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短文网

2025-08-28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精选2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

现在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愿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而“过度保护”起来。这既压抑了孩子活动的愿望,又使孩子养成依赖、退缩、怯懦等不良心理,缺少独立、自主性。通过观察、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逐步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独立看书思考找出不懂处、有疑问初。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坐的大多数人在家是独生子女,过着小皇帝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也是从不相识,心中无他人,心中无集体;对社会上的善恶之事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与你们的想法正好相反,他忧国忧民,处处以别人的利益为重,因此,他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上大多的人爱戴和尊敬。同学们想知道在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是谁吗?”通过这一激发,学生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有的注视老师,有的同桌在窃窃私语,接着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他是谁!”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正因为他忧国忧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所以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在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这样学生不反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心理素质,使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

在我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七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一篇怀念文章。

作者先写由鲁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场面引起的回忆,接着分别叙述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

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

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力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4

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怎么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

我让学生读熟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最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是谈《水浒传》,二是“谈‘碰壁’”,三是“救助车夫”,四是“关心女佣”,并整理成为小标题。

让学生读谈《水浒传》,读后谈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谈《水浒传》表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说自己读书不认真,其目的是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说不出的内涵老师进一步提示引导,知道大家真正理解为止。这件事内容不是太深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说出含着的意思。

二是“谈‘碰壁’”,这一事情,由于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老师多多指导,补充一些背景质料,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真正含义。学生对于此的理解难度加大,不过在老师的指点引导下,学生能顺利理解了。

三“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

最后再多次朗读课文,重点读有关鲁迅的细节描写,特别是鲁迅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主题有了较好地理解。顿悟了他为人民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6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倒叙的方法记叙了“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媒体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斗争,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3

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媒体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斗争,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设想】

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2、通过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先生的“博爱”之情,

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课后反思】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6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7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怎么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8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逐段讲解,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第一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抓住作者惊异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来设计教学思路。这样抓住文章的“因”与“果”,再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在本节课里,我除了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制作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的.课件,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还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0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想结合,让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让学生学的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比较遥远的,这位伟人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努力做到从孩子的视角认识鲁迅。

我在备课时做了如下考虑:一、整堂课紧紧围绕“伯父是怎样一个人”展开,开头由鲁迅的外貌描写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鲁迅,学生认为鲁迅是一个严肃传统的人。接着通过“痛别伯父”和“笑谈‘水浒’”两个部分让学生认识鲁迅是一个深受人们爱戴、幽默风趣、关心下一代的人。这样两个部分的学习,与上课之初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鲁迅在学生心中的影响。二、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在学生完成导学单“课前预习”时,我发现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对我们班的学生有些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内容的方法,层层递进,降低学生的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痛别伯父”时,我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法”和“朗读感悟法”来解读课文。而“笑谈‘水浒’”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运用刚才说学的两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再小组内交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能紧紧抓住“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个关键句来感悟。在学生自主解读的.基础上,我加以引导,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难!课堂总是瞬息万变的。上完课后,我也发现我的课堂存在着以下问题:时间安排不当,这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我基础部分所花时间太多,尤其是字词部分和鲁迅介绍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小练笔没来得及完成。这样的问题在公开课上是不应存在的,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3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想起磨课的这一个月,三改三试。刚开始备课时,我预设是想走情感路线,通过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扶”、“半跪”“严肃”等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

于是我开始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很多煽情的成分,比如:通过想象周晔当时的悲痛心情,理解鲁迅先生的慈爱,那么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补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的有关孩子悼念先生的语句。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进行第一次试讲,在课堂上不断的煽情,让学生感悟先生的精神品质。但一节课下来,发觉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理解,大部分同学还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救助,不仅仅是帮助他这么简单。而且一节课内容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

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内容缩小了,但是主题不变。一节课上下来,旁边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大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再修改细节就可以定稿了。

定稿以后我想了很久,到底一堂课我是想让学生学习什么?是仅仅知道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如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后来在新钢一小听了一堂课,听到评课的几位老师都在强调一个理念:理性教学,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感情,不是追掉会,而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语文本身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块,课本上的阅读,应该是为写作服务的。而这,和我们现在正在试验的课文中渗透写作教学不谋而合。

最后,在上公开课的前三天,我大改了教学设计。围绕两根主线,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精神品质,2将作文教学有机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不但动情更能学以致用。

但上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不够放手,课后小练笔没有出示要求,部分学生不明白,无从下笔。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感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