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短文网

2025-08-28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1

《三国演义》读后感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作文/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2

因为多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所以读起来比较通畅,尽管也有不少字成了拦路虎,但查一查字典,再记到小本上,反而更有好处了。

这本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很有意思的再现了从东汉未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

全书共四百多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那么的性格鲜明,一人一个样。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给我的印象最深。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单刀赴会,空城计,借东凤等章节,我基本是记熟了。特别是“草船借箭”这一则更是令我浮想联篇,受益匪浅。

年轻有为的神勇名将周瑜,可惜的却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一个人。他恼怒诸葛亮比他有智有谋,就总想置人家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支箭来,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完不成任务,诸葛亮的命就难保了。谁能想到,诸葛亮出乎意料的立下了三天就可完成全部任务的军令状。到这时,顾不上吃饭喝水也得看下去了。

精于天文地理,了解敌方心理的诸葛亮,趁着漫天大雾,利用曹操个性多疑的弱点,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还多了出来的好箭,使周瑜阴谋又一次破产,不得不伤心苦叹:“吾不如诸葛孔明也!”

本来世界这么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决不要自认为自己强而傲视别人,更不应该有妒忌之心。尊重人才这方面周瑜好像比不上曹操。

周郎啊,你是仰天悲呼着:“既生亮,何生瑜”而抱憾离世,一颗耀眼的星星陨落。

风物长易放眼量,这是对我最好的启迪。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3

小时候很少看《三国演义》,后来从书上看了《三国演义》,才了解三国从《三国演义》中我对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常常为刘备、关羽的义气豪爽和结局的悲惨所感叹,也常为曹操的奸诈而心生怒火,有时还会感叹为什么统一三国的不是蜀国。可是刚一接触到《三国志》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吸引了,原来真正的历史和我所想真是差了太远。曹操原来是一位乱世英雄,统一了北方,使人民安居乐业。而刘备却是个流氓,他到处抓壮丁打仗,在新野溃败后,他非但没有保护新野居民撤退,反而在曹操的追兵下丢下百姓和妻儿,自己和赵云、诸葛亮、关羽等人骑马逃走。就连那个让我无限感慨的“鞭打督邮”的故事,也非鲁莽的张飞所为,而是那个“仁义”的刘备所为。自那以后,每当看到影视剧中那个假仁义的刘备,我就会投去不屑的目光。

每次看到那个被丑化了的曹操,心中便顿生敬佩。虽然文言文有点难懂,但每次读到这本书时,千百年前金戈铁马、血流成河的战场仿佛浮现眼前,权臣们争权争利、勾心斗角的景象仿佛近在眼前。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无论一个人怎样的奸诈或宽厚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他们的真实面目还是会被一成不变的保留下来。事情的真相不会因为暂时的掩盖而改变,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这让我想到了xxx时期的志士们,虽然当时被戴上各种xxx派帽子,抓起来劳改,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还是得以平反。三国演义对我最大启示就是兄弟之情还有里面的智谋让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其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可算是智勇双全,神机妙算,我对他可是无比的佩服。下面我就说说他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空城计”的故事。自从诸葛亮失了街亭以后,准备带兵离开西城县。谁知司马懿带了十万兵马,向县城逼近。而这时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老弱病残的兵。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一条妙计。他挑了几个好兵装成老百姓的样子,在扫大街,城门大开。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门下,看见几个百姓在慢悠悠的扫大街。诸葛亮在城头上,手里拿着鹅毛扇,一付很悠闲的样子。司马懿一看,心中想:“我带着十万兵马诸葛亮都不着急,他肯定有埋伏。”所以司马懿没敢再向前进攻,便退兵了。

第二个是“木牛流马”的故事。在一百二回,长史杨仪报告说:“我们的粮草在剑阁,如果派人马去搬运,很不方便。”诸葛亮笑道:“其实我早想到这一点了,以前所积的木料,还有在西川买下的大木料,我可以教工匠做木牛流马,牛马不喝水,不进食,搬运粮草非常方便。我已下令制造了,只是还没有造好。”众人听了都非常高兴。造好一千个木牛流马后开始运粮草,非常方便省事。不料被魏军看见了,抢走了五六匹。司马懿派人比葫芦画瓢造了两千只,也开始用于搬运粮草。手下人把情况报于诸葛亮,诸葛亮又教了一个办法。他派兵拦截魏军的运粮兵,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了一下,它们就不会动了。救援的魏兵来了,对木牛流马抬也太不动,运也运不走,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兵装作天兵天将的样子,把木牛流马的舌头又转了一下,就轻而易举的把它们赶走了。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我非常喜欢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5

“滚滚长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想起《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深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随令人向往的历史。这都源自《三国演义》,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入“四大名著”之一,而它确实也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用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中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夺权力、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讲述故事,述说历史,我想这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吧!

《三国演义》对于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傻憨都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阴险毒辣,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的关公,忠义凛然。他们形象都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杀声阵阵的战场,各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古往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淡淡哀伤,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6

说到三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很多人认为这三个中,离统一天下最近的人便是曹操了,因为统一天下的人是他手下的司马氏,许多人都因为这点,而觉得曹操十分成功,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不否认曹操是个成功的人,他手下大将如云,每一个都肯为他付出生命;他手下的谋士也是大排长龙,而且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再说说他本人,更是聪敏绝顶,对他看中的人,可以说是开诚布公,什么好东西都给他;可是,对所有人,他似乎都不会完全信任,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动作引起了他的疑心就大开杀戒……我想,曹操是一个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了,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有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隘;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这些极其矛盾的性格,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就造就了一代奸雄。

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可悲之处,无论他是和性格,都离不开“猜疑”二字,而就算他猜疑了一辈子,他一手建立的曹氏王朝,也被他最得力的手下司马一族夺去,猜疑了一辈子,也没出掉一个真正的“祸害”。无论对谁,他都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待降将蔡瑁张允,只因一点疑心就杀了他们;对待关羽,宁可自己战败也不然他又见到刘备的机会,是为了想留住关羽;对待刘备,即使他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将兵权交给他,连荆州都还要派一个车胄去镇守、监视……曹操每次做起决定来都是闪烁不定,都把人派出去了,还要找两个人跟着,还不放心,偏要自己也一起去。

我觉得这就是曹操的悲剧之处,是他失败的原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