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8-2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小公主》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公主》读后感 篇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我有幸读到《小公主》这则故事,它描述的是7岁的主人翁萨拉从家庭条件优越的“公主”、被人呼来呵去的“佣人”再到倍受人尊敬的“公主”的身份变化,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内心,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萨拉打开柜门,拿出了一片厚厚的蛋糕,那蛋糕太好吃了,小女佣蓓琪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萨拉看着蓓琪吃得这么香,非常高兴,想:“我如果是一个公主,就有能力去帮助那些困苦的人们了。”这是名著《小公主》中的一个场景,蓓琪只是一个女佣,可萨拉一点也不觉得她卑贱。而我印象中的公主,都是影视剧中的形象,她们都是高高在上,忒喜欢使唤他人,傲慢不讲理,更谈不上帮助别人了。我想一个人的高贵,关键不在于华丽的外表,而在于善良的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格。

“从现在起,你是一个无人可以依靠的穷光蛋,奢华生活已成为过去了。不管什么事,只要让你做,你就得做,无论是扫地、跑腿儿,还是在厨房打杂儿……”这是萨拉命运的一个转折点,父亲的不幸离世,令我们为萨拉的命运担心不已。但萨拉却表现得很坚强,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面包让给那个可怜的小乞丐。试想一下,当自己挨饿时还能把仅有的食物让给别人吗?萨拉展现出来的慈悲心肠,令人心生敬意。

“他费尽千辛万苦寻找的女孩子,终于找到了……原来自己早就私下里一直帮助着她呢!”读到这里,令人兴奋的是,在父亲朋友加里斯福特先生的呵护下,萨拉又重新回到了公主般的生活,同时女佣蓓琪也留在萨拉身边,就连小乞丐也被面包店的老板娘店收留。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经过人生的磨炼,萨拉的内心向善,努力变得更加坚强的高尚品格,令人动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萨拉从公主变成佣人,后又由佣人转变为公主,但始终内心无比坚强、对他人一直保持着善良的心,我想这就是“真”“善”“美”的品质吧,真是对人要真诚;善是对人要友善;美是心灵美。只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小公主》读后感 篇2

成为一个美丽高贵的公主,是每个女孩美丽的梦想。《小公主》一书让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主。

萨拉·克鲁——一个来自印度贵族家庭的小姐,在七岁那年被唯一的亲人,也就是她的父亲克鲁上尉不舍地送进伦敦一所女子高等寄宿学校。进入这所女校后,萨拉被视为公主,并结识了许多好朋友,还当了洛蒂的“妈妈”。然而,在萨拉十一岁生日那天,父亲的律师带来一个噩耗:萨拉的`父亲被人骗走了所有钱,并因病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萨拉表现的十分冷静,而明奇小姐则先是震惊,然后让萨拉睡在破烂不堪的阁楼里。萨拉一夜之间从“小公主”变成了“小女佣”。但萨拉并不沮丧,反而与令人厌恶的老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麻雀成为了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女校长明奇小姐对她责骂欺负,但萨拉依然保持高贵的心:对贝琪很友善;对小乞丐很慷慨;对明奇小姐从不低下高傲的头。后来,学校隔壁搬来了一位印度绅士,在印度绅士的悄悄帮助下,萨拉的处境有一些好转。最后,印度绅士发现她就是他苦寻多时的好友的遗孤。萨拉终于继承了爸爸的遗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动了。变穷后的萨拉克服了这场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哀痛,她依靠自己度过最艰难的时候!萨拉是坚强乐观的,她那充满魅力的想象力让我着迷。我想,势利的校长决不会想到萨拉是一个富翁!就算她很贫穷,但她依然是个富翁!她拥有友情、快乐、诚实、善良等精神财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知恩图报、充满想象力的心!我们曾经学过的《中彩那天》,讲的不就是精神财富吗?是的,以前,我认为精神财富离我很远,但是,自从读了《小公主》后,我再也不那么认为了!精神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是富翁!

《小公主》读后感 篇3

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著作《小公主》。这是一部举世闻名、经久不衰的经典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财富、地位以及人生态度的故事。

她是英国的富家之女,在七岁时就离开了父亲,到一所寄宿学校就读。她待人谦和有礼,好像一位公主。当厄运降临时,她瞬间成为了一文不值的孤儿。在悲惨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了自己那公主般的气质。

萨拉的父亲克鲁上尉还在世的时候,常这样说他的女儿:“她老是坐着,把小鼻子埋在书本里。她不是读书;她是在狼吞虎咽地啃书,像一只小狼,而不是一个小女孩。她老是渴望把一本新书一口吞进去。”克鲁上尉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原来学的一篇课文——《窃读记》。在那篇课文中,作者林海音也将自己儿时读书的时候比喻成一匹饿狼。而这本书中的小萨拉比当时的林海音还要小一些,她对书的渴望让人惊叹。她在看书时将头埋得很深,从中我看出来她希望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遗漏,将其中的内容一一了解透彻。作者在这段话中还用到了“啃”和“吞”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萨拉非常希望而且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过反复地读这段话,我还感受到了克鲁上尉对自己女儿的宠爱。他希望自己心爱的女儿不要老是一动不动地坐着,而是应该多活动活动,从他后面的话语中我看出了他对萨拉喜欢看书的爱好感到的自豪与骄傲。

萨拉在她的父亲丧生后,不仅变成了任人差遣的佣人,还受尽虐待。她在遇到磨难时一直都保持着自身的高傲、冷静和从容。当她的父亲遇难后,那样小的萨拉并没有流泪,而是在整理好心情后,开始面对新的生活。如果换做我,一定早就哭成泪人一样,在短时间内绝对不会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而这个比我还要小一些的孩子却能做到这样的镇定,好像一个大人一样。

我们应该向书中的小主人公萨拉学习那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富无娇气,贫有傲骨!

《小公主》读后感 篇4

公主的代名词不是奢华富贵,而是品格高尚、自尊自爱与友善。

——题记

弗朗西斯·伯内特笔下的萨拉虽然只有九岁,但她的思想觉悟高过于任何一个同龄人,是她为全世界的儿童重新诠释了“公主”的意义。

当她与爸爸平安生活在印度时,“公主”意为营造一个虽不完整却幸福温馨的家。萨拉是大克鲁先生的独女,萨拉的母亲早逝,克鲁先生更是对萨拉疼爱有加。萨拉生性温顺,从不像其他小姐一样有着暴躁的脾气和对别人呼来唤去的性格。

当她在学校时,“公主”意为对人友善、平等相待。克鲁先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萨拉送进了伦敦的一间女子学校里。萨拉每天都要面对嫉妒厌恨她的校长明钦小姐和同学拉维尼亚,不管拉维尼亚怎样挖苦萨拉,萨拉都会以礼相待。我敬佩萨拉这高尚的品格和对讥讽的忍受能力。萨拉的大方、心胸开阔、见识广泛和很多其他的优秀品质使得她在学校结识了很多朋友。萨拉从不嘲笑成绩差的艾蒙噶德,反而热心地为她辅导功课。萨拉也从不歧视学校里的女佣贝琪,还与她成为了好姐妹。从此,她就是同学眼中的“萨拉公主”。

当她身处逆境时,“公主”意为乐观、坚强。爸爸克鲁先生的死犹如晴天霹雳,曾经的小公主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小女佣。奢华的一切都成为泡影,摆在她面前的只有做不完的工作和挨不完的骂。我很敬佩萨拉,一个年仅九岁的女孩能够承受这么大的悲痛,勇敢得不流一滴眼泪。即使自己身无分文,她仍然保持着公主应有的品质。她可以在自己饥肠辘辘时把自己的`面包递给街头流浪的小孩,她可以冒着风雪与寒冷多绕一个弯只为将自己捡到的钱奉还。她和贝琪的生活虽然困苦,但她们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她们可以把单薄的被单想象成羽绒被,可以把又干又凉的黑面包想象成山珍海味。当我们都在为她们的生活感到同情时,她们却笑得那样灿烂。

读完这本书,萨拉的生活经历使我震惊,萨拉为他人着想的心使我感动,萨拉高尚的品格使我敬佩。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不妨想想萨拉,一个年仅九岁的孩童都能够熬过如此大的困境,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放弃呢?

《小公主》读后感 篇5

玉门街小学 五年级三班陈海砚 我读过许多书,比如:《海蒂》、《窗边的小豆豆》、《中华上下五千年》、《老人与海》、《童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公主》。它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写的。她一生专职写作,创造了小说40余部,代表作有《小勋爵》、《秘密花园》和《小公主》。 《小公主》讲了主人公萨拉——一个英国小女孩在寄宿学校经历的从富至贫而又由贫至富的命运遭际,由此展示了她高贵、纯真、美好的品质,同时也无情也揭开了寄宿学校的势利、丑恶的内幕。 萨拉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由父亲把她养大。七岁的时候,父亲便把她送进了伦敦的珍妮学校读书。由于家境的富裕,她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特别重视的学生,还被虚荣心强、很势利的铭钦女士看作是学校的荣耀,同时也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可是,正当她站在充满快乐的荣誉的顶峰时,不幸却慢慢靠近她。萨拉的父亲,由于事业上的失败,再加上生了一场重病,去世了。这时的萨拉就突然跌入了不幸与苦难的深渊,就在一夜之间,她由一个“小公主”变成了一个一文不值的“小女佣”。破旧的房间,同学的冷嘲热讽,其他佣人的恶劣,都没有改变莎拉那颗公主般高贵的心。经过交谈,阿美和莎拉恢复了她们之前的友谊。后来,丽蒂也找到了莎拉的新住处,与莎拉恢复了有情。阿美与丽蒂所带来的友情的温暖,给了莎拉巨大的力量。她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见到了希望——天意般的巧合,她遇上了父亲生前的好友,萨拉因一场变故,再次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成为了小公主。善良的天使又使莎拉的生活回到了从前那样,幸福,快乐,安详。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莎拉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身上原有的一些高尚品质,也没有因为灾难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就在这世态炎凉的现实中,犹豫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终于使她成了人们心中的真正的小公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