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短文网

2025-08-2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铃……”伴随着音乐铃声我们又进入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喽!我快乐,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情不自禁地学古代诗人摇头晃脑,琅琅诵读,书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弟子规》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一遍遍的诵读,使我深有感触:父母生儿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爱比海还深比天还高。

回忆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在寒冬腊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厉害。爸爸妈妈总是冒着严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我受凉。就这样,他们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惫地回家,而我却在爸爸的怀抱里呼呼大睡。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们在这样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最难忘的是我六岁那年,在幼儿园里排练舞蹈时,不小心扭坏了脚,脚肿得像“馒头“那样高。那时我家住在七楼,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妈妈想扶着我上楼。可是不懂事的我不愿意,只嚷着:“妈妈抱我上楼。”妈妈默许了,背着沉重的“我”,双手拎着包包艰难地上楼了。走到三楼时,妈妈汗流浃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稍作休息后,妈妈又重新背上我继续上楼。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来越松,身体不断地往下“坠”。快到五楼转弯时,妈妈大叫一声,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紧紧地拽住我,因为我要掉下去啦!好险呀!妈妈长长地叹了口气,我大声地哭了起来。妈妈抱住我,安慰我,我发现妈妈全身都在发抖。

“妈妈累,我自己走!”妈妈摇摇头,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走向七楼。

当时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却心疼不已。

爸爸妈妈,如今长大的我,总是“淘气”,“不听话”、“顶嘴”……我要在这里说一句:“对不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做一个你们孝顺你们的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家里的这本是五年级时爸爸送我的。

里面的《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等我都可以背的滚瓜烂熟,它也给我日后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不少帮助。它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谨慎,言语诚信,相处平等,亲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不与父母顶嘴、吵架,体谅父母、热爱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

《在社会》

在社会上要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行为谨慎,不可放逸,谨乃护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与朋友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这样,何愁没有文明社会?何愁没有和谐家庭?人人让一步,社会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在学校》

亲近老师,尊重老师,以师事之,要跟她学习道德学问,仁者无敌!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文以载道。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请教,以免越积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能亲人,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亲近品德高尚的人们,你会发现,原来社会不是冷酷的,还有阳光,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用心感受,用爱奉献,得到的会是整个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这些道理让我受益终生。道德,让社会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清洁!在生活中彬彬有礼,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这是社会中人人都该重视的,是每个人文明行为的标准。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发现。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弟子规》篇幅不长,总共1080个字,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

自从我读了《弟子规》一文后,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一章是《泛爱众》,它让我明白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人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弟子规》是我们的学习典范,不说是字字珠玑,也称得上句句精辟。而《入则孝》也正是全文之精华。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的延展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古有大孝之女花木兰;大孝之男岳飞;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著名孝子许世友无不为国家民族创下惊天伟业便是有力例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每每念起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人间的人啊!都要学会奉献爱,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使这种爱覆盖了整个天空,大地承载了所有的爱,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撒满了爱。难道不是这样吗?只要你奉献出来了爱,上帝就会回报你。在你遇到困难之时,别人就会伸出爱的双手,救你于困难之中。

《弟子规》还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借口推辞偷懒。这里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妈妈吩咐我的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有时还找借口推辞,爸爸妈妈批评我、责备我时,不仅没有虚心接受错误,还强词夺理,常常是父母生气、伤心。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真是受益匪浅!但我们光懂永远是不够的,还要行动起来,认真实践起来!

一本《弟子规》能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做人、待人、处事、待物,是教导我们生活、学习应有的礼仪与道德的老师。它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我明白人生许多道理,它还能教我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当看到这几句话时,我们一定都觉得很熟悉。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规”。

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之渊远。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在中国周边的一些文明古国也有一些传统文化历史,但都没有完整地记录他们的文化历史。唯有中国,文化历史渊远流长,从未间断过。

以前古代人读书都是非常讲究的,女子不能读书,男子才可以读。而且除了读四书五经以外,不能读别的书。弟子规里面就有一句“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智。”。从这点来看,古人对于学习的书籍内容是非常重视的。要是在现代,读书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我们小学生就应该读一些“感恩系列”等心灵鸡汤系列的书或是“笑猫日记”等校园小说,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情商;还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让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怀大笑。

说到“四书五经”,也就是古人科举考试所学习的书,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说:《孝经》、《千字文》、《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我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我觉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简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的所有内容,它告诉我们了许多道理。

首先,做一个人,要孝顺,要孝敬父母亲人。我今天去听了弟子规的教育讲座,主讲人说了,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有使用权,它是父母的。就像《论语》里面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你遭遇了种种失意,朋友都离你而去,那么你还有亲人陪伴你。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所以可以原谅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错。你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陪伴你的亲人,用来还他们以前为你付出的债。而且还要爱护兄弟姐妹,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结合中华传统的故事,那就要学习《孔融让梨》里发扬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规律,搞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别人看见你仪态很端庄,衣着也整齐,但一进你家,里面满地狼藉,而且你的行为一点也不礼貌,那么你难道还算尽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了吗?

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么再亲的朋友忍你几次以后也会离你而去。

除了上述着几点,还有一点需要我们做到:泛爱众,而亲仁。

什么是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来分解开来理解: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众”则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来“泛爱众”就是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能因为这个人是佼佼者就只亲近这一个人,有时候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就嫌弃他,厌恶他,其实你厌恶别人时别人也觉得你不怎么样。相反,如若你亲近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人都公平对待,不巴结领导的亲戚也不认为其他人没有权力就远离他们,则会迎来每个人的喜爱。他们宁愿与你这样亲切随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愿意和那些有“关系”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过一个故事,两个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骗了另一个,而另一个为了捍卫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户纸,心甘情愿上他朋友的当。朋友听后很感动,为自己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来理解“而亲仁”,“而亲仁”的意思便是要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你便会学习他身上的好处,也成为另一个有贤德的人;相反,如果你亲近小人,你也会堕落成一个小人。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几点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你便可以开始学习知识,如果连基本的做人的素质还未达到,还不如先别学习呢。

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是中国人。现在很多人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梁启超爷爷有句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让我们承担起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重任吧!

读《弟子规》有感 篇5

山河岁月,绵绵地来,匆匆地去。即使行走万里,亦抵不过这样一处世外相遇。在这样的地方,适合思考自己,抽离自己,回到另外一个时空,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这样的地方就是书的世界。进入书的世界,给人以乐趣,给人以才干,给人以光彩。

宛如中华辽阔的疆土,我华夏的传统文化也在书的世界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在读《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篇时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两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为人子女应该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时候,必须认真倾听,父母责骂的时候,必须恭顺承受。这句话精准地体现了“孝”作为我国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的要求。

为何要以“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们生命之始,是我们第一关心与尊重的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若是连父母都无法关心与尊重,那又如何会关爱尊重其它人?所以说,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必先经过孝道教育来培养,没有了“孝”,其它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国人将“孝“作为评判君子的第一标准,国君也把“孝”作为审核官员的标尺。舜以孝德获得尧帝的禅让;东汉则直接以“举孝廉”的形式选拔官员;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为孝敬祖母而辞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动世人的《陈情表》。几千年来,我们已经将“孝”之一字融入血脉,渗入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以传承孝道,赡养父母为己任。与西方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国人重孝道,重家庭责任,国人从没有因为成年就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习惯,而是选择挑起家庭重任,将营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为理想目标,让老人有所养,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将这品质代代相传。所以四世同堂是国人最大的理想,而这一理想中透露出来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们自小就从书籍中不断聆听着“孝”的教育。《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教育着我们爱护小辈,尊敬长辈;《增广贤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们当供养父母,回报恩情;《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教育着我们当及时行孝,莫要追悔终生。华夏儿女将生活的智慧,将”孝“之大道记入书册,在书中将我中华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华具有民族独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国家的根脉,更是我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脉传承中,中国人自成谦逊温和的圆融品质,中华民族自成宽容仁爱的国风国格。

我慈孝之心,国人人人皆当有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