傅聪三个月也不曾来信,作为母亲的朱梅馥心里焦急,就写信给儿子:“千句并一句,我们只希望你的来信,多么令人思念的信!”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惦念,都在这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心思细腻,她说给儿子的话,都是希望儿子永远铭记在心。她说:”回国前若有余款,可留在使馆,或者根本送给使馆,不要看重个人利益,宁可节约些留给国家。”嘱咐的'虽然以琐碎家事为主,但其中又不乏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一个母亲对儿子、对国家的感情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

母亲教育儿子要懂得理财,不能奢靡无度:“宁可生活清苦些,节制一些力量(对理财方面也要有些打算,要节约,不可加强浪费的恶习)”。

母亲还教儿子要懂得感恩:“与华沙的杰老师,有没有时时去信请教问候,你是他的得意学生,切不可忘了他。”一日为师,终生为师,人不可忘记师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母亲的苦心,令人唏嘘感叹。

母亲也会变老,但他对儿子的爱从不减一点。在给傅聪的信中,说 :“我们这几年老了许多,爸爸头发花白,神经衰弱,精力也大大减弱,晚上已不能工作;我的眼光衰退,也常常失眠,这一切都是老态的表现,无法避免了。”母亲对自己年老体衰的状态轻描淡写,对儿子的身体却分外关心,舐犊情深 ,感人至深。

虽说“钱乃身外之物”,但出门在外,需要钱财。母亲深知这一点,他担忧儿子,于是再次叮嘱儿子:“你现在孤身在外,不论什么事,都要你自己合理安排,譬如理财一道,也要训练的有计划,有打算,要往长里看,不能糊里糊涂。尤其是辛勤劳苦挣来的,我们绝不要讨人便宜,可也不要任人剥削。”母亲的爱子之情体现出来,再次谈到理财的问题,其理财眼光要放长远的观点。

儿子只身在外,做母亲的也不能多做些事,就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儿子,让儿子不至于走弯路、重蹈覆辙,母爱无私,从不保守一个对孩子有益的事,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学到的都告诉了儿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一封封雪片似的家书都饱含着亲人间的浓浓情感,在战场之间来回穿梭。而这本厚厚的《傅雷家书》,又包含着傅雷对儿子的哪些情感呢?

轻轻翻开崭新的封面,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傅雷夫妇对两个儿子的爱和期望。不管是对他们艺术方面的谆谆教诲,还是生活上的千叮万嘱,从中我都品味出了浓浓的亲情。傅聪出国多年,为了避免他忘记中国的文化传统,傅雷不间断地为他寄去一本本中国名著,从《诗经》到《世说新语选》,从《楚辞》到《唐五代宋词》;他建议儿子每天写一些中文日记,并坚持要他用中文与自己写信,就是为了不让他忘记祖国的汉字;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理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他用文字耐心地引导儿子,一步一步……他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让儿子不要忘记:我是龙的传人,那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的子孙!

和现在许多父母不一样的是,傅雷和儿子之间不仅仅是父子的关系,更是朋友的关系。他像一个知心者一样,与儿子天南海北地谈:他们谈艺术,“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也是世所必然的境界”;他们谈婚姻,“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他们还谈中西方文明的异同,“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们只看见古人提到彻悟,从未以信仰坚定为人生乐事,而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他希望儿子在国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气节,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父亲,他对儿子的要求很高,但他同时也在忏悔自己以前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希望儿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平日里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桌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菜肴,上学前耳畔的一声声叮咛,也包括父母日渐苍老的背影……为人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傅雷夫妇的博学,但他们也在努力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做人的道理。可是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又真的像傅雷一样,理解它们,并努力去完成了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