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读书与做人》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篇1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独特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序言的独特在于自作序。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名家来写,往往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可季老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多读书,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读书与做人。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
大师的朴实。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代时,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有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什么大师。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难得的大师。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章,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机遇。
勤奋与成功。季老在成功一文中谈到,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勤奋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之类。这种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据相关报导,现在的青少年对网络越来越迷恋,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有很大的冲击。有人还担心下一代会不会对读书缺失。其实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对读书还是需要引导与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地读书,才会有所建树。
爱书如命。季老在丢书之痛一文中讲到:书,数年之间,已塞满了七间房子。在这么多书中居然能发现朱光潜全集丢了三本,宗白华全集丢了两本。并用丢书惨重来形容。那种丢书之痛我们常人可以理解吗?对于他来说,真是爱书如命。
书多得读不完,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读。季先生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史记》、《世说新语》、李白的诗、杜甫的诗、苏轼的诗文词等。回想自己读过多少书呢?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篇2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季老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看第一部分谈到季老的读书经历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果然是学霸中的学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语等等,然而作为学渣的我连英语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读书篇是季老的学霸炼成记,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写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战争,当本来敖他的德国老师去上战场,另一位年老已经退休的德国教授出来敖季老,这位德国教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季老,这让季老感动的同时刻苦学习。同时,季先是真正的学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劲儿。
大概读完全书后,我对第一部分“读书”的体会是:一是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拼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性情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篇3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着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第三,外语的学习。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季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查字典,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篇4
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之妖也。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两极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标准进行简单分类。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那段话,耳熟能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在信息时代快速膨胀的今日,“人类解放”事业已不需要让我们奋斗,但“思想运动”,仍需要我们青年人接棒,时人有“九零后悲观论”,认为我们“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懒散的一代人”,言词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却多少折射出了许多事实。
身在大学,仅以身边人事为例。象牙塔中,网络游戏成群,无品小说结队,身心俱疲,虚度光阴者不乏,思想没有预见,行动就失去了指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因此我以绵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够追随“五四青年”之遗风,以满腔热血,鞭笞前进。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世的人?季羡林谦虚地说道,“如果真要说出我的一个优点,大概就是‘勤奋’二字吧”,“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类云云,多不胜举。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这么一个笑话,良苦用心啊!时至今日,莘莘学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须知“勤捉”之意,早起奋斗,勤勉一生。我虽不才,但也想跻身于此行列。是为共勉。
三是做胸怀大志的人,还是器小易盈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存高远,铸高视阔步之质。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无愧“国宝”之冠!因为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不妄求,于细小之处彰远大之志。与之相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鼠目寸光之流,目无高山大河,胸无凌云壮志,外无高瞻远瞩之风,内无学富五车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个“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人生路走实,假以时日,如有子孙,也问心无愧以教之。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篇5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