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故事情节曲折奇异。在书中,我了解到昆虫世界里最傻最笨的是蝉,最无情的是螳螂,在蝉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要小的虫子,当蝉产下它的卵,这些小虫子就把蝉卵作为食物,可是蝉看见了虫子就在脚边上,却没有一点儿危机感,假如蝉一脚把虫子踩死了,那样蝉卵也不会被虫子吃掉。
螳螂是个“坏家伙”,为了产卵,它会吞了自己亲人,更可恶的是,它在一个地方产下卵后就走掉,也不会去关心自己的儿女生活健康。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与人类截然不同的。打我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我家还有一个疼爱我的姐姐。不仅如此,人间总有真情在,就算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也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去帮助他人。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暖心的新闻: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位老伯推着一辆四轮手推车,推车上坐着一个老阿姨。天突降大雨,老伯疾步走过,一个正准备去吃午饭的七中学生看见了急忙走向那对老人,用遮雨的布盖着老阿婆,把自己的雨伞给老伯遮雨,而自己的背后却湿透了。他把俩位老人送到一处可挡雨的地方,让老伯在此等候雨小点再离开,可是他没走几步就看见老伯准备要冒雨离开,他怕老伯淋雨受寒,就让他在这里等着,自己去附近买啦把新雨伞,把这把新买的雨伞递给了老伯,看着老伯撑着伞走了,他才安心回去和同学吃饭。
正是因为人人都有爱,我们的生活里才有亲情、友情……我多么希望昆虫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一份暖心的爱。我还是希望螳螂一家能够团团圆圆地生活在一起。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名扬四海的名著,它就是由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本书活灵活现的描写了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生动的将一个个昆虫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螳螂》这篇描写昆虫的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了螳螂的生活习性和样子,还向我们介绍了螳螂的凶恶与能干,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螳螂的知识。
螳螂看起来像一个温柔的妇女,但是,它真正的性格,却是一个凶恶的暴君。他在平常,会把双手放在胸前,警告那些想要打它的注意的动物,它可不是好惹的。可是当他进攻时,它会张开双臂,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这时,他会趁着猎物发呆时,一个猛扑,把猎物送入自己的口中。
螳螂的性格也很古怪,说它凶恶吧,的确是呀,要不,它怎么会连自己的'丈夫都吃,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说它温柔吧,也是呀,它会为造一个巢而几天不捕猎,细心地照顾它的巢,但是,又说它无情吧,也对呀,要不,它怎么会一产完卵,就一声不吭地飞走了呢?说它胆大吧,也不错呀,如果不是那样,那他怎么连凶恶的黄蜂都敢抓,说它胆小吧,也是呀,要不,它怎么会在出生之后要小心翼翼的,不想被别的昆虫发现呢?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理解了一个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词来形容螳螂那是再好不过了。因为,凶恶的螳螂,在小时候是那么软弱无力,连几只小蚂蚁都能吃掉它,但是,在螳螂长大后,它就所有的昆虫都不怕了,这不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以前我一本世界名著,名字叫《昆虫记》,知道现在我任然记得他故事里的情节。
《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让-昂利。法布尔。读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关于他一生对昆虫研究的成就。
法布尔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15岁时,他报考了公费的师范学校并获得了奖学金,三年学习期满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师,在多年的执教生涯里,法布尔从未终断对自己热爱的昆虫研究,并出版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读物。
关于昆虫的事宜,最让我深受感触的应该是第六章:大刀螳螂,雌螳螂与雄螳螂繁殖时,雌螳螂会把雄螳螂吃掉;雌螳螂一产完卵,就冷漠的离开了,连头也不回,真是个铁石心肠的妈妈啊!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呀!她一见到我或妹妹生病,就带着我们直奔医院,怎么会像螳螂一样呢?想着想着,我心里感慨万分,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呀!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除了第六章,还有第八章:贪吃的.花金龟。花金龟是狂热的水果爱好者,也是个饱食终日的家伙,它们一看见好吃的水果:李子、甜梨、葡萄和西瓜,就立刻不管不顾的扑了上去,有的干脆一头钻进果肉里,然后一动不动了,连脚尖都懒得翘一下。
法布尔的一生虽然只做了一件事,但是他为了人类自然科学做出了伟大和深远的卓越贡献。
当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大自然昆虫的奥秘,是多么的神奇有趣。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很讨厌昆虫的,因为总觉得它们的样子很让我害怕。尤其是蜂,蜂的刺使我不敢接近它,因为我被刺过。但读了《昆虫记》后,我不再昆虫们那么反感了,反而觉得它们变得可爱了。
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亨利.法布尔。他写的《昆虫记》里面,有好多昆虫的名字,有很多是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尤其是蜂的`名字,我以前只知道两种蜂的名字:竹蜂、马蜂,但没听说过什么采棉蜂、采脂蜂……
竹蜂和采脂蜂的居住之处颇为有趣,它们是住在遗弃的蜗牛壳里。那些爱捉弄蜗牛的朋友们可就要小心了,如果你倒霉的正好拿到的是已经居住了采脂蜂的蜗牛壳,那就只能怪自己了。采脂蜂往往选蜗牛壳中大小适宜的一节做它的巢,它们常常用细砂嵌在树胶上做成有图案的膜。在用树脂和沙粒做成的盖子下,还有第二道防线,用沙拉、细枝等做的壁垒。在第二道防线后面就有两间房间,一间大的给雄峰住,一间小的给雌蜂住,因为采脂蜂的雄峰比雌蜂大。
有时候,采脂蜂筑巢的时候,会因一个小疏忽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如果采脂蜂在一个蜗牛壳中筑巢,但它却不知道蜗牛壳已经有主人了,等巢里的蜂长大了,它们咬破了胶膜,冲破了防线,想解放自己。但是,它们的通路被一个陌生的家堵住了,因为这壳原本的主人的幼竹蜂还在孕育。就这样,可怜的幼采脂蜂就因母亲的一个小疏忽就结束了生命。
这一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小小的错误是不可忽视的,它可能会酿成一个让自己终生后悔的结果。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昆虫记》,现在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在1879年创造了这部传世佳作。
《昆虫记》分十卷,共记载了100多种昆虫,每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又深刻地讲述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比如说:螳螂既高贵又优雅,但是在昆虫中却是狡猾凶狠的巨妖,绝不会放过送上门的新鲜食物;萤火虫是天生的麻醉师,在吃食物之前,会先给猎物注射一种麻醉剂,使对方失去知觉,再把猎物吃掉,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先麻醉,再动刀。
在这本书所描写的所有昆虫中,我最喜欢的是蟋蟀。
我之前一直认为自己还是比较了解蟋蟀的,他好像总是在鸣叫但是看《昆虫记》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对他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蟋蟀一直在“叫”,但它不是用嘴,而是用一张带有钩子和振动膜的弓。这张弓演奏出来的音调十分饱满,十分响亮,明朗而精美,余韵悠长,仿佛永无休止,因此我十分喜欢蟋蟀。
蟋蟀不仅是音乐家,还是建筑家。蟋蟀喜欢在草地里过隐居的生活,十分喜欢自己的`家,经常守在家门口。为了过上安逸的生活,他会十分慎重的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安家,还必须亲手挖掘而成。在挖好之后还会对自己的家进行装修,并在门口用树叶做遮挡,防止自己的家被发现。
这是我喜欢蟋蟀的另一个理由。
这就是我看完《昆虫记》之后的感想。
昆虫记读后感 篇6
打开书架的门,忽见一本书,孤独的躲在书架的最边上。翻开书页上面写着三个字“昆虫记”。 依稀还记得,前年,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我从书店里买到之后就一直放在这里,再也没碰。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科学家只会摆弄着显微镜,注视着下面的世界,文学家只能整天挥舞着笔杆子。
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边缘性人才”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光是杰出的理科生,也是出类拔萃的文科生。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物理学家,也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而法布尔的这部《昆虫记》,大概也是一本“边缘性书籍”吧! 昆虫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文笔流畅,让人感觉到是一部散文。虽然是散文,但昆虫记处处都流露出知识,把人以前错误一扫而光,使你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
《昆虫记》一书,给了我许多的回味。在书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了解蜘蛛、蜜蜂、螳螂、甲虫、蟋蟀、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看到了一幅有关昆虫的精彩画卷。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觉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读“帮忙的甲虫往往不怀好意。
更多的时候,它是打着帮忙的幌子,做着趁火打劫的营生”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原来甲虫也是非常的狡猾;读“四年苦工,才能换来几十天重见光明的生活”,我知道了蝉的生命意义;“天气越来越冷了,迷宫蜘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将巢咬破,而它也筋疲力尽而死”,这句话,又让我体会到了它的满足感和一位母亲应尽的全部责任。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