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八佰》观后感(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 篇1
20xx年9月18日晚上,也就是“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年级4个班组织去看电影,前几天我们就听老师说,那是一部非常有观看价值的电影。那部电影叫《八佰》,据说,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
这部电影我已期待已久。电影开头便是一个老奶奶的语录,电影一开始全场便安静了下来。导演管虎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是来源于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年这场战役有多么惨烈。
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名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力对抗三十万日军,并斗争四天四夜,我们被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用热血和生命保家卫国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更震撼到我。“你哭了吗?”这是看完电影之后我朋友问过我最多的一句话。这不是泪点低不低的问题,而是真的被这伟大而又坚强的斗争所感动!
淞沪会战是整个抗战中最悲壮的一战,这场战争也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持续了大约三个多月,当时上海濒临沦陷,人心涣散。为了能够稳住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多人,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刚开始为了迷惑日军上当,壮大声势,随后谢晋元又对外宣称一共有800人,但是实际上只有400多人,这也就是电影片名《八佰》的由来。在电影海报中,“八佰”二字是由红色的墨写成,看起来更像是已经干涸的血迹,在这两个字的`旁边,千疮百孔,每一个弹孔,似乎在诉说这场战争有多么的惨烈。电影里时不时会出现一匹白马,那匹白马只要一出现,就又是一个小故事的开端,也就又是一个悲惨故事的开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个战士,身上背着炸药包往下跳的情景,一个又一个……我的眼泪不禁往下流。过了一会,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吼了一句“中国人民万岁!”原本强忍在眼眶里的眼泪,又再一次的流了下来。
我只愿世界和平,永不再战。
我们也应该铭记民族的苦难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八佰》观后感 篇2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同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了,当战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影片《八佰》讲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犹如困兽一般最后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希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达到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如果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所有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安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开始应援,大家都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但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只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勇气展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我们前进的力量。
《八佰》观后感 篇3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观众非常多,而且女性观众多,这在战争类电影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感觉这个电影,是看过的电影当中,对日军还原程度最好的电影。日军很多战术动作都可以和抗战老照片当中的日军直接对上。
包括日军小分队半蹲着隐蔽在战壕后面,包括,日军喜欢两列纵队进行两翼包抄,在最后突围的`时候,日军在侧面设置机枪阵地,在上海日军威胁动用重炮,包括日军的服装道具,特别是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形象,都是非常真实的再现。
1939年,我们对日军的分析是,日军特点是,下级军官动作娴熟,士兵射击沉着娴熟,不乱射不空射,尤以狙击兵对于目标之选择发现,甚为敏感适当。这个特点在电影当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日军狙击手射击相对比较准确,普通士兵进行步枪射击都是瞄准射击,很少乱开枪。无论攻防,均重视构筑工事,工作力亦强。步炮空协同确实。惯用锥形突击的战术,同时,向对手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对手重兵集团“包饺子”;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
这些特点是电影当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包括,日军正面攻击,掩护挖土机侧面工作,日军在两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药包炸墙等等,步机枪掩护步兵爬梯子等等。善于侦察,收集情报和分析情报,比如在淞沪抗战的时候,第51师从陕西汉中到上海参战,从宝鸡上火车,一直到南京车站,可以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在淞沪抗战,记者去第72军采访,这个部队还很有警惕性,记者刚走不久就转移了军部,结果很快军部所在观音堂就遭到日军舰炮轰击。在电影里体现为,谢晋元部队在深夜秘密突围,结果就遭到了日军的预设部队打击。
而且,从八佰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群战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就已经开始善于使用散兵群战术,就是,一个步兵班,还要分成3个战斗组,以横-散,纵-散队形攻击前进。基本就是,第一组,快跑前进,距离各8步,突击组火力掩护,以此类推,利用地形地物,各个跃进。
而当时,我们才有散兵线战术,相隔各3步,步兵散开构成火力线,一个步兵排分成3个班,一个班正面40步,一个排纵深100米。但是,这种战术导致对抗日军散兵群战术的时候损失惨重,后来,德械部队也开始采用以轻机枪为核心的散兵群战术。
当时记载,不懂得散兵群战术,还在使用散兵线战术的1个步兵连,遇到日军一个分队,可能5分钟就会损失殆尽。电影八佰当中的日军进攻,不再是人海密集冲锋了,比较好的还原了日军1个步兵班分成3个组进行散兵群进攻的战术。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符合历史原貌,毕竟不是军教片,也不是纪录片。而且,这部电影是服装,道具,上也非常不错,可以一看。这部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湖北保安团,我们是来保卫大上海的!
《八佰》观后感 篇4
“中华不亡,中华民族不亡,中华民族万岁。”这个声音在我耳旁回荡,使我热血沸腾。你肯定非常好奇,我耳旁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事情是这样的,我今天和全班同学去看了一部抗战类的电影《八佰》。
电影开始,第88师524团第一营进入了四行仓库,在守卫的第一天里,日本用了挖掘机把墙凿开,随后接连着日本军人冲了进来,有的日本人顶着铁皮开始凿墙。有的.中国军人直接往自己身上绑住了炸药,一个一个的跳下去引爆炸药。
第二天,有三个人想要通过下面的河水来逃跑,结果在拐弯处遇见了日本人派来偷袭的敢死队,三人立马潜下水,中途有一人要上去换水,但如果上去就一定会被发现,所以其他二人连忙拉住了他,过了一会儿,日本人走了,那个人也死了,两个人游了出去,有一个人立马喊:“小湖北日本人来偷袭了,日本人来偷袭了。”上面桥上要传去电话线,但日本有狙击手,有一个名叫刀子的人过去传,他先用帽子试探,狙击手果然开枪了,他趁着狙击手换弹的时间一路狂奔,但是却在肚子上种了一抢,他躲在掩体后面突然站起,用力一抛,电话线过去了,但狙击手却一抢命中了他的头部。
第三天,中国军人升旗,要让旗杆不倒,一个个中国人去扶着旗杆,日本人开着飞机扫射,有一个人用枪瞄准,“砰”一声,飞机被打跑了,因为挡风玻璃被射爆了,当这个人还沉浸在自己打破玻璃的喜悦中,而旁边的人却不淡定了,因为那个人看见射下飞机的人的肚子被射破了。
最后一天晚上,大部队撤退,在租借的桥上的门缝中伸出了无数双手来迎接军人们。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林则徐的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想,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会用我的整个生命去保卫我的祖国。
《八佰》观后感 篇5
8月22日老师组织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在德百的影院一起观看《八佰》这部新上映的抗战电影,时长大约156分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九三七年的凇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天4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开始一群人去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保卫上海,租界那里有很多德国人,他们租了中国的国土。那些人去往上海,快要到达时,这群人遇上日本鬼子,他们逃的逃,躲的躲,还是没有逃过敌人的屠杀。他们到达四行仓库,被安排完毕后,有一群平民来到这里。他们被送往租借这个安全的地方。他们和敌人战斗了4天4夜。
中间有个片段让我难以忘怀,郑凯演的陈树生要绑着手榴弹跳下去,在历史上陈树生是一位抗日英雄陈树生当时在四行仓库也有这样对抗敌人,只有用种量砸进盾牌的隙缝,才能真正的摧毁敌人。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在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华民族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
《八佰》这部电影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激动和感动,兴奋与悲壮。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全程精神紧绷,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苏州和隔开的或许是两个世界,但中国人的心不会被分割,会更加团结,这震撼人心的战斗必将唤醒更多的中国人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八佰》观后感 篇6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愿有朝一日,晨曦映照,终还乡!
——《八佰》
霓虹灯下大红灯笼高挂,柏油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城市的上空纷扬一片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气息……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绚烂的未来。回首,国人倾尽点滴力量,乃至生命,铸就我中华之昌隆盛世。
枪声四起,浓烟滚滚,烈火愈弥,有八百壮士逆光而行,用生命拉起保卫祖国的防线。视角拉回1937年10月,聚焦于四行仓库,注视在每一位士兵的脸上,或有无奈,或有苦痛,但绝无放弃阵地,逃离战场的丝毫怯意。这,是国人的坚守!
纵身一跃,为崇高理想奋斗。我看到陈树生敢于先破铁壁,我看到中华儿女无所畏惧,走在前方。光芒照射在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上,那一刻,那一跳,曙光万丈;光辉映照在抗日的每一个角落,那一次,那一冲,黎明破晓。古往今来,我中华从不缺少为国请命的人——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献身精神;谭嗣同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刻警醒;李文亮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无反顾……历史,总是在前赴后继中前进,你也是,未来也是。
命悬一线,我把旗帜屹立。那一次升起的不仅是简单的旗帜,也是国人的时刻奋争,更是八百将士最后的倔强。几近倾颓又昂然屹立,几近灭亡又重焕生机,只要旗在,信念就在,国人就在。放眼未来,路途还很遥远,全国上下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在党的指引下,向未来进发。
我于隔岸观火中,看到他们的努力。相对于所谓的达官贵人,他们才是爱国的永久拥护者——筹钱筹粮为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送去希望。每一个举动,每一份努力,无一不诠释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或许你做不到以身殉国,但你的努力,也让观影者潸然泪下,饱含敬意。
在高楼上焦急观望的知识分子也向敌人开火,巴蜀商会“刀子”如利刃出击,穿越火线。当电话线被抛出的那一刻,他牺牲了,却将千万中国人的心紧紧联结在了一起。一串电话线,仅此而已。
战机划破寂静的天空、喷射出千万发子弹、穿梭在硝烟之中、打在了四行仓库的断壁上、刺进每一位将士的胸膛。血汩汩而流,染透了军装,顺着肢体,浸入了祖国大地……国人觉醒啦!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日本鬼子魂飞了,魄散了,世界寂静了……我听见有人掷地有声的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一声悠长,悠长,悠长,荡进了祖国的四方。
83年过去了,我看到过和平鸽飞越残窗破瓦,也会流连忘返;我看到过国人的祭拜,也会沉默不语;我看到过历史的烙印刻在四行仓库的角角落落,一处,两处,处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人无畏艰难险阻、风雨侵蚀,用豪迈的气概冲破一切束缚,以坚韧的毅力顽强斗争,用热血洒满祖国每一寸土地,用青春铸就祖国不朽诗篇!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八佰》观后感 篇7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同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了,当战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影片《八佰》讲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犹如困兽一般最后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希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达到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如果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所有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安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开始应援,大家都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但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只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勇气展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我们前进的力量。
《八佰》观后感 篇8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动。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在战争中,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离我是遥远的,绝不是我每天要面对的事。所以我对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习惯的,心情压抑的。
战争的残酷可能远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简单的交火,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伤亡,战士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死神盘旋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头顶,不论年龄。这让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们年纪轻轻却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战争,死亡离他们是遥远的。但是没有如果,战争无情,或者说是侵略者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死亡之神离他们是如此的近。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让我感动。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面对战争,有人冲锋陷阵,有人临阵脱逃。但在危难之际,大多数人的心都在一起:中华民族不亡。这样自发的凝聚力让我感动。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战争中尽职尽责的将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说:你们是英雄。他们在保护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从短期来看,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国军连走麦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但从长期来看,到了抗战胜利,便就有了意义。没有他们的坚持付出,就没有后来的胜利。后来的后来,也许都不一样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战争早已结束,电影也已结束,但斗争还没结束,国际上依然不宁静。美国带头制裁抹黑中国屡见不鲜。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过。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予以还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八佰》观后感 篇9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记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书上也明明白白的诉说着一切,我们也经常听大人们讲抗日时期的事件,每当提起时总会忍不住的咬牙切齿。日本军来到中国无恶不作,是日本破坏了我国的瑰宝。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不是日本,我们怎能推翻大清王朝腐败的统治?如果不是日本,中国怎能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如果没有日本对我们没有人性的屠杀,怎能唤醒每个中国人的强国梦?怎能使中国这头睡狮的怒吼震惊全球?!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那一段历史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
8月21号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电影上映《八佰》,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对于我而言,什么样的人算英雄呢?大概是那些明明可以逃避可以安稳却甘愿踏出舒适区,去像笨蛋像傻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逐自己的信念、追逐自我的人吧。电影《八佰》故事的开头便是给了我这样的感慨。四行仓库的背后拥挤着无数的上海市民,灯火阑珊。而四行仓库的正前方,借谢团长的话来说,前方便是地狱。按照历史背景来说,这场战斗已经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国民党的德械师已经死伤殆尽,对于当时还在四行仓库的守军来说,这场战斗看不到希望,也看不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场足够绝望且必死的战斗。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全体的选择是站到最后,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不屈,而这一点电影在许多细节方面都有所体现。有战士在被敌人击倒后奄奄一息的对着镜头不断地诉说最后的遗愿兄弟,能不能帮我坚守一下我的位置。一个个士兵排着队,身上系着成捆的手榴弹,从几层楼上跳下去的同时引爆,好让敌军的铜盾土崩瓦解。而只有英雄才能做到的事便是唤醒人们,引领人们。从一开始的推推攘攘,享受着英国带来的和平,把自己置身事外,到自愿报名奔赴前线,投送物资,迎接中国军队的归来。电影里的上海市民目睹着战争的惨烈,目睹着中国军队的.牺牲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民族意识一点点的被唤醒。人们终于愿意踏出租界,不为自己的幸福而为中国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四行仓库保卫战同样不能改变上海失守的定局。即便如此,星星之火,也可燎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从一开始的贪生怕死到我跟你拼了,从隔岸观火到伸出手,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洗礼,这场战争虽然死得很惨,但他却是给了我们抗争的勇气,我们为什么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反抗,因为总有要斗争,一点点的光汇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小时候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懂了。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人肉城堡换来了今天的和平,难道他们经历艰难换来的胜利是让我辈用来挥霍和不珍惜吗,不,先辈遗志是警示吾辈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可以保护所爱之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奋斗。
《八佰》观后感 篇10
电影开场就布局了两个场景,充满和平和喧嚣的苏州河对岸以及形成强烈鲜明的宛如废墟,荒无人烟的四行仓库。很明显,河的一端是充满希望和繁华的“天堂”,而另一端则是遍布残缺楼房,荒凉的“地狱”。
我想,影片中贯穿全程的一个线索,就是白马。白马的出现,是四行仓库人们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白马的白,新,亮和四行仓库的黑,破,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在四行仓库这种黑暗,破旧,充满绝望的逆境中有了一丝照入的希望。这也象征着人们内心开始从对死亡的畏惧转换成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决心。而最后,纯亮雪白的白马,身上染上了鲜血,在路上奔驰,这难道不是人们用献血染成的希望吗?希望从头到尾都没有消失过,反而因为人们的英勇奋战,不惧艰险更加熠熠发光,重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展现了我军几百个人防守四行仓库四天的经过,见证了士兵们从刚进来的稚嫩敏感到了成熟勇敢的蜕变。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害怕死亡的那一面,但是当家国破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所有害怕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满腔热血。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附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面对日军更加猛烈的进攻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显然,在谢晋元眼中民族荣誉感和唤起民族危亡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有效。而之后用鲜血护住不倒的`国旗,也正向河对岸展示了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而影片最后,接到了撤退命令后,在日军的猛烈射击下,四行仓库的士兵撤离到对岸的途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岸人民密切注视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纷纷献出自己的努力,这一过程也是唤醒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高潮。尽管看似并不成功的撤退,却带来了最成功的结局。士兵们所展现的精神给中华民族的病打了一剂良药,只要有活着的士兵冲出重围,就能唤起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这种意识势必是大势所趋,也势必会带来最终的胜利!
《八佰》观后感 篇11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观看电影《八佰》之前我准备了手帕,因为提前浏览了影评和一些采访视频,看到许多观众泣不成声。而“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也被网友评为“年度爱国最佳誓语”。虽然早有准备,可当看到陈树生浑身绑满手榴弹,从窗口一跃而下,还有紧随其后的“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我还是不能自已地泪流满面。他们为了大义,舍弃一切慷慨赴死的精神像一粒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
也许大多数人更多地看到了谢晋元等大英雄的壮举,可我却更加鲜明地共情到了巴蜀商会的刀子、逃兵老算盘、涉水送国旗的女学生等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当阳台上看热闹的男人拿起枪向日本人射击的时候真的很男人!当赌场老板蓉姐拿着医药箱奔跑的时候真的好帅!当记者冒死捡回战士遗物的时候,他配得起战士对他的临终托付!他们都是在英雄的感召下勇敢站出来的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这并不是小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千千万万个觉醒的中国人的缩影,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也许上一秒我们还在剧情中暴风哭泣,可是下一秒我们就要回到现实中,点点滴滴地生活,悲伤过后更多的应该是觉醒,应该是让民族大义的种子生根发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凤毛麟角的几个人站出来,而应该是一大批人涌现出来,前赴后继,如果每个国人都苟且偷生,谁来拯救中华?电影里有一个记者采访战士的镜头,战士对记者说:“担心不过来帮忙,就趴着看吗?”简直是醍醐灌顶!所有事不关己的你我他还不站出来么?所有假装睡着的人还不醒过来么?
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他们懒惰自私麻木不仁。可是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役中,他们站出来了!用实际行动告诉全国人民,他们就是中国的希望,他们就是最平凡的英雄!当直面死亡的时候,哪个人会没有恐惧?又有哪个人会没有牵挂?但是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把生命的高光时刻留给了祖国人民,留给了民族大义。他们从来不在嘴上高呼热爱祖国,他们也从没有感受过“改革春风吹满地”,但他们却有“丹心何需言在口”的风范。为祖国科技发展而殚精竭虑的新一代航天人、在体育馆内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的体育健儿……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也许她们的床头还贴着明星海报,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也许他们的手机里还有刚到手的装备等着一试身手,在虚拟的世界里匡扶正义。他们都是孩子啊,可是在大义面前,他们却是勇士。他们做了应该做的,他们做好了应该做的.,而我们呢,也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当无数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冲锋在前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跟英雄的步伐,严守纪律,执行命令,全民参战!我们更应该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将民族大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电影结尾处,租界栏杆外,无数觉醒的人们伸出双手,渴望即刻拉回战士的手、坚强加油的手、点赞的手……勿忘历史,“我们今日的富足生活,是革命先辈一个一个拿着鲜血给我们铺出来的。”跟随英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