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短文网

2025-08-3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1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书主要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你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那你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

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我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读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稳、大气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学识的渊博以及他对学术严谨的'态度。要深刻地读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读。在公司举行的女职工读书活动过程中,我匆匆地读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颇丰。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笔,就感到思绪纷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过头来却又感到缥缈,神秘了。

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2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农民有如此的胆量与权利出卖世界级文物,晚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轻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3

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

很欣赏这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因为它带领自己看到了什么异域的风情。也不是它让自己又心生了些许离奇的感动。自己只是在阅读这篇以故事形式讲述作者小时候的见闻时的经历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在作者的文字里,牌坊是一种象征。它并不代表着什么,也没有丝毫值得炫耀的表情。只是当那些个早亡了夫婿的妻子,没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这样的一道牌坊,来证明她的贞洁罢了。村里的文字不多,也许是没有多少人识文断字的关系,这里可以称得上文字的东西,似乎屈指可数。孩子们便想到了那一道道的牌坊,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一定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而立起的。

我想:那些村里的小孩子,也是那样想的,所以他们齐齐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耸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结果,也许会令小孩子们失望了。因为那些个牌坊,甚至没有一个名字。似乎也只有村里的那些最老的长者,还可以忆起那道牌坊是为谁而竖起的。除了他们,却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后面的故事了。

也许这牌坊并不是为某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而立的,它象征着那些刚烈的寡妇的总和。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活着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而她却可以守着那份贞操,坚强的生活在每一天,那便已有足够的理由立起那道牌坊了。也许这一道“碑”,并不能帮到她什么,甚至那些没有名字的牌坊,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贞洁之心,不能减轻自己的苦难。

那么,它只能是精神世界的赞颂了,也许当某一个寡妇看到了村里的某一座牌坊,哪怕看不到它上面的名字,但当她在经历了苦难后,毅然生存着,保有着那份作为一个女人的尊严时,那么,她便有勇气说,那道牌坊是“我”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4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