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
太虚幻境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是非,勾勒出了红楼一梦,更组建成了生活中的百态。
红楼梦,隐去真事,假语村言,神话及佛道释的种种痕迹,交杂在宁荣国府和五大家族的兴衰故事中,真假切换自如,浑然天成。不寻常的女子们,各有各的姿态和人生哲学,故而,常常也体现着她们的多面性。多面,才不让人物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有种跃然纸上的立体感。后人对红楼,解读得有点用力过猛,例如宝钗,仿佛一点点小动作小心思,都会被说成是其圆滑刻意逢迎的证据。事实上,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利己和自我保护,是种再常见不过的心思。读者所挖掘的真假面,是站在“上帝视角”予以品评的,如若将宝钗放置于她所处的境地,这又有什么不合情理呢。客观理智,是面对事件的最基本处理原则。过高的要求,必定衍生出种种不尽心意。将人物固定化,用偏见目光看待,难免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反倒是忽略了人物的善良面,给自己营造出一种世界皆阴暗的感觉,因小失大。
所谓“道德绑架”“法大于情”之类让人无奈的社会现状,我们为此黯然伤神,而又庆幸于自己尚未碰到这些糟心事。一方面,我们是网上激扬文字的“正义化身”,另一方面,又是无力对抗社会阴暗面,蜷缩在电脑桌前束手无措瑟瑟发抖的“键盘侠”。然而,固然个人的力量单薄且作用有限,却是欲凝结成一股强大社会力量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影熔炉,推动了韩国相关法律的改革;“药神”陆勇,给无数慢粒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也促使了国内药品价格改革。虽然我们小心把持经营着自己拥有的小小世界,为了它,学会了逢迎与违心,但是,内心的人性与真挚,依然会留有余音。正如,势利毒辣如凤姐,也看重了邢岫烟的纯朴,予以她衣物资助;贫穷软弱如刘姥姥,在贾府危难之时,爽快得答应照顾巧姐。阳光下,万千草木生长,孕育着生机盎然的活力,人间,也本该以温情为主色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熨帖而美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呢?我们或许迷失在滚滚红尘的真假是非中,但只要多保有一点思考和勇气,可能会创造出大不同。斯特里克兰的`孤勇与不羁,较之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徘徊,孰胜孰负?前者,是不计后果义无反顾的真,后者,则是心怀正义常戴多层面具的假。然而,如若前者能有更多思考权衡,仰望“月亮”的同时,珍惜自己的“六便士”,或许,理想能更有根基,未来也可有更多期待。如若后者能有更多勇气,执着于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勇于刺出那姗姗来迟的一剑,或许,不会牵连那么多无辜者的生命,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丹麦王。袭人在贾府处处谨慎小心,顾全大局,因而得到宝玉及王夫人的器重;探春虽为庶出,然而却敢于兴利除弊,挑战贾府的腐旧制度,因而才能稍挽狂澜,赢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别人的尊重。思考与勇气的融贯,是前进路上坚实的盔甲,是呼啸激扬起帆的劲风。
《红楼梦》是一本伟大的,关于生活和美的百科全书,品读之时唇齿留香,亦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值得我们一生的学习。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2
作为一部时代的著作,《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是旧时代的“反骨者”,它从女性的视角来出发,尊重女性,赋予女性无比高尚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当时女权低下的时代,他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红楼梦》不仅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和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在书中,显而易见的,贾宝玉心里更多的是他那灵动的知己表妹林黛玉,而不是强势的薛宝钗。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来说,孱弱的林黛玉显然无法担任一家主母的角色,而强势的薛宝钗是正好适合的。可想而知,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有些任性的黛玉。至此,一桩包办的婚姻就此产生,就造就了宝黛二人后来的悲剧。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的道德礼教。受到封建社会荼毒的,当然不止宝玉和黛玉,还有一大群少妇少女,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等等。如此显贵的上层社会的女性尚且如此这般悲惨,下层女性所受到的折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女性们在那个时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身的际遇无法言说,在那个可怕的悲剧时代,女性是不值一提的,如同男人们把玩的“宠物”。在这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男人们很难变成了大男子主义。
作为当时代的“新”人,为贵族家庭出身的贾宝玉,没有像其他男性一般的蔑视女性,而是给了女性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当代,一个丫鬟如何敢生主人的气,在当时,有十条命都不够砍的,而贾宝玉的丫鬟却敢,如果不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又怎么敢如此放肆。所以,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宝玉,都愿意与这个“混世魔王”一同玩耍,这不仅仅是因为宝玉对女性有着基本的尊重,更是因为他把女性当成一个人。并且贾宝玉对女性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所有女性在他的眼里都是“水做的骨肉”,而男性在他眼里也是“泥做的骨肉”,他见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觉得臭气熏天。这就足以表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敢于为女性发声,他还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影响也并非一时,直到今日,《红楼梦》对人们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书中的贾宝玉不可或缺的可能也带着曹雪芹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本人的认识,才有的书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才能如此准确无误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才能令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虽被人评为“满口荒唐言”但是这“荒唐言”却自有其道理,不同于其他官僚的冠冕堂皇,个中道理又有多少人才能够理解,作为当时代的“另类”,曹雪芹所忍受的压力与所遭受的际遇,并非常人所能想象,才能写出如此富含道理的著作。
对于如此富含哲理的著作,《红楼梦》不失为时代的瑰宝,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影响,其个中的价值,更是需要人们去深深的体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书,它所带给人们的,何止是“新”,更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价值体验。以自身为主体的际遇,更是为书中的内容增添了其影响力,增添了书的魅力。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乎梦的描写大都起到暗示隐喻的作用,梦境对应着现实,暗示着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全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正如歌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既可说是有缘又可说是无缘。无缘,此生却又相遇;有缘,却又不能在一起。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是虚无缥缈的。只能为这段无望的感情流泪。
赏析红楼,自然要从人物开始说起。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有时虽然娇气、刻薄了一些,但想想她的身世,失去亲人,成为孤儿,自然养成了她事事敏感的心。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做错一星半点,招人耻笑,这更说明了黛玉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孤自一人,寄人篱下,也难免会有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文学修养也是大观园中无人能及的,单单是平日说话也是需要再回想一番。“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快!”这本是黛玉说雪雁,其实是奚落宝玉才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和冷酒,一语双关,委婉的的表达出来。葬花时,见花从枝上落,常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寻常的自然景观罢了,而黛玉却将自己比作那些花儿,由一曲《葬花吟》抒发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及其高洁的志趣。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高洁的命运,也最终像那些花儿,随风飘散,可悲!可叹!
黛玉的结局虽以悲剧结尾,但她曾经毕竟去追逐过她的幸福。可书中另一主人公薛宝钗,虽已是宝玉的妻子,但她终究得不到幸福。她是大家喜爱的对象,但没有为自己活过。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可是像这一段: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也许人们会说她虚伪,但是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看待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辩证的看待封建道德,再来判断。
红楼一梦几多愁,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观园的最后结局竟是如此下场,在为宝黛的凄惨爱情而叹息时,更应该叹息封建社会的悲凉。成由勤俭败由奢,昔日大观园中的繁盛景象,如今不会再有,
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也不会再来。
合上书久久不能平复,每读一遍,那大观园中的昔日往事都浮现在眼前。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林的奇珍异宝,更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观念,涉及了封建社会家族、官场等诸多方面。它描述的悲伤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读者留下一掬泪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服饰是以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兰花与梅花。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我相信仔细阅读过得朋友们应该知道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用通俗的小说手法来描绘林妹妹而是从服饰上来突出林妹妹的特点。从穿衣颜色就可以知道林妹妹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从这些大家对林妹妹的认知估计是一个冷清的女子吧。可谁能想到林妹妹最后是含泪而亡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便是宝玉的穿衣风格,从这些便可以知道宝玉很显然是个富家子弟追求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等特点。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从服饰上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贾宝玉毕竟是个富家子弟肯定沾染了一点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他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看法等等。虽然他和女子的交往是讲究人人平等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摆着少爷的架子去说话,这就导致了最后他和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坚持下去。并且在黛玉临死前还被祖母蒙在鼓里娶了宝钗,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吧。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主角,她的服饰都是以蜜合色、葱黄色为主。这样简单的服饰颜色就勾勒出了一个淡雅、通情理、识大体的女子。在她误会黛玉被黛玉公主病批评时并未记恨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黛玉和黛玉成为了朋友这就足以看出宝钗有着男人一般阳刚的气概,她完全没有阴险小人一般记仇。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出场就应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穿衣打扮也是非常明显的写出了“风辣子”的干脆利落、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有着“玫瑰花”之诨名。从她逼死尤二姐又可以看出她的阴狠毒辣。最终也是落得了一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的下场。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这部小说也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5
我想,黛玉此生,定然忘不了饯花神那日缤纷的落花。
翻开红楼梦,眼前便立了一位绝色佳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我总想问她,关于红楼旧事,关于轮回因果。
她总不答。
我顺了她的视线向上望去,眼前是大观园的朱栏黛瓦,再远一些是暮春还未热闹起来的几杆荷叶,藻荇交横,在夜色中看不真切。
再远些,便是薄雾浓云下的一弯月。
“真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我叹道。
“那是张若虚的月亮”,蓦的,她开了口。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这是杜甫的月亮,不是我的。”她这样说着,又将视线移向散发着点点光晕的银钩。
“我的月亮,暖得像怀抱,有时候遥不可及,有时又近在咫尺。”
“我曾经想永远留住它来着。“
——但无论如何,一到天亮,就都成了一场温暖的梦。
冷月葬花魂。
她曾经也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罢,我想,但自从母亲去世之后,她变得越来越患得患失,害怕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也害怕得到的东西最终又不属于自已,她不知道这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抓住的永恒。
“你的月亮,是……”
是宝玉吗?话未说完,我便后悔起自已的冒失,连忙住了口,小心地观察她的`反应。
“是,也不是。“过了许久,她才笑了,一双美眸仍旧望向远方,自顾自地说,“世间美好之物数不胜数,煮酒品茶,琴棋书画,风花雪月……我中意的,又何止一‘宝玉’呢?”
她的视线扫过如今一片死寂的大观园,再如蜻蜓点水一般点在我身上。她的眼中似乎蓄了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又似乎映着暮春时节某个黄昏的落霞满天、乱云飞渡。
“我曾静日生香,春困幽情;也曾荷锄葬花,燕泣残红;从年少无知,到缠绵病榻,到头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住。”
我在月下细细端详她的面容,果真是倾国倾城中带着一点病态的苍白:“缠绵病榻,郁郁而终,这等结局,你……可有不甘?”
“不甘?”她自嘲地笑笑,“有何不甘?纵使活着,又能改变什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的泪已经还尽,倘若还在这尘世中逗留,这结局……恐怕不比现在好。”
我尚在细细咀嚼她的话语,丝毫不觉晚风将书页吹动。待我回过神来,一本《红楼梦》已经翻得差不多了。我急忙站起身,却发现她的身影早已像云中月一样模糊不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轻笑犹在耳边响起,“只怪我看不透罢了,人生……本就是一场短暂而艳丽的花事。”
我急欲辨清她的样子,可重重迷雾模糊了她的容貌。然而在她的身影渐渐模糊的同时,我似乎也越发怀疑心中的臆想。眼前这个模糊的身影,真的是那个惊才绝艳的绛珠仙子林黛玉吗?
“我当然是林黛玉了,”似是能听到我内心的想法,那个声音再次响起;“确切地说,我是你心里的林黛玉。”
书页翻尽,那个袅袅婷婷的身影也消失不见。黛玉的故事已然结束,而作为读者的我的人生,正如一场花事一般,才刚刚开始。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6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有好多资深文学家都对它有过很高的评论。而我呢,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原著,只读过它改版过了的儿童版的。不过大致也了解了,作者曹雪芹写了贾家这户皇亲国戚的大人家的兴衰史。
看了《红楼梦》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一下古代的有钱人。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来的,而是靠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过日子,并且过着极其奢华的日子。而普通的老百姓们幸亏地拼命苦干,却只可以艰难的维持生活。在贾家,所有的成员都有着成全的仆人伺候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是可笑啊,自己有手有脚的,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尤其是那个“贾宝玉”,从小就被贾母宠坏了。只顾吃喝玩乐,一会儿和这个表妹好,一会儿又和那个表姐好。这个大家庭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只顾着享受生活,最终垮掉了。
其实,能过上好日子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必须靠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才能争取而来。学好本领,踏踏实实的做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物质上的报酬。但也绝对不可以太奢侈浪费,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我将来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也会为爸爸妈妈请上保姆,但是我会尊重她们,因为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如果我有更大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我将用我的财富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最有意义!
读红楼梦有感_读后感500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