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短文网

2025-08-2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 篇2

我爱龙应台的《目送》,爱她书里浅浅的阳光下弓着腰的老婆婆,柔弱如稻草的身影;我爱那废弃的断墙下浓青、艳紫的牵牛花,爱那缀满凤凰花的枝丫。

午后,阳光点亮了书房。翻开书本,我仿佛看见她走在石桥上,看溪水缓缓流淌。去思考,去行走,去爱。

书中的龙应台,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喜爱散步,别人眼中破败的庭院,她能发现墙角的牵牛花,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美好。河流中浅眠的天鹅,是他人眼中一晃而过的画面,她却能体会其中的安详与宁静。

那种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我。原本,眼里无趣的镇子,此时却颇具韵味。

我开始行走,走在充满茶香的徽州小镇里,我站在梧桐树下,看阳光透过树叶在柏油路上洒下光斑,手拿一本好书,度过一个温暖的下午。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人们为了明天奔走着。我在清晨的环城路上骑车,看远处的山峰在雾中透着古朴的青灰色,那么高大,那么遥远。

作为华人世界犀利的一支笔,《目送》中不仅有潺潺的小溪,更有着险峻的山峰。十几岁的龙应台,也同我一般的爱做梦,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想要走自己的路。可在那个民风闭塞的台北小镇,家家户户都是渔民,女孩念书,出国留学,仿佛是天方夜谭。可她仍然坚持自己,为自己的未来的路而拼搏着。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十六岁的我,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去走。从初三紧张压抑中走出的我,就像绷紧的弹簧突然松开,毫无分寸。没日没夜的沉迷于网络,懒散、放纵又无奈。害怕自己一旦停下,中考的失误,远去的朋友、繁忙的高中,种种烦恼就会占据我的大脑,使它痛苦不堪。难道我的人生就是当个“乖宝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难道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重点”构成的吗?难道以后我只能做一份待遇好但呆板无趣的工作,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吗?不,我不愿意!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发出抗议。

是的,我唾弃这条枯燥无味的平坦大道,爱那条风景独特,曲径通幽的梦想险路。可我一想到追梦者颠沛流离的生活求而不得的苦恼又心生恐惧,就又终日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思考我的未来。

直到那个下午,我翻开《目送》。书中对自我的剖析,对未来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一束阳光射入我满布灰尘的心。我开始振作起来,为我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一定要走我的路。

我行走着,心中的勇气在日渐增多。既然不愿混过大好年华,何不放手一搏。赢了,梦想之灯就此点燃;输了,残缺的古墙也有岁月的美丽。

别害怕,向前走!一路有电闪雷鸣,也有旭日东升。看遍整个世界的风景,去掌握自己的明天。

读《目送》有感 篇3

书香,是书籍淡淡的油墨味,是生命永恒的味道,更是书籍内在的味道。

书橱中,在那些有着纷繁复杂的装饰的书中,我一眼就香到了你。你没有过多的装饰,全身上下只有几种绿色混夹在一起,仅此而已。正如你那不加装点的名字——《目送》。

初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体会,内容和你的外表一样单调无味。我一向喜欢有曲折情节的书,所以在草草翻阅了你之后,随手放在一旁,继续投入情节跌宕的小说。你只是静静地呆在一边,散发着书香默默陪着我成长。

上了高中,一个晚上,正准备阅读时,偶然间,我想起了你。拂去表面的灰尘,我开始认真地品味你其中的韵味。

你一共包含了十二篇散文,写了父亲的去世、母校的衰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等内容。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读完一篇,我总有很深的感触,你散发的书香味正渐渐变浓。

当我读到《时间》时,我深受触动。你介绍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量时间,随即发出自己的跨年狂欢的看法:跨年狂欢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读完,我便在思考:我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每天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否真的已经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时间,还是在大肆挥霍着自己的时间?你告诉我要在每一分每一秒留下足迹,做更多的事情,不要等到老时追悔莫及。我以前并没有好好把握时间,沉浸于那些有跌宕情节却没有任何帮助的小说中,虚度光阴,漫无目的地前行。你散发的书香伴我成长,让我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最喜欢你当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渐逝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充满了意蕴,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位置,父母是我们人生途中重要的人,是我们可以一直信赖的亲人。不要等到最后只能看见他们的背影才知道后悔,因为那时,已来不及了。回想自己的生活,自己并没有好好和父母聊过天,有时会为了一些小事和父母斗嘴,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辛苦和无奈。读完你之后,我知道如何和父母相处,如何去避免亲情淡漠化,如何和父母消除隔阂,增加和父母之间的信任。你陪伴着我长大,让我了解了亲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感谢你——《目送》,你散发的书香包围了我,让书香伴我成长,让我明白许多深刻的道理。

因为你,我的人生充满诗意,我的心灵变得充实。你散发的幽幽书香,氤氲了我周围的环境,使这香味伴我成长,从迷惘走向希望。你给我带来书香,带来生命永恒的味道。

淡淡的书香味儿,将伴我一同成长,前行!

读《目送》有感 篇4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浑浑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着,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灵魂苍白虚浮。终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失散与重逢。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目送,落笔成书时,龙应台已行过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养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来她目送着世间种种,用文字,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那双牵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着照片仅余黑白二色,意味着那从哪里来的灵魂便要归哪里去。闪电劈开漆黑的幕布,于命运的狭缝中,龙应台窥视到生死的无果。她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探求“生死”这一永恒的辨题。意识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这时,她已过半百。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某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醒来,八十多岁的人儿又变成了当年轻倚窗棂,浅嗅青梅的女子,门前是熟悉的树与河流,自己正要去佃农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过妆镜,那皱纹遍布的面庞,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让她迷惑。只知道唤着“雨儿,雨儿……”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应市长邀请,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长,她离开时,孩子尚幼,而当她卸甲归田之时,孩子已长成大人的模样,唤的依旧是“妈妈”,却少了几分亲近。或许会遗憾吧,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十年。犹记婴儿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而如今注视她的眼神却深邃不露。

我们作为“人”这一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亦有与自己携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们一生都在进行一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目送。目送生与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与重逢的悲欢喜怒,目送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目送”使我们真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顿然醒悟,这一过程充满温情与残酷,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但必定发生及存在的现实。挣扎,反抗,最终与时光达成和解,塑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个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这世间太多事实总以温和的语言粉饰太平,让它看起来不是太过残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偻的萧条身影;目送同行者的远行,猝不及防的挥手告别;目送跟随者的成长,自信的姿态不曾犹疑;目送自己,依旧是与生俱来的愚钝,依旧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们的人生不抵冥灵的半个春秋,又如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辞世诗中所言:“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没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没有什么欢乐是永久长存的,没有什么悲恸是无法抚慰的,亦没有人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目送”——贯穿一生的仪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着”的含义。

不只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注定的独立,“目送”揭开了我执意蒙蔽双眼的一角轻纱——认识到“人”的不完美。这历经亿万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种因为智慧,有着无法摆脱的劣根性,同时也有着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更的本性。没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地满足,这种不满足使之衍生出欲望与野心,促使其向更高处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显得有所残缺,但又有谁会断言否定这种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彰显“活着”的含义与价值,我这样认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着,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称之为“活着”;“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离去,只有与他相关的所有痕迹均被抹去,才能称之为“死亡”。贯穿“活着”与“死亡”的“目送”,是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纵使如今我尚愚钝无知,但将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终至死亡。

读《目送》有感 篇5

读过《目送》之后,心中颇有感触,书中那些场景虽然平常,但是发人深省,仔细品读,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还记得我爷爷的葬礼。在山东,葬礼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几天里,我记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礼,整个人都快累散架了,脑子也懵了。最后一道程序——入殓。跟我爷爷处于同一辈分的几个老人用棉被将灵床上的遗体包起来、封口、抬出灵堂。封口之前,我最后一次看到了我爷爷那张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脸,接着,就没有了然后。

丧葬队伍进行完入殓之后的跪拜后,灵车载着遗体走了,我站在那条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遗像,看看还没有走远的灵车,不知道干什么。之前,我见过葬礼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赶已经走远的灵车,或者不停的哭闹,我觉得没必要,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成年,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了。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灵车一点点走远,最后消失在拐角处,在回灵堂的路上,我每走几步就看看遗像,心里很沉重,我问我哥:"下次我回来的时候,我该去找谁?"

我哥沉默不语,他比我大两岁,他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他比我更难受。

身处其中的时候,我是无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读过《目送》之后,我发现没有什么语言能像《目送》那样更能描述我当时的心情。龙应台看着她父亲的遗体火化,我看着我爷爷的遗体入殓,由灵车载着走远,我们都作为亲历者记住了最后一次目送。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儿子飞利浦指责母亲不稳重,像个不懂事儿的小孩!我认为这样很不对,碰到这种问题,应该理性的解决。

我懂事的年纪比大多数人要早,在初中毕业之前,学校里请到了一位心智训练师,他给我们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从那时起,我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我几乎没有和我的爸妈发过脾气,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更多的时候,我愿意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他们的说话。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把脾气好的一面留给了陌生人,把脾气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最近的人。那些最亲最近的人,我向你们道歉。我不想把我坏脾气的一面留给任何人。前段时间,我和爸妈去山东博物馆,我爸是一个很喜欢历史和文物的人,进馆之后,爸爸很兴奋,一路上没少指指点点,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这样很尴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将我爸伸出去准备指点的手拉下来,一边笑着一边小声说:"爸,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你指指点点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见得正确啊。"我爸笑笑,没有失望,不会尴尬。

我认为,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不是件难事,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龙应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进入大学之后,我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又觉得很欣慰。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这样的日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我记得,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向我们灌输一个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毕竟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问题。我从来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如今,初入大学时的那种不适应渐渐消失,我处理事情的逻辑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我觉得心态更重要,首先要愿意去接受,有勇气去处理,然后用实际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就算很难很累,对有勇气面对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轻松,值得去的地方没有捷径,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我们的结果,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