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08-26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8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现在,咱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

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

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看得出,你们都很喜欢诗。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而且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不简单,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你都知道些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她的资料,下面大家看这段文字,自己读一读。

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李清照可是才华横溢,也正以为如此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屏幕出示全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回忆了她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的经历。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板书:如梦令)

2、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只用了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展开想象,品味词境

1、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诗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 a、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3)朗读指导

师:你们看啊!(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

b、藕花深处

①在那样快乐的时候,那样美丽的地方,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师:这个“藕花深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点评语预设: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叶子;你看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而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吧。读

b、在这样的藕花深处,又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谁来说,你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那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不小心)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

师:是啊,“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竟然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可见她们已经被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此时诗人已经如痴如醉,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于是就赶紧——读下去

c、一滩鸥鹭

1、师: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响不响?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2、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感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师: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师:是啊“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一齐读出这壮观的场面。

③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听到划桨声、欢笑声、水声,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是啊,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惊喜。)

师:所以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读出这样的感受。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词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当年李清照郊游时的情景,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通过学习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呢?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令人心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难忘)

师:是啊,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好的记忆里。而且让我们也陶醉其间,留恋其间,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词读好!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还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我们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可说是名门闺秀,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是金石家。那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却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诗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范读

2、在这里,你读到的还是快乐吗?你读到了什么?(愁、泪)

3、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下,中原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是一女子,但她同样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这愁和泪是为国亡而愁,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泪;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离去,使得李清照长期流亡在外,无家可归,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是她满腔的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句话,体会那无尽的哀愁、千行泪吧

4、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可以流光溢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2、仔细品读,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3、用心感悟,结合背景,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精神之美;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赏读,品读,悟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素手执笔,抒写清欢岁月,千山暮雪;她,柔情侠骨,琴心剑胆,她就是一代才女,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让我们走进李清照(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红字部分的前期生活,学生读,请另一位同学读蓝字部分后期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韵之美

1、请同学介绍关于词和词牌。

2、自由朗读,读出词的抑扬顿挫。(根据划分的节奏,一声二声长,三声四声短)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比读,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赏读:景之美

边读边赏:请描述词中优美的画面:(结合词语,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组长安排4号朗读,3号提示词语,1号,2号分别描述。

三幅画面,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画面,组长分别安排两位同学,一位有感情的朗读,一位描述画面,组内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哪个组先来选?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

画面一: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画面二:兴尽晚回舟,藕花深处

画面三:争渡,惊起鸥鹭

三、品读:情之美

1、一幅幅画面难忘的画面,只用哪个词中一个字来形容最恰当?(醉)

2、醉意朗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意?(醉景,酒醉)

兴尽晚回舟,沉醉不知归路

3、饱满的感情朗读:浓浓的醉意充满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快乐自在

李清照喜欢出游,喜欢闲游。经常在山明水静的地方寻找诗情。暮春时节,绿树成荫,草木掩映,她在芍药花前流连,当晚提笔填词,以芍药自比,“绰约俱见天真”;中秋佳节,夫妻花园散步,桂花香气扑鼻,兴致油然而生,吟出“暗淡轻黄性体柔,清疏迹远只留香”,她喜欢花下恬淡与从容;他们夫妻冬天经常看梅花映雪,雪地上经常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长灯下摊开宣纸记下日间的心情。李清照赏玩游乐的时候,必有酒助兴。少女时饮酒,婚后饮酒,孤家寡人饮酒,词人饮酒不拘时节不拘地点,兴致上来,饮上几杯,醉也好,醒也好,天地云月,都在酒杯中。不变的`是才女的风姿。

4、同位共读:一个选择带着“醉意”去读,一个选择带着“兴尽”去读,读出不同的感觉,洒落豪放。

四、悟读:人之美

1、展开想象自由读:读出词中少女的形象。(无忧无虑,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率真,单纯)

2、感悟朗读,深入体会词人精神世界。(独立,勇敢)

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她依然醉意的打量红尘。

她就是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是那样的沉醉过,

她不喜欢拘束,亦不喜欢沉默。她是飞扬肆意的,她无惧世俗的眼光。

做她喜欢做的,追求她喜欢追求的。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走远。

总结:明月照幽兰,清风散暗香,李清照,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她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有丰盈如歌的韵律,她有坚守,她有梦想,因为她,我们更懂得不负韶华,不负此生,让我们为她点赞!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读李清照《渔家傲》,试着从背景,内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选做题:积累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1

一、温故知新,走近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七、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7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 “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

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引导学生想象 “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

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5、小结,继续讨论: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所描写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6、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结: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8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