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交流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
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
3. 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果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 判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 )
(2)因为2 =22,所以5 =52。 ( )
(3)4a =4aa。 ( )
(4)a 一定比2a大。 ( )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 )时,x >2x (2)当x=( )时,x <2x
(3)当x=( )时,x =2x。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2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投影仪,例2线段图的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述下面各数的意义。
0.5 0.82 0.325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3.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演板。订正的提问:
(1)列式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是怎样小数乘以整数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2)指名读题后提问:根据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你会列式吗?
0.5米的总价:6.5×0.5
0.82米的总价:6.5×0.82
(3)投影例2的线段图,教师结合图示讲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所以"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提问:你能说?"6.5×0.82"表示什么吗?"80×0.125"又表示什么呢?
(4)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①上面三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特点?
②概括地说一个数乘以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③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5)说出下面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8.75×0.08 750×0.2
2.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
(1)提问:你能把"6.5×0.5"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来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试算,指名演板。
(3)集体讲解。要求学生说明积中为什么有两位小数。
(4)放手让学生计算"6.5×0.82"。
订正时重点强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向学生说明积里小数末尾的"0"应划去。
(5)小结计算法则。
提问:①计算小数乘法,先按什么方法算积?
②积里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学生齐说一遍。
(6)做一做。
67×0.3 2.14×6.2
3.新课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5、6、8、9题。
练习第5题时注重加强小数乘以整数与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的比较。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 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
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xx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0.065<0.506<0.56<0.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
相关数据: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
(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
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xx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
三、评价与反思:
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要关注理解这部分学习内容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尽可能说出自己的困惑,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后记: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求近似值。
先复习四舍五入,再计算12页第2题。
二、自主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第二竖行。)
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 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 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2、教科书14页12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订正。
3、教科书1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示意图,找出每个房间的长宽,再计算。
4、教科书14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订正。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科书14页10题。
2、教科书15页15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1.“找最小公倍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册教材对找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2.根据课标要求,本册教材对“找最小公倍数”的要求适当地限制,求最小公倍数把两个数限制在100以等。
3.“找最小公倍数”是学习通分的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找公因数”的方法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为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作好了铺垫。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分析、推理的数学能力。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认知“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状态,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比较类推,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和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复习铺垫
(1)找出18和24的公因数。
(2)归纳整理找公因数的方法。
2.情境引入,进行找倍数活动。
出示题目:暑假其间,-每隔2天上网,苏老师每隔4天上网,7月31号 她们都同时上了网,8月份两个老师哪几天上网的?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圈出来。
2.让学生观察日历之后回答:-上网和苏老师同时上网的日子是( )。它们都是()和()共同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这也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
二、探讨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让学生用符号标出4的倍数、6的倍数
问: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哪些?
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它们是4和6的( ),它们的最小公数是( ) 。
2.明确给出定义。
3.自主探索: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4.总结常用的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是:短除法
三、巩固提高
1.教材做一做
2.用短除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思维训练
16和24 5和8 18和36
有一袋果,3个3个分余1个,5个5个分还余1个,这袋果至少有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1.列举法;2.短除法;3.分解质因数法
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予表扬肯定。
2. 学生有比较类推的能力及时鼓励和加以培养。
3. 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对典型的合作学习给予肯定性评价。
4. 学困生要适宜鼓励。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3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